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良 劉景
摘 要:濟南泉水實現持續噴涌首先要重視生態環境用水,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自然規律,轉變落后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建設生態城市,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
關鍵詞:泉水 可持續發展 生態城市
濟南以泉城聞名于世,城因泉名,泉以水生。泉是濟南的脈,泉是濟南的魂。其中以趵突泉、五龍泉、黑虎泉、珍珠泉為首的四大泉群和七十二泉聞名于世。泉水賦予這座城市靈秀的氣質和旺盛的活力。昔日泉城,水在城中繞,清泉石上流。泉水走街串巷,漫游民居,閑情逸致,詩趣盎然。但泉水經常停噴的現實卻讓泉城十分尷尬,前幾年不見了“水涌若輪”,消失了“跳珠濺雪”。近幾年由于大力保泉,使得泉水得以復涌,但是季節性的紅色水位使得保泉依然任重道遠。因此如何使泉水持續噴涌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檢討我們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城市,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是實現泉水持續噴涌的必然選擇,而且是一項有關濟南長遠發展,造福子孫后代的千秋大業。
一、濟南泉水不能持續噴涌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廣義上說,維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態系統平衡所需的水都是生態環境用水。生態環境用水主要包括:保護和恢復內陸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及水土保持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維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水域等生態環境的基流;回補超采的地下水及城市、河、湖補水等。
濟南名泉不能噴涌的表面原因在于地下水位的持續下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舊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生活用水大量增加,擠占了生態環境用水。
二、對目前思維方式及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檢討
2.1 思維方式。長期以來,人類一直以大自然主宰者的身份自居,總是考慮泉水如何為濟南的建設發展服務,很少想到過濟南的建設發展如何保護濟南的泉水。近些年的反思,讓濟南的城市規劃重新考慮濟南的泉水規劃。泉群噴涌區雖只2.6平方公里,但泉水的補給區、排泄區遠遠大于濟南城市范圍,到底是“泉在城中”還是“城在泉中”?在泉的上、中、下游到底該如何做?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當今濟南人的重要課題。
2.2 生產方式。建立在經濟增長理論之上的經濟增長戰略,所追求的目標是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高增長率。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毫不吝惜地濫用資源,污染環境,超出了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最終導致資源、環境系統功能下降。近年來習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入人們的思想,引起全世界的共鳴,再次重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1世紀是水的世紀。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限制。據資料統計,中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4,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濟南更是嚴重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90立方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
2.3 生活方式。美好的生活是一種人的物質生活需求與精神生活需求、文明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高度和諧的生活。我們在勞動貢獻的基礎上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時,應兼顧當代與未來人類共同的需求,合理利用寶貴的水資源,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三、建設生態城市,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名泉持續噴涌
3.1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1)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一般水資源消耗較少,廢水排放量小,是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需要大力發展的產業。(2)調整改造傳統產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
3.2 城市發展關注泉水。(1)關停泉域范圍內的所有自備井,高耗水產業、新建和搬遷的產業應位于泉域之外。(2)合理布局高檔住宅項目,避免高層建筑地下基礎阻斷泉脈。交通的發展關乎城市的發展,濟南市在優化交通出行的同時,盡力保護泉水的水脈,經過周密調研規劃,濟南輕軌一號線已經順利建成并開通,有效的避開了泉脈、保護了泉水,此舉是政府為百姓交的一份合格的答卷。近三年還有約十條線路陸續建設,四縱三橫密織快線,將加快人們“走南闖北”、“東奔西走”的進程。保護好泉水這張世界名片是我們濟南人的責任,更是泉城人的驕傲。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走進濟南,熱愛泉城。(3)切實加強強滲漏地段和水源地的保護;南部山區要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使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0%以上。
3.3 建立泉水信息管理系統。建立泉水信息管理系統,把泉水的使用和管理納入濟南市發展的體系中來,對泉水系統實施集中、統一的管理;大力宣傳泉文化,努力培育泉城道德,健全泉水法規,形成良好的泉城社會文化環境。
3.4 水價改革。調整水價與改革水價計價方式相結合,實行季節性水價、階梯水價。鼓勵使用回用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來水。重點加大污水處理費的征收力度,逐步提高水資源費征收標準。
3.5 水資源管理。建議把水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依據“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
3.6 水資源市場化。水資源屬于國家,實行水的分類、分質、分時論價,“以供定需”。這樣才有利于運用經濟杠桿促進水資源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經濟效益。
3.7 廢水資源化。切實落實廢水資源化,工業生產用水應當在保證用水質量標準的前提下處理回用、循環使用、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保證廢水的安全使用,達到各種回用目的和要求并防止二次污染的發生。
3.8 經營泉水。(1)建立泉水公司,以泉養泉。(2)舉辦泉水節,建立泉水博物館等。
3.9建立節水型社會,以德節水。(1)建立公共監督體系,實現輿論監督、群眾監督和非政府組織監督三者的結合。(2)農業節水。發展精確農業,系統研究和使用節水技術。(3)工業節水。積極推進節水型企業,工業用水要從調整工業結構和提高生產工藝上挖掘節水潛力。目前濟南市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95%以上,2011至2018年節水約1.94億m3,減少了污廢水的排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都非常明顯。
泉水是濟南的象征,是濟南的特色和靈魂。泉是濟南文化的淵源,也是濟南的驕傲和自豪。對泉城市民來說,建設生態城市,既是政府的職責,也是市民的義務。我們不僅要以實際行動共建美好家園;還要努力使濟南更亮麗、更璀璨、更具知名度,讓更多的人了解濟南,吸引更多的人來濟南。讓世界了解濟南,讓濟南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孫斌,徐軍祥,彭玉明.濟南城市建設與泉水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性評價[J].人民黃河,2017(6).
[2] 張俊逸.濟南市生態城市建設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33(11):90-95.
[3] 朱昕虹,宋麗,遲海龍.凸顯“泉城”地域特色的生態保護與修復行動——濟南保泉生態控制線劃定與管控規劃[J].規劃師,2018,34;No.268(04):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