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佳玲
2016年5月,全面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營業稅徹底被取消。2017年年末,企業會計準則進行重大修訂,其內容主要包括:營業外收入核算的內容大幅縮減、四項小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車船稅)不再通過管理費用核算、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項目進行重要修訂、收入準則進行重大修訂等。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努力降低企業的稅負,使得增值稅稅率不斷變化,2019年4月,已經開始實施13%、9%和6%三檔增值稅稅率。財會人員必須不斷的學習新政策,并改變原有的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方式。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財務會計專業人員的工作方式。行業資訊的獲取更為便捷,我們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瀏覽各式各樣的財經新聞;做賬方式更為簡便,原始的手工賬幾近淘汰,財務軟件的普遍應用提高了會計核算的效率;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財務會計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財務會計的工作重心逐漸從核算向管理決策轉變[1]。
作為會計專業人才的主要輸出單位,地方院校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肩負著重任。然而,大部分地方院校對會計實務課程的教學不夠重視。以邵陽學院為例,該校會計學專業開設的實踐類課程包括:各專業課程的實訓課、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及畢業實習,據學生反映,實習類的實踐課程供學生們學習的空間較小,很難有機會學習到較為專業的實務知識,實訓類的實踐課程,如:財會類課程的實訓課,是以學生自己做手工賬為主。整體而言,實踐課程形式單一,內容陳舊,沒有很好地利用互聯網平臺。
雙師型教師,是指同時具備“雙證”的教師,雙證指教師資格證和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從雙師型的發展歷程來看,已經經歷了概念呈現階段、內涵深化階段和系統培訓階段[2]。然而,目前地方高校“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較為薄弱,以邵陽學院會計學院為例,“雙師型”教師占比25%左右,專業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缺乏實務工作經驗,而青年教師又是實踐教學任務的主要承擔者,對學生們的實踐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專業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只會使得實踐教學變成紙上談兵、流于形式,缺乏職業判斷,學生們無法學到真正有用的實踐知識。
會計專業的實踐類課程,以實訓、實習為主,中級財務會計作為財會類專業最為核心的課程,以邵陽學院為例,其開設的實訓課內容為:手工賬。學生們根據實訓資料上的公司背景和原始憑證編制會計憑證,登記明細賬和總賬,最后做出報表。這種形式的實訓課,可以使學生將理論知識部分運用至實踐中,可由于實訓資料沒有及時更新、實訓重點不突出、教學方式方法單一、實訓結果缺乏反饋等,使得實踐教學無法發揮作用,學生們只是把它當作一項作業來完成,并沒有鍛煉自身的實操能力。
關于實踐教學硬件,雖然一般的實驗室都會配置計算機,可是計算機都沒有被很好地利用,以邵陽學院會計實驗室為例,實驗室有近百臺計算機,而對于很多實訓課而言,卻沒有用到這些互聯網工具,如:財會類課程的實訓課。在這個教育信息化的時代,學生們學習知識的渠道不再限于課堂,例如:慕課、微課、視頻公開課等網絡課程都已發展得比較成熟[3],學生們完全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學習到更多的實務經驗。專業教師要加以引導,讓學生們正確利用實踐教學硬件和軟件,以學到更多的實踐知識。
針對“雙師型”專業教師缺乏的問題,可以采取聘請大中型公司中擁有豐富工作經歷的財務從業者來授課,從第三學期開始,每學期授課十次,每次兩小時,共授課50次。授課時間根據學生上課情況和專家空閑時間來安排,頻率為兩周一次;授課內容由專家自定,根據自身的從業經驗,找出50個主題,每個主題必須精心挑選,應為實際工作中的關鍵內容,涵蓋實務工作中的多數重要工作。學生們以4~5人為一組,每次課結束后,圍繞著上課的主題,進行實地調研,并做出調研報告,下次課上交,專家看完報告后,需進行評分并給出反饋意見。
會計經驗分享平臺是結合“互聯網+”模式和“共享經濟”模式而構建的網絡平臺,會計資深從業者可以在此平臺上以錄制小視頻或者文字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實務經驗,供有需要的人員來學習[4]。會計實訓教學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一平臺,專家授課之后,可錄制5至10分鐘的精簡視頻,上傳至會計經驗共享平臺,學生們若還有不明白之處,可以在會計經驗共享平臺上搜索相關主題,再次學習與鞏固。學生們針對自身感興趣的會計實務工作,可以在會計經驗共享平臺上搜索關鍵詞,觀看相關視頻進行學習。
在教育信息化時代,微課、慕課、視頻公開課、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模式的發展,使得學生的學習不再限于課堂[5]。除了專家課上講授的50個主題,學生們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主題 或者專家沒有講授的主題,在會計經驗共享平臺上無法搜索到相關內容的,還可以通過網課的形式來學習。
以學生為核心,以專家面授、會計經驗共享平臺和網絡自主學習作為學習渠道,開展實訓課程教學。學習渠道中,以專家面授為主,會計經驗共享平臺和網課為輔。專家每次授課結束后,要向學生布置實訓任務,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專家對學生上交的作業要進行批改,并將結果反饋給學生。每次課后,專家還應將所授課內容進行凝練,錄制5至10分鐘的視頻上傳至會計經濟共享平臺,供學生和其他平臺使用者觀看學習。學生對于專家課上所教授的知識點沒弄清楚的,可以在會計經驗共享平臺再次學習;學生還可以通過其他網絡學習平臺,如:視頻公開課、微課程、MOOC、翻轉課堂、財經類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學習其他實訓知識,并且關注財經政策和法規的新變化,以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
本文探討了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實訓課程設計不合理,從而影響了學生會計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從互聯網的視角,闡述了教育信息化時代會計實訓課程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探討了會計實訓課程改革的模式,以學生為核心,以專家面授方式為主,輔以信息化的手段,結合會計經驗共享平臺和網絡視頻學習,以期培養學生的會計實踐能力,更好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