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鳳
【摘要】在新課改下,有豐富多樣的初中數學教學的新課導入方式,不同的新課導入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注重設計新課導入方式,可以引領學生在數學天地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快樂地進行數學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數學教學 新課導入 良好開端 發現問題 探究問題 解決問題 數學價值 快樂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142-01
與傳統教材中主要采取由“定義—定理、公式—例題—習題”的內容模式不同,新課改下的教材基本上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模式展開新課內容。即每節新課基本經歷“新知導入(引入與發現問題)—新知探究(研究與解釋問題)—新知應用(應用與解決問題)”的過程。這說明注重問題情境的設計是一節新課的開端,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數學教師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數學教學舞臺的導演,一定要注重新課的導入模式,每堂新課盡力做到“開門紅”。
新課導入可分為情景導入、置疑導入、歸納導入、復習導入、類比導入、懸念激趣導入等諸多導入方式。
所謂情景導入,即利用課件對與本節新課內容能相鏈接的問題、圖片等演示出來或利用身邊物體進行現場演示以達到引出新知的目的。如:學生開始接觸幾何知識時突然由數字發展到圖形會感到很不適應,大部分學生沒有圖形感,學習感到非常困難。如果創設情景進行導入,結局就大不一樣了。如:教師站在講臺上,告訴學生,教室里處處都有幾何圖形,大到教室,小到橡皮擦,既有立體圖形,又有平面圖形,你們能找到嗎?看誰能找得最快最多?學生興致勃勃地仔細觀察,突然豁然開朗,原來幾何圖形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不知不覺就產生了,各種幾何圖形的模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置疑導入,即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通過課件動畫操作或提出用舊知不能解答的新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如在學習“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的內容時,可以設計置疑導入的模式進行導入。如圖所示,△ABC中有一條紅色線條,一端在頂點A處,另一端從點B沿著BC移動到點C,觀察移動過程中形成的無數條線段(AD、AE、AF……)中,有沒有特殊位置的線段?你認為有哪些特殊位置?同學們通過觀察、思考,找到了具有特殊位置的三條線段:①有一條線段垂直于邊BC ②有一條線段的端點是BC的中點③還有一條線段平分∠BAC,這三條特殊線段就是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這三條線段到底是什么樣的線段”,帶著這樣的謎團去學習三角形的三條重要線段,學生一定會覺得其樂無窮。
而懸念激趣,是指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或現場提出利用舊知不能解答而與新知有關的問題,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懸念進入新知天地進行探究后,才能得出問題的答案的方式。如在教“三角形的穩定性”時,可以采用這樣的懸念激趣的導入方式進行新課導入: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發生了里氏7.8級地震,房屋大部分倒塌,24萬人遇難,事后發現,房屋破壞最輕的是那些有三角形房頂結構的木房子,為什么會這樣呢?有誰能解答嗎?現在解答不了,學完本節課的內容后能否得出答案?這樣的導入讓學生產生懸念與求知欲,學生就會主動去進行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歸納導入、復習導入、類比導入等模式是學習數學新課中用得最多、最常見的新課導入方式。新課導入的方式很多,每位教師采用的導入方式也可能不一樣,同一位教師對不同的新課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豐富多樣的導入方式也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不一樣的導入方式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總之,要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特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來設計新課導入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體驗學習,真正體現“以發展學生為本”的理念,營造“快樂數學”氛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換言之,每一種新課導入方式,每一個情境主題都要考慮與現實生活有關,都要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也還原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處處離不開數學”。讓學生覺得數學學習,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