吳學壯 王立新 戴四發
摘? 要:特種經濟動物生產學主要介紹特種禽類、特種獸類、特種昆蟲及特種水產的養殖,是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專業主要的專業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性。該文針對特種經濟動物生產學的課程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對特種經濟動物生產學課程進行了初步改革與探索,以期提高其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畜牧人才。
關鍵詞:特種經濟動物生產學;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1-0143-2
Abstract:"Special economic animal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animal science and animal medicine. It has strong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student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economic animal production.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production,the author has carried out a preliminary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production and training high-quality animal husbandry talents.
Key words:Special economic animal production;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odel
近30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畜產品已不能滿足多樣化產品的需要。近年來,我國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業發展迅猛,各地區結合本地自然條件,充分開發特種經濟動物資源,在部分地區已成為支柱產業。為滿足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高等院校需培養專業人才,為特種養殖積蓄后備力量[1]。特種經濟動物生產學作為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專業重要的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掌握特種禽類、特種獸類、特種昆蟲及特種水產的生產管理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然而,目前特種經濟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內容、方法及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問題或不足,相較于特種動物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有所滯后。因此,為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緊跟現代特種動物養殖業的發展步伐,培養優秀的特種動物養殖人才,特種動物養殖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 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內容陳舊,缺乏實踐活動 過去傳統教學工作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側重于特種經濟動物的品種分類分布、形態特征、生物學習性、發育特點和飼養管理理論,與當前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的實際生產聯系不夠緊密,更沒有深入特種經濟動物養殖一線企業進行實踐,致使學生動手能力欠缺。同時,現有的教材已經有十余年為進行更新,課本內容相對陳舊,已經嚴重滯后于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的最新研究動態和最新技術水平,學生從課本學到的知識也無法滿足現代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2]。
1.2 教學模式落后 教師往往只根據教學大綱選擇特定幾種經濟動物,十幾年過去了,主要講授的動物種類還是那幾種,盡管這些特種經濟動物具有代表性,但是特種經濟動物的生產在發展、養殖的種類也有了新的變化,因此,特種經濟動物的選擇要“新”。教師過于關注幾種特種經濟動物的典型代表性,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所在,如特種寵物等方面的動物。另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替代了傳統板書,但部分高校依然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不僅扼殺了學生的聽課積極性,更不能很好地與學生互動,老師辛勤備課,教學效果卻不理想。學生為應付考試而被動學習,而學習效率低下,更不能將理論與特種養殖的實踐相結合。
1.3 考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傳統考核評價方法為期末考試比重占80%,其他考核成績(課堂測試、作業撰寫、回答問題、出勤率等)占20%。這種評價體系中,卷面成績(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占有較大比重,不僅不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反而誘導學生只注重理論學習。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至關重要。
1.4 教師的實踐能力有待加強 特種經濟動物生產學是一門集成課程,該課程所涉及的動物種類相當多。在實際教學中,1位任課老師很難親身接觸所涉及的全部特種經濟動物物種,所以導致教師對于部分特種經濟動物實際了解不夠強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因此,特種經濟動物生產學將是對教師能力的考驗。既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養殖經驗,還要求教師具有很好掌控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的豐富自身對各種特種經濟動物的養殖經驗,也要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
2 教學改革探索
2.1 理論教學內容的革新
2.1.1 調整課程內容結構,優化課程體系 由于特種經濟動物種類較多,有的并不適合全國養殖,所以在講授過程中需對教材進行取舍。結合安徽省畜牧業生產特點與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的特點對內容進行取舍,主要講授內容與教材相比有一定的刪除與增補,達到課堂理論教學與當地特種養殖實際的統一。保證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和實用性,對當下特種經濟動物養殖領域涉及的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等做及時更新,并結合教師自身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中,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積極性,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將特種經濟動物養殖中的案例帶入課堂中,及時更新授課內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