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東菲
摘要:所謂當代戲劇,則是指戲劇現代化的發展。話劇屬于舶來品,它的表演主要是以對時事的呈現為主,通過對話形式取代了傳統的“唱念做打”。通過對事件的寫實表述作,為程式化與虛擬化內容的取代。通過研究當代戲劇的發展歷史,對其做到基本的了解,推動戲劇的更好發展。
關鍵詞:當代戲劇;發展歷程;時代變化
我國當代戲劇的整體發展經過了四個歷程。從當代戲劇萌芽初期,一直發展至戲劇的黃金時期,在過程中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其內容與表演形式等多方面也在發生一定的改變。對其整個發展歷程的研究,能夠更好的分析戲劇所經歷過的變化,為戲劇的更好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當代戲劇的本質與內涵
(一)宏觀意義上的當代戲劇
當地戲劇,在時間的宏觀概念中,所指的是自1898年發展至1949年階段的戲劇。當代戲劇是戲劇發展呈現出當代化的表現形式;戲劇價值的觀念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戲劇中所蘊含的思想內容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戲劇的表演中,其舞臺人物在形象的塑造中,體系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以及藝術的表現方式使用中同樣有所不同
(二)微觀意義上的當代戲劇
在傳統舞臺上的戲劇藝術表演是以“唱、念、做、打”為基礎,在當代戲劇表演中,其主要使用過對時事的呈現,通過對話的形式,以多種藝術化內容向觀眾所呈現。
二、當代戲劇的發展歷程
通過對當代戲劇史展開研究可以發現,在當代戲劇的整體發展階段,其主要經歷了四個時期。
(一)第一個階段:是自1898——1918二十年的時間
在該階段的發展中,屬于中國當代戲劇的初期萌芽階段。在該階段的發展下,當代戲劇的呈現出了一定的形成跡象。戲曲開始了改良活動,在詩詞界與小說界的發展下,通過與開展共同的革命,戲曲的形式逐漸發生了一定多變化。在該時期的發展下,戲曲的主要改良的原因,是受到但是時代發展下的社會變動、政治革命以及文化沖擊等作用。晚清時期戲曲的發展逐漸式微,人們逐漸產生了創造意識,通過西方文化進入所產生的影響,大眾的眼光開始拓寬,以世界眼光對文化實施了全面的創新。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戲曲藝術形式,逐漸與文學內容相雞和鵝,具體的表現形式是在表演中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內容形式,開創了全新的意識形態。
(二)第二個階段:是自1918——1929十一年的時間
在該階段的發展中,屬于中國當代戲劇的發展階段。新舊兩個派別的戲劇開始了漫長的爭論。新派戲劇是以《新青年》作為主要代表,其中成員主要包括胡適、陳獨秀等人在內,同時在《新青年》的文藝版面中創建了兩個專號:“易卜生”、“戲曲改良”。舊派的戲劇代表則主要是以馬二、張厚載先生為領導。在此年代的戲劇發展中,針對文學內容在綜合創作中,主要集中體現在:第一,對社會問題的反映;第二,對現代歷史的呈現;第三,反帝國主義愛國精神的表達。同時在戲劇的藝術題材選擇中,十分的多樣化,以獨幕劇的形式所呈現的表演十分成熟。經過多年的創作所使用的方法多樣化。且在創作中,思想受到了極大的開放影響,在藝術實踐中具有較大的自由行,能夠更好的推動創作個性的表現,為藝術風格的形成奠定基礎。
(三)第三個階段:是自1929——1937將近十年的時間
在該階段的發展中,屬于中國當代戲劇的成熟階段。在1929年的秋天,由鄭伯奇、沈瑞先等人帶頭,通過多人組織于上海創設了中國藝術劇社,是“無產階級戲劇”這一口號的第一提出,是由中共對當代戲劇進行直接領導,中國當代戲劇經過五四運動之后的影響,由最初的個性解放,逐漸將發展方向轉為無產階級的運動。在該時期下當代戲劇的總體發展綱領,是以對時代的強調,對階級的突出為引導,在戲劇的發展下,應該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現實政治,滿足斗爭運動的需求。此外,在戲劇的內容表現中,應該體現出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因素,通過對思想的呈現,表達出與情感相符合的審美形式。為此,在上世紀30年代的發展中,與大眾文學相關的討論開始了深入的探討。在“無產階級”的影響之下,戲劇的運動逐漸對上海戲劇進行了“左”轉。
(四)第四個階段:是自1937——1949十多年的時間
在該階段的發展中,屬于中國當代戲劇發展的黃金階段。在大眾的認知中,中國當地戲劇整體發展的黃金時期為四十年。整個階段中,戲劇民族化被提出,經過多年來的觀點引導,戲劇通過西方文化的沖擊,所呈現的形態更加的現代化,內容的呈現是以民族化的融合為主。
三、結束語
綜合而言,在當代戲劇的發展史中,受國家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隨著時代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在過程中經歷了復雜曲折的變化影響,自身的命運與時代因素相關聯,發展形態與社會形式相符合,在肩負著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責任同時,通過對外來優質文化的吸收,得到了更加優良的成果。戲劇在發展中通過文化內容的不斷演變,成為了大眾對自我實現良好認知的渠道形式,文化的發展環境以及戲劇本身的生存空間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在過程中優質的戲劇終將成為經典,實現永久流傳。
參考文獻:
[1]董健.關于中國當代戲劇史的幾個問題[J].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06,1(01):1-17.
[2]于天文.中國當代戲劇的流變軌跡[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1(02):1-7.
[3]江.從戲劇觀賞到戲劇模式[J].戲劇文學,1991(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