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俊江
以色列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他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俄羅斯也是一個愛好讀書的國家,人均年讀書55冊;我國人均年讀書不夠5冊,而作為教師,如果不潛下心來讀書,怎樣應對我們的學生,因為他們的知識面之廣有的甚至已經超過老師了,社會的發展要求學生越來越全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因此,要做一個愛讀書的教師。
讀書要和教學結合起來。課堂45分鐘,我們怎樣教學生呢?拿著從教參和教材上抄下來的備課材料,照本宣科地傳授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毫無生機,學生學得昏昏欲睡,教師教的無精打采,課堂效率極低。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教師只關注教材文本與教參文本,沒有屬于自己精神文化的東西。如果我們把讀書和教學結合起來,正如于永正先生所說:“教學生讀書,老師要喜歡讀書,會讀書,讀出文章中的奧妙之所在。”山東濰坊北海學校教師韓興娥把教學生讀書的做法遷移到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課內海量閱讀”,從不布置家庭作業,學生卻個個成績不俗。通過讀書讓我了解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有的教師沒有接觸過,教師不知道的事情也許學生早已知道,因此教師的權威性受到了挑戰。學生隨意提出的問題更多的是涉及到當前經濟、政治、文化領域,有些甚至是當前的熱點和焦點。要適應這一時代特點,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以終身學習為目標。那么就要求教師讓讀書學習成為習慣。我在業余時間,讀了許多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書,這些書中通過具體案例分析,為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個人更是在實踐中獲益終身。
讀書,讓我學會了在教學中,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講臺讓給學生,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課堂的設計者、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評價者;讀書讓我更深刻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里,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尊重。讀書讓我認識到了,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和老師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讀書為我的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
讀書要和習慣養成結合起來。我們的老師總是抱怨:我們平時除了備課、就是批改作業,還有一些繁雜的工作要做,哪有時間讀書呢?實際上讀書是一種習慣。我們讀書并不是拿出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那樣,我們根本就無法讀書,讀書可以在課間,可以在飯后,也可以在睡覺前,只要有時間,就靜下心來讀書,一本書,可以分成幾個時間段來完成,但是必須有計劃,規定在多長時間內完成,就必須完成,有時不想讀了,也要強迫自己讀一段,時間長了,我們的讀書習慣也就養成了。
當我因辛勤工作而收獲甚微感到牢騷滿腹時,是讀書告訴我要笑對生活;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想打退鼓堂時,是讀書告訴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當我抱怨自己一無是處,是讀書讓我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我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時,是讀書告訴我屈原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一個愛讀書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