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曉/廣州工商學院
所謂“新媒體”,其概念界定目前眾說紛紜,一般而言,“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方式,可以理解為利用數字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或者無線通信網等方法以及手機、電腦等終端,為用戶提供信息或者娛樂服務的形式。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具有高度的互動性,能夠實現點對點、點對多或者多對點以及多對多的傳播,同時信息傳播在方式上還有個性化、精細化的特點。目前,新媒體主要包括了互聯網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媒體等,其中以互聯網媒體和手機媒體所占比重最大,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和手機越來越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近幾年,社會上不斷出現的各種聲音,比如“閱讀率走低”、“閱讀危機”、“紙質閱讀消亡”等,正是新媒體對人們的閱讀情況產生了深刻影響的體現。特別是,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作為互聯網和手機使用占據最大比例的群體,其閱讀情況受新媒體的影響更是深刻而廣泛,在此背景下,針對大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也是相當有必要。
新媒體的發展對大學生閱讀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在閱讀方式上,傳統紙質閱讀方式與現代多媒體閱讀方式交錯發展,大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除了利用校園內圖書館等閱讀場所,進行紙質閱讀之外,更多的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閱讀活動。就筆者所在的學校院系而言,曾經做過一次大學生閱讀情況調查,其中對“閱讀的渠道”項目(表1)調查發現,“購買書籍”和“向圖書館或他人借閱”人數所占比重達到57%,“在網上下載電子書”和“手機閱讀app”人數所占比重達到43%。由此可見,就大學而言,圖書館依然是大學生進行閱讀活動的重要場所,但是網絡閱讀等新媒體閱讀方式同樣占據了重要地位。就筆者實際經歷而言,網絡中閱讀內容和閱讀方式有著無與倫比的便捷性和豐富性,這是能夠吸引學生進行閱讀的重要因素。同時,在閱讀工具的選擇上,雖然傳統紙質閱讀依然占據主要地位,但是手機電腦等多媒體正在成為大學生主要的閱讀媒介,傳統紙質閱讀的地位正不斷受到挑戰。

表1
其次,在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閱讀呈現碎片化特點。這里的碎片化,可以理解為閱讀內容和閱讀時間的零散性。從閱讀內容上而言,信息技術的發展導致了信息大爆炸,互聯網及移動終端的發展使得閱讀活動變得豐富和便捷,閱讀時只需登陸互聯網搜索,大量的閱讀信息就會呈現在閱讀者眼前。同時閱讀時間也可以自由支配,不用特意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進行閱讀,而是看自己時間安排,隨時隨地即可閱讀。同樣,筆者對本院系大學生閱讀情況調查時發現,在“閱讀時間安排”(表2)和“一次閱讀的時間” (表3)項目上,“空閑時間隨時會讀”和“一次閱讀時間在一小時內”的人數比例上,分別占據64%、53.5%。由此可見,大學生閱讀在閱讀時間上安排上呈現出碎片化特點,多數人隨時隨地閱讀并且閱讀持續時間較短。

表2

表3
最后,大學生閱讀有著淺閱讀的特點。所謂的淺閱讀,一般理解為學生在以網絡閱讀為典型的新媒體形式閱讀中,閱讀動機缺乏以致對閱讀內容不求甚解,缺乏思考,在程度上區別于深層次閱讀。其閱讀行為追求閱讀內容的廣度和閱讀的速度,閱讀時淺嘗輒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閱讀資源所具有的及時性、實效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固然在信息的傳播方面有著巨大優勢,有利于學生閱讀學習大量的知識,但由此也導致學生閱讀時容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長此以往,勢必會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甚至表達寫作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退化,使他們迷失在繁雜的信息海洋中,成為各種信息的轉發者而不是吸收者。近年來,每一次社會熱點在微博或者微信中爆發時,大學生作為微博或微信的主要用戶群體,本應該有著自己的思考判斷思考能力,卻不斷的在被“帶節奏”,可以說也與他們的“淺閱讀”特點有一定的關系。
圖書館作為大學生學習知識,進行閱讀活動的重要場所,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時期應該提升軟硬件設施建設,為大學生閱讀提供一個優良平臺。首先,圖書館在提供書籍信息方面,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選取一些可讀性強的書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吸引他們到圖書館中閱讀。這里,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媒介,做好公眾號建設,進行閱讀調查、書籍發布以及書籍導讀等活動。其次,豐富圖書館館藏資源,不僅僅擴充紙質書籍資源,同時,開通電子圖書館,根據時代潮流補充電子書籍、期刊以及各種視聽資源,為大學生提供便捷的閱讀資源。最后,建設圖書館平臺系統,當前大學生上網時間增多,網絡閱讀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圖書館應該適時改變觀念,在建設好網絡搜索平臺的同時,也可以把相關功能擴展到手機app軟件上,方便大學生隨時隨地閱讀。
新媒體的興起,尤其是網絡媒體的興起,為大學生閱讀提供便捷性的同時,也容易導致他們閱讀內容的碎片化。各種網絡電視等娛樂信息以及網絡視頻、文字等信息的干擾,也對大學生閱讀習慣產生了沖擊,基于興趣愛好的個性化閱讀成為潮流。在此情況下,對大學生閱讀進行一定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學校而言,一是加強網絡教育,在做好校園網絡建設的同時,凈化校園網絡環境,指導學生提高甄別信息的能力,引導合理利用網絡搜集需要的信息。二是在課程指導上,開設專業閱讀指導課,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升深層次閱讀能力。同時,在閱讀內容的選擇上,引導學生閱讀文學經典,而不是網絡上空洞無物的武俠玄幻小說或者各種娛樂信息。另外,在閱讀時間分配上,給予科學指導,幫助學生平衡好碎片化閱讀時間,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良好閱讀效果的實現與良好的閱讀氛圍密不可分。因此,提升大學生閱讀能力,從閱讀氛圍建設著手,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途徑。學校作為大學生學習的重要平臺,建設校園閱讀氛圍也越來越受重視,近些年也一直在提倡建設“書香校園”,就是通過軟硬件建設,創造良好閱讀環境,鼓勵和引導同學們形成讀好書,好讀書的閱讀習慣。具體說來,可以采用這幾種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好學生組織力量,舉辦閱讀相關學生活動,吸引學生參加。二是做好閱讀場地建設,除了之前所說的圖書館建設之外,還可以創建一些專門的、有著專業特色的閱讀場地。以筆者所在學校來說,首先在學校范圍,自上而下提倡“進課室、進圖書館、進實驗實訓室、進體育場館、進社會”的五進活動,并切實有效的在全校范圍內進行了推進,從實際情況來看,學校師生對五進的活動形成了習慣,因此取得了明顯成效。另外,還創建有專門的學生讀書組織“蓮心讀書會”,建設有特色的讀書室,同時運營有學生組織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固定時間發布一些閱讀信息和閱讀活動。這些對促進書香校園氛圍建設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筆者所在會計系,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建設的讀書室,可以說是“互聯網+”時代,提升大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創新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