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妍

【摘要】 目的 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08例腦出血患者, 根據患者及其家屬意愿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54例。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實行臨床護理路徑,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運動功能評分, 疾病認知評分、住院時間。
結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運動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疾病認知評分為(67.54±2.67)分, 住院時間為(33.17±6.76)d;觀察組患者疾病認知評分為(92.74±3.62)分, 住院時間為(25.78±5.63)d。觀察組患者疾病認知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出血患者實行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顯著, 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強化運動功能, 提高疾病認知, 縮短住院時間, 值得在臨床護理領域中使用推廣。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腦出血;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076
臨床護理路徑指以實際情況、臨床治療及具體診斷為出發點制定護理方案的實踐模式, 是以臨床路徑表為參照標準確定護理流程所制定的護理計劃, 不止綜合考慮患者預后情況, 更堅固病情對患者預后的影響[1, 2]。大多數學者認為, 臨床護理路徑能大大提高醫護人員間配合程度, 對于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及改善預后效果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3]。同時, 作為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 腦出血以中老年人為好發人群, 存在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及致死率高等特點, 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本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08例腦出血患者, 根據患者及其家屬意愿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5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8例, 女26例, 男女比例為28∶26;年齡最大81歲, 最小62歲, 平均年齡(72.5±3.0)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9例, 女25例, 男女比例為29∶25;年齡最大82歲, 最小61歲, 平均年齡(72.6±3.2)歲。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實驗同意書(即提前了解實驗流程明確實驗內容), 該實驗得到本地倫理協會審查及批準。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護理, 即入院后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協助主治醫師開展疾病知識宣教, 采取常規基礎護理措施, 叮囑患者注意忌口。觀察組患者實行臨床護理路徑, 具體方法為:①醫院交由責任護士、護士長、主治醫師、科室主任及其他高級護理人員共同組成臨床路徑護理小組, 所有小組成員進行專業護理知識及臨床技能培訓, 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臨床路徑護理流程表及護理路徑計劃, 涵蓋出入院護理指導、生活護理、功能康復、心理干預、膳食指導及健康宣教等方面內容;②待患者入院后, 臨床路徑護理小組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協助其辦理住院手續了解病房基本情況, 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腦出血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流程及注意事項等方面內容, 了解患者心理狀態變化情況, 結合患者心理狀態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運動功能評分, 疾病認知評分、住院時間。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量表及運動功能評分量表評估患者自主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的恢復情況, 分數越高表明恢復效果越好[4]。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護理前,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運動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疾病認知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 對照組患者疾病認知評分為(67.54±2.67)分, 住院時間為(33.17±6.76)d;
觀察組患者疾病認知評分為(92.74±3.62)分, 住院時間為(25.78±5.63)d。觀察組患者疾病認知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出血是臨床最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 好發于年齡>50歲的中老年人群, 患者往往長期高血壓造成腦內小動脈出現硬化破裂, 具有發病驟急及病情嚴重等鮮明特點。臨床研究表明, 在高血壓合并小動脈硬化、微動脈瘤或者微血管瘤破裂的情況下, 易引發腦出血。在臨床中, 腦出血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痛、嘔吐、嗜睡以及昏迷等[5-7]。由于腦出血會對患者的生活安全造成較大程度的威脅, 因此需采取及時有效的醫護方案。在治療方案上, 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且其治療效果得到實踐認同, 而護理方法不得當則直接影響患者機體康復及預后效果[8-10]。所以, 需注重有效護理方法的應用。
本研究中, 重點提到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方案的應用, 此護理干預方案以標準護理流程為參照結合治療方案、診斷及病因制定具體的護理計劃及護理方案, 屬于秉持以人為本原則的新型護理模式, 并且實施階段對于參與人員的要求相對嚴格, 盡可能交由主治醫師或高級護理人員進行操作, 有助于規范護理操作行為, 確保護理連續性。除膳食指導、用藥規范及基礎護理等流程外, 臨床護理路徑主張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預, 不僅能不同程度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的負性情緒, 更能樹立患者疾病治療的信心及意識, 真正意義上拉近護患間距離, 大大增強患者治療依從性。此外, 臨床護理路徑能提升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 對于階段性康復護理實施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 尤其是肢體功能鍛煉能恢復患者軀體運動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前,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運動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疾病認知評分為(67.54±2.67)分, 住院時間為(33.17±6.76)d;觀察組患者疾病認知評分為(92.74±3.62)分, 住院時間為(25.78±5.63)d。觀察組患者疾病認知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腦出血患者實行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顯著, 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強化運動功能, 提高疾病認知, 縮短住院時間, 值得在臨床護理領域中使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秦靜雅.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 基層醫學論壇, 2018, 22(30):4228-4230.
[2] 楊露, 姜亞迪, 王佳慧.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護理中的臨床效果.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19):168-169.
[3] 張文靜.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護理中的臨床效果研究. 智慧健康, 2018, 4(27):114-115.
[4] 周秀新.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8, 10(26):192-194.
[5] 曾萍. 臨床護理路徑在56例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體會.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28):175-177.
[6] 黃月勤, 李翠娥, 張玉華.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34):367.
[7] 劉群, 李曉麗.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3):107.
[8] 陳菲.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 中國傷殘醫學, 2015(3):198-200.
[9] 高存亮.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7, 2(7):170-171.
[10] 王銳瑞, 張艷培.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中國校外教育旬刊, 2015, 21(10):110.
[收稿日期: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