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恩澤
近日,金融委辦公室召開會議,研究維護同業業務穩定工作。6月9日,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網站的這條會議報道只有不到250字,雖說“輕描淡寫”,但傳遞的信號卻十分重要。會議報道并不回避前些日子同業市場出現的波動。為什么同業業務這個時候會出現波動?因為每年6月都是金融機構的敏感時節,都是金融機構重要的考核和信息披露時點,貸款“沖時點”的動機特別強,一些金融機構通過加快同業擴張等方式提前布局占位,致使同業業務亂像叢生,釀成風險。
我們很自然地聯想到2013年的錢荒,這波主要因同業業務野蠻擴張而引發的擠兌潮,令央行措手不及。2013年,進入6月份,同業拆借市場利率迅速攀升,其中隔夜拆借利率漲幅尤為迅猛。從4.5%起步,盤中先后攻破10%、20%、30%大關,不斷刷新銀行間市場成立以來的歷史紀錄。在其帶領下,1個月以內的中短期資金價格全線飆升,7天期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漲至11.6217%,也創下2007年銀行間市場成立以來的新高。此時,市場“錢荒”的傳言不脛而走,一些銀行門市出現擠兌潮。顯然,同業業務的過度擴張是2013年那場錢荒的罪魁禍首,教訓深刻。
不過,眼前的同業業務出現波動也有經濟大環境的原因。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時期,企業經營狀況惡化,行業市場前景預期下滑,有效信貸需求在下降,或還貸能力減弱,同時銀行的信用風險也持續上升。這樣的雙重影響導致銀行對實體經濟信貸占比下降。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完成之前,這一情況會持續存在。而金融市場的變化也牽著銀行鼻子脫離主業。利率市場化持續推進,銀行資金成本上升,同時企業的融資渠道不斷拓展,銀行議價能力下降,話語權相對弱化,存貸款凈息差收窄,靠傳統信貸賺得的收入下降。銀行不得已另覓生路,拓展同業業務,抱團取暖,是不得已而為之。金融機構之間開展同業業務,最基本的功能是相互搭把手,短期拆借,以解燃眉之急;也可用于中長期的資金交易,以優化不同銀行之間的資源配置。無論是短期還是中長期,同業業務的“初心”應是服務實體經濟,在服務實體經濟中實現業務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
可是,在實際運作中,一些金融機構發現同業業務雖有一定風險,但風險中潛藏利潤,有油水可撈,于是“初心”中摻雜“賊心”,逐漸將同業業務偏離實體經濟方向,搞起流動性投機鉆營。金融機構的“賊心”緣于同業業務的特質:一是拉長交易鏈條,表面上看各處局部合規,實際上隱匿交易實質,掛羊頭賣狗肉;二是以不改變資金實際流向,轉移債權,改變會計科目;三是有可能通過創新性資金來源名目掩蓋各種違規。這些特質有可能使同業業務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流于同業空轉,玩弄流動性游戲,脫離實體經濟,且逃避穿透式監管。有鑒于此,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強調,將繼續支持中小銀行健康發展,密切監測市場運行情況,嚴肅查處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人民銀行將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并對中小銀行提供定向流動性支持。
其實,早在2017年3月,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就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通知》就規范同業業務經營行為、加強和改善同業業務內外部管理、推動開展規范的資產負債業務創新等方面提出了18條規范性意見,對同業業務給予全面管控,銀行間同業業務的占比開始回落。時隔兩年多,同業業務又開始“躁動”起來,既說明同業業務監管的長期性,也說明同業業務確實是銀行主業之外的一塊唐僧肉,人人必欲爭搶烹而食之。
要維護同業業務穩定,首先必須使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克服集體非理性行為,從根本上擺正主業與同業業務的關系,回歸本源、專注主業,下沉重心,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堅決防止脫實向虛。其次,加強監管一刻也不能放松。銀行作為商業機構,其關注利潤的動機無可厚非,但個體最優并不等于集體最優,央行需要守住宏觀局面,加強監管。行之有效的是穿透式監管,用穿透式監管貫穿其中,補上監管短板,讓監管行走事中,穿越風險迷霧。再次,針對金融機構與監管機構“斗智斗勇”的現狀,在監管完全到位、萬無一失之前,有必要先進行總量管制,這雖是笨辦法,但很管用。在無法確定某筆業務是否存在“監管套利”行為時,權宜之計只能是先控制總量。
好消息是,6月9日,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銀保監會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工作部署,支持中小銀行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解決發展難題,推動中小銀行高質量發展。從近期與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座談的情況看,他們一致表示,將繼續與中小銀行正常開展同業業務,共同維護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這相當于給中小銀行吃了定心丸,當然實際效果如何,還需要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