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濤 陳方
摘 要:本文采用成人心理彈性量表對長江大學的在校本科生進行抽樣調查,旨在探討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彈性的現狀。結果表明,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彈性要低于非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且父母外出情況對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影響最為顯著。
關鍵詞:農村留守;大學生;心理彈性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5q063);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016GB030);長江大學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Y2016076)。
1 引言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轉型,導致越來越多外來務工人員的出現,而他們的孩子則被留在家里求學生活,這些務工人員往往來自農村,故農村留守兒童比例亦隨之迅速增長。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已有很多研究開始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并因縱向跟蹤研究,隨之關注到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1]。
在以往的研究中,他們會被認為自卑、缺乏安全感、幸福感低、焦慮、容易感到挫敗并經常患有人際交往恐懼癥等心理問題或疾病。因此,我們決定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著手研究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主要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心理彈性水平,以到預防心理問題或疾病的目的。這項研究既符合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也有助于提高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還可以呼吁社會廣泛關注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和引導,使其提高自己的心理彈性,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發揮自己的才能。
2 對象與方法
2.1 被試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以長江大學的在校本科生為被試,共發出調查問卷497份,回收問卷479份,回收率為96.38%,其中有效問卷為443份,有效率為89.13%。
2.2 研究工具
采用由Block和Kreman[2]編制的適用于成年人的自我心理彈性量表,一共有14個項目,采用4點計分方式,其內部一致性系數α=0.84,分半效度為0.791,結構效度可靠。
2.3 數據處理
全部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錄入、整理和統計分析,本研究中,對數據主要進行了t檢驗和方差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彈性現狀
通過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非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彈性高于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彈性,這與一般研究結果相同,非留守經歷大學生由于父母在身邊,給與更多的關愛、關注和關心,對其心理健康發展產生積極作用,而留守經歷大學生在以往的生活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得不到支持和關愛,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畏縮不前,形成一定程度的惡性循環。
3.2 不同因素對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彈性影響的比較
根據表1的數據不難發現,父母外出情況不同對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彈性影響顯著。而留守階段、留守時長、父母回家頻次等因素對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彈性影響均不顯著。
3.3 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彈性的相關因素分析
我們通過結果可以看到母親外出工作的學生心理彈性最高,父親在外工作的心理韌性得分最低,這說明父親在個體成長過程中有重大的作用。父親雖然不善表達,但是父親往往以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作為家里的頂梁柱,父親的勤勞、堅強等優良品質都會給孩子積極的影響,無形中給了孩子積極的引導,因此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學習父親的精神品質,不怕挫折,勇敢而堅強。父母都不在身邊,對于孩子的成長會有缺失,有些家長注重對孩子的教育,雖然不在身邊,但會經常聯系,用其他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留守階段的不同對心理彈性的影響不同,但并沒有顯著差異。我們從數據可以看到,高中留守的學生心理彈性得分最高為39.31,最低的是初中開始留守的學生,心理彈性得分最低為36.38。高中才開始留守的學生,由于年齡基本上在15歲以上,已經相對比較成熟,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認知,盡管這個時期父母角色會有缺失,但由于之前得到良好的發展具備一定的能力,這個時候遇到問題他可以自己解決,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和能力;初中的孩子生理上開始發育,這個時期需要父母更多的給與關愛,而在此時父母的缺失會讓孩子缺少支持,有種被放棄的感覺,叛逆的思想就會更嚴重,這往往造成他們的心理的不良發展。小學和學齡前由于年齡小,認知發展處于開始階段,父母的缺失他們并不一定意識到,對于父母角色的嚴格認知并不清楚。
留守時長對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彈性影響不同。父母在外工作1-3年學生心理彈性得分最高,但是不同留守時間對心理彈性的影響不顯著,筆者認為不同留守時間對于心理彈性有影響,而數據顯示得分基本相同,筆者分析認為,各不同階段被試數量差別很大,5年以上的學生有104人,而最少的是3-5年的被試為18,數據的差異化造成了結果的趨同。
父母回家頻次的不同會對心理彈性造成不同的影響。數據上來看,2年以上父母回一次家的學生心理彈性最高,隨著聯系頻次的降低,心理彈性的得分先降低再升高。這表明,父母回家頻次對學生心理彈性影響趨于變化,2年以上學生由于與父母長時間不能團聚,已經從此過程中學會獨立與堅強,而1年見一次父母的學生每年見一次父母,在潛意識認為這一次回家也是因為過年過節的原因,這讓他們形成一種認為世事有一種固定的變化,不用過于擔心的狀況,這就使之在真正遇到困難時會消極面對。
4 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彈性要低于非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
2)非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高于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且在父母外出情況上差異最為顯著。
參考文獻
[1]李曉敏,袁婧,韓福生,等.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行為與人際關系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8):954-956.
[2]王盈.流動兒童歧視知覺、心理彈性與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D].聊城大學,2017.
作者簡介
陳方(1980-),男,湖南邵陽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心理測評與咨詢研究。
杜海濤(1995-),男,湖北荊州人,學士,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