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驍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為了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建設高素質、應用型的會計實務人才隊伍,2003 年12 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十幾年來,我國會計碩士的培養經歷了起步試點、擴大改革、優化創新等幾個階段,培養規模逐步擴大,向社會輸送了大量會計人才,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我國會計碩士的培養起步晚,會計碩士的培養模式還不夠成熟,同時,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對會計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當前會計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困境,優化會計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以提高高級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濟的發展、行業的需求都對會計實務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隨著培養規模的擴大,暴露出了高校培養會計碩士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會計人才培養的質量沒有完全滿足社會需求。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人才培養首先要搞清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會計碩士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相關專業領域知識、熟悉會計實務,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當前,許多高校對會計碩士的培養定位不準,不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模式差別不大。由于學校對會計碩士的培養模式定位不準,導向出現偏差,導致在讀的會計碩士研究生出現了“重考試、輕實踐”的想法,比較看重“考證書”,他們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考CPA,卻很不重視實踐環節,也不重視與CPA 考試無關的其他課程。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很多高校對會計碩士的培養定位不準確,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沒有突出專業碩士的培養特點,沒有充分體現會計碩士的教育特色,有的課程是重復設置,有的課程是本科需要掌握的內容,有的課程偏注重理論。而且,很多高校開設的實踐課程少、學分低,學生們對實踐課不重視,敷衍了事甚至偽造實踐報告。再者,很多高校在會計碩士的課程設置中沒有設置職業規劃課,開設的選修課很少,導致學生們無法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針對性地學習。
(三)實習效果不明顯。會計碩士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應用型的會計實務人才,因此我國全日制會計碩士研究生要求不少于0.5 年的實習期。但很多高校定位不準、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環節的學分所占比重不高,學生們不重視實踐環節。很多學生往往沒有真正實習0.5 年以上,所提交的實習報告質量不高,存在應付了事的情況。再者,到規模小的單位實習,由于單位業務量少,很難有所收獲;即使到規模較大的企業或者會計師事務所,由于財務崗位的特殊性,實習單位不會讓實習人員接觸核心業務,再加之實習時間短,學生很難掌握實習單位真實的情況,無法鍛煉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單一。美國經過六十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比較成熟的MPAcc 教學體系和培養模式,而我國的會計碩士培養起步晚,迄今為止只有十多年的發展,因此,教師們往往復制學術性碩士的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注重理論教學,看重學術水平。在課程設置中也會有一些實務課,也有一些課程是從會計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等邀請具備實戰經驗的專家來講,但總體看來理論教學仍是主流,這很難培養出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
(一)培養目標應強調實踐應用。會計碩士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應用型的實務人才,注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校應該更新觀念,明確培養目標。一方面要突出培養特色,關注市場需求。要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根據需求有針對性的培養,在制定個人培養方案時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個人發展潛能。另一方面要強調綜合素質,注重全面提高。實際工作當中,嫻熟的專業技能和扎實的理論功底是必要的,但也要重視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
(二)課程設置應科學合理。關于會計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要遵循兩個理念,一是體現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特色,注重實務能力,二是體現時代特色,緊跟市場需求。因此,在課程設置時應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加實踐課程、案例研討課程,提高實踐環節的學分比重。再次,在必修課中設置職業規劃課程,提高電算化課程的比重,豐富選修課的課程內容,在課程設置中除了財務、設計、金融、會計等專業領域課,也要設置法律、計算機、演講口才等內容。同時,有些課程每學年都要進行更新,要讓學生及時掌握會計行業的發展趨勢,了解市場的需求變化。也要充分利用好校外導師、校外實踐基地這些資源,開設校外實踐課堂、實務專家課堂,通過參觀見學、實地考察來提高學生們的參與度。
(三)加強實踐建設。只有加強實踐建設,才能培養出實務能力強的高級會計人才,因此我們要重視實踐環節、改變實踐方式。可以增加模擬實訓環節,有些MPAcc 學生不是會計專業畢業、有些MPAcc 學生應屆直讀,他們往往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對實務操作并不掌握,通過模擬實訓,對實務操作的流程進行演示,使他們系統學習掌握實務操作方法。再者,高??梢耘c會計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進行長期合作,充分發揮高校的理論研究、科研水平優勢和企事業單位的技術、經濟優勢,形成人才輸送機制,利用周末、假期、實習等時間選派學生去幫助工作,增加實踐經驗。積極落實“雙導師制度”,重視校外導師的遴選,最好選擇具有會計實踐經驗并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的企事業單位的專家作為會計碩士的校外導師,同時,明確校內外導師的職責,建立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的溝通機制,加強對學生實踐環節的監督考核。
(四)創新教學方法
為培養會計碩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高校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多元化。教學上不能太單一、俗套,之前往往是教師理論講授,學生作為一個聽眾既參與不進去,也無法獨立進行思考。培養單位要借鑒好的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法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其思考能力。分析具體的案例,將會計、財務、審計等相關的專業知識融入到具體的企業運營環境、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去,能幫助學生真正的理解所學知識,也能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問題。在進行案例分析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大家都發言,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只有充分參與進來,融入到問題情境中才能真正學會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單位要豐富案例庫,及時更新教學案例,提高案例教學在專業碩士培養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