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驍龍
開展績效評價是評估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政策實施效果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則是開展績效評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于更加高效地使用財政資金,有利于更加科學地配置資源,有利于緩解當前地方財政“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的壓力和困難。
國外實施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結果運用的時間比較早,其主要代表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興起于20 世紀80 年代財政危機帶來的預算改革,由最初追求投入和產出比率的最大化,逐步轉向了以效益和結果為導向的預算績效評價制度。其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具備健全的財政績效評價法律體系。基于各個國家的績效評價情況可以得出,其在實施財政支出評價工作的時候均制定了健全的法律體系,使得績效評價工作越來越具備的規范化和制度化。
(二)有著規范性的績效評價層和實施機構。由各部門負責對預算部門、單位和項目的財政支出實施績效評價工作,部門的職責是提交年度績效計劃和績效報告,將績效評價的過程性評價和立項決策評價、經濟效益評價以及持續性評價等多個方面信息相互整合到一起,制定出完善的建議。財政部門則是負責在安排預算時,科學運用績效評價結果。
(三)注重對于績效評價結果的合理應用。一是通過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結果進行有效的分析,了解到存在的不足之處,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有關的解決方案,以此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二是由財政部門把績效評價結果和編制部門的預算結果相互整合到一起,當對下年度預算進行編制的過程中,增設使用財政資金績效效果良好部門的預算額度,降低對績效評價結果較差并且無客觀性理由部門的預算額度。
(一)績效觀念和重視程度不夠。構建財政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涉及的范圍廣、內容新、指標設置難、運行機制復雜,是一項系統的長期工程,有的預算部門不理解、不支持、不重視,造成基層財政績效評價進展緩慢。過去財政部門出臺過一系列措施、印發過一系列文件,但是一些部門重投入輕管理、重支出輕績效等問題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績效管理的廣度和深度還不足,實際操作中還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辦法,必須研究加以解決。
(二)績效評價結果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一是項目績效科學性有待提高。由于財政部門難以為項目績效目標設置統一的標準,主管部門一方面沒有開展科學預測評估,另一方面認為績效填報就是“走過場”,所以部分項目單位在填報項目績效目標時存在隨意性,在設置時就低不從高,影響了績效評價的科學性和嚴肅性。二是績效評價結果不全面,沒有做到全面覆蓋,以主要單位或者重點項目為主的績效評價結果,在安排資金時,存在著以偏概全的可能。
(三)缺乏績效評價專業人員隊伍。在財政部門績效管理期間,有著明顯的專業人員配備不足現象,專業人員人數較少,力量薄弱,整體水平處于較低的狀態。以筆者所在基層縣區為例,績效評價工作仍由預算等科室統籌管理,尚未建立績效管理的專門科室,也沒有明確人員專職負責。其次,受人才隊伍專業性水平等方面的影響,績效評價結果科學性不高,在績效目標評審監督和事后績效管理等方面上,在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分標準的設置方面,還不夠精準,對于績效管理結果的權威性有著直接的影響。
(四)績效評價結果公開還不夠。從當前情況來看,績效評價結果還不夠透明,普遍存在著預算單位績效信息公開不全面的現象,人們對于績效的理念了解不清楚,無法有效的實施社會監督。
(一)提升績效評價水平。一是做到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績效評價要全面涵蓋四本預算,要貫穿預算的編制、執行、決算全過程,由目前對部門項目支出和重大政策績效評價為主,逐步拓展到對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二是構建專業性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制定相應的財政支出評價分類體系,根據財政支出功能對單位和項目進行有效的分類。經由各項渠道獲取有關的數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構建專業性的績效評價數據庫,增強評價標準的規范性。
(二)強化結果約束作用。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結果運用工作的權威性體現出來,首先要在制度辦法中,明確規定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對于績效優異的,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在下年度安排預算的時候重點進行考慮,對績效評價結果不合格,財政資金效益不明顯的部門和項目,在下年度安排預算資金時,予以控制。其次,將績效考核納入部門和領導干部考核事項。對績效評價結果極差、影響惡劣的,按程序由紀檢、審計、財政等部門聯合依法嚴肅查處,切實增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結果的約束性。
(三)壓實預算單位主體責任。各部門是部門預算績效管理的主體,財政部門負責本級預算績效,并指導各部門做好預算績效管理工作。部門預算績效目標制定要科學、項目運作要時時監控、項目完成要及時評價、評價結果要向財政反饋。
(四)拓展績效評價和結果應用。要建立部門自我評價機制,健全財政部門考核考評機制,探索第三方評估機制,形成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把績效評價結果應用與預算編制、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深入踐行“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理念。探索成立專門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組織機構。成立權威性強的各級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機構,作為績效評價工作的指導部門,牽頭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進行統一性的管理,指導各個部門針對性的實施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進而確保績效評價工作穩定開展。
(五)加強人才專家隊伍建設。要加大對績效評價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加大績效評價工作的宣傳力度,還要建設專家庫和引進第三方力量,督促健全部門內部績效管理體系,增強專業技能,保持權責的統一性,將績效管理結果落實到實處。
(六)大力推行結果公示制度。對績效評價結果的績效情況、成功經驗和做法、存在問題、意見建議,財政部門一方面向被評價部門進行通報,向上級黨委、政府報告,還要按照政務公開的有關要求,將績效評價結果在門戶網站向社會公開,以提高績效評價結果透明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積極實施績效評價工作,強化績效評價結果運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是構建現代財政制度體系的內在要求,是推動財政資金管理從過去單一型、粗放型管理方式,轉變為量化指標體系精細管理的必然選擇,有利于確保地方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結果的科學性,進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為財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