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偉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和保守治療的效果及預后情況。
方法 7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9例。對照組先實施保守治療1周后再實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觀察組確診后立即實施冠狀動脈造影及早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周、6個月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情況及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1周, 對照組和觀察組LVEF分別為(52.24±7.31)%、(51.27±7.40)%, LVEDV分別為(132.77±29.37)、(129.04±30.67)ml,
LVESV分別為(63.37±20.38)、(58.37±15.27)ml;治療6個月, 對照組和觀察組LVEF分別為(55.12±
7.23)%、(60.03±7.15)%, LVEDV分別為(121.74±23.53)、(108.02±24.61)ml, LVESV分別為(53.31±15.67)、(43.36±12.55)ml;治療1周, 兩組LVEF、LVEDV、LVES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 觀察組LVEF、LVEDV、LVESV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86, P<0.05)。結論 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早期介入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各項指標, 促進患者康復, 遠期治療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
【關鍵詞】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療;保守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16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臨床中常見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一種, 是由于冠狀動脈血流閉塞所致, 其發病兇險且死亡率極高, 早期治療對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 本研究對早期介入治療和保守治療進行對比分析, 旨在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提供更佳的治療方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3月收治的7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9例。對照組中男20例, 女19例;年齡42~81歲,
平均年齡(61.5±19.5)歲。觀察組中男21例, 女18例;年齡43~81歲, 平均年齡(62.0±19.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1]相關診斷標準, 均已排除肝腎功能不全、既往心肌梗死疾病史、肺動脈栓塞、心功能不全者。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先實施保守, 給予患者阿司匹林
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口服, 低分子量肝素5000 U,
每12 h皮下注射1次;同時給予患者強化他汀類藥物、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R)/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β受體阻滯劑(有低血壓、心率<55次/min、高鉀血癥、支氣管哮喘等患者除外)治療。保守治療1周后對照組患者再實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觀察組確診后立即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測, 并根據檢查結果對血管狹窄>75%或者末端閉塞等情況的患者實施早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1. 3 觀察指標 6個月后進行復查,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
1周及6個月的心功能情況(LVEF、LVEDV、LVESV)及不良事件(心絞痛、惡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1周及6個月心功能情況比較 治療1周, 對照組和觀察組LVEF分別為(52.24±7.31)%、(51.27±7.40)%, LVEDV分別為(132.77±29.37)、(129.04±30.67)ml, LVESV分別為(63.37±20.38)、(58.37±15.27)ml;治療6個月, 對照組和觀察組LVEF分別為(55.12±7.23)%、(60.03±7.15)%, LVEDV分別為(121.74±23.53)、(108.02±24.61)ml, LVESV
分別為(53.31±15.67)、(43.36±12.55)ml;治療1周, 兩組LVEF、LVEDV、LVES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582、0.549、1.226, P=0.562、0.584、0.223>0.05);治療6個月, 觀察組LVEF、LVEDV、LVESV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016、2.516、3.095, P=0.003、0.014、0.002<0.05)。
2. 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生心絞痛2例、惡性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2例、心源性猝死2例, 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3.08%;觀察組發生心絞痛1例、惡性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0例、心源性猝死0例, 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13%;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86, P<0.05)。見表1。
3 討論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指持續>20 min缺血性胸痛, 且血清中心肌壞死標記物濃度出現升高以及動態演變, 而心電圖檢查結果表現為ST段正常的一種非特征性改變的急性心肌梗死, 是由于血栓脫落造成冠狀動脈栓塞, 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的冠狀動脈狹窄或者閉塞所致, 臨床中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和介入治療為主, 老年群體發病率較高, 其治療復雜并且預后較差[2]。藥物保守治療能夠有效減輕患者血栓負荷, 將不穩定斑塊鈍化降低冠狀動脈事件的發生, 但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院內死亡率仍然較高, 約為5%~7%, 且長期死亡率較ST段抬高型高2倍[3]。
國內外有研究[4, 5]報道, 對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實施介入治療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促進血流動力學改善, 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介入治療是一種干預手段, 根據患者病情、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所制定的血管重建的方式, 如早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旁路搭橋術等, 通過介入治療能更穩定患者已破裂的斑塊, 解除血管狹窄, 促進患者心肌灌注的恢復, 已在臨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臨床中對于早期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藥物保守治療與介入治療存在較大爭議。李奕貴等[6]對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實施介入治療后, 心律失常、再發心絞痛、心力衰竭等發生率得到了顯著的降低。本研究中采用早期介入方案對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進行治療, 結果顯示, 治療1周, 兩組LVEF、LVEDV、LVES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 觀察組LVEF、LVEDV、LVESV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確診后立即實施冠狀動脈造影對患者病情進行詳細的了解, 并根據結果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有效解除了患者血管狹窄、閉塞、斑塊等病變情況, 盡早恢復了患者心肌灌注, 使患者心功能盡快得到改善, 從而降低相關并發癥、死亡等的發生, 有利于預后, 這與梁文華等[7]研究結果相符, 其研究中介入組患者住院期間心絞痛、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梗死復發再住院率均得到了顯著的降低, 早期介入治療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早期介入治療能夠使患者心肌缺血灌注得到迅速改善, 從而有效改善患者LVEF、LVEDV、LVESV等各項心功能指標, 有助于預后, 且遠期療效顯著, 是有效的治療方案, 但臨床中關于此類研究較少, 且本研究入選病例較少, 還需擴大樣本量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7, 35(4):
295-304.
[2] 孫科遠, 吳晗.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療與早期保守治療預后對比研究.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 2016, 14(8):712-716.
[3] Sim DS, Jeong MH, Ahn Y, et al. Benefit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Early Latecomer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2, 110(9):1275-1281.
[4] 呂吉祥.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與保守治療效果及預后觀察.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50):78.
[5] 杜慧鋒.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與保守治療效果及預后評價.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8, 12(7):30-31.
[6] 李奕貴, 林德昌.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療與藥物保守治療的成本-效果分析.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6, 11(6):9-13.
[7] 梁文華, 夏豪.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與保守治療效果及預后觀察. 臨床誤診誤治, 2016, 29(3):106-109.
[收稿日期:201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