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蘭

[摘要] 目的 探討目標管理理論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及對護理人員績效管理的作用。方法 選定2017年4月—2018年12月該院在職的138名外科護理人員,隨機分為對照組69名(常規管理理論)與觀察組69名(目標管理理論),比較兩組護理質量、護理滿意率及績效考核達標率指標。結果 觀察組在文書規范、業務能力、基礎護理、護理服務、操作水平、護理滿意率及績效考核達標率指標上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目標管理理論方法可有效提升外科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質量水平,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績效管理;目標管理理論;護理人員;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4(b)-0063-02
目標管理理論是一種自我控制、民主的、參與性較強的考核型護理管理手段,可在形成目標體系的基礎上發揮各個醫護人員的潛力,提升其護理能力、提高其工作熱情,進而對醫院整體護理質量作出一定改善[1],但由于缺乏該類管理方式的系統評價及研究,該文于2017年4月—2018年12月探討了目標管理理論方法對外科護理人員的效果,具體內容表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定該院在職的護理人員,總計138名,均為外科醫護人員,隨機分為兩組,采用目標管理理論方法的一組(69名)作為觀察組,使用常規管理理論方法的一組(69名)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女68名,男1名,對照組女67名,男2名;觀察組21~48歲,平均為(37.58±3.97)歲,對照組23~47歲,平均為(38.04±3.78)歲。比較以上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管理理論,主要包括確立目標、完善考核標準、定期培訓、定期考核等。
1.2.2 觀察組? 目標管理理論,方法:①確立各科室年度目標,對上年度所有醫護人員的工作成果、護理質量作出總結、分析及有效探討,后根據醫護人員個體差異(職業素養、職業規劃、工作特點)以及各科室的疾病類型、時間規劃、人員結構,制定確切的年度科室目標[2];②確立科室各醫護人員目標,主要依照其護理能力、職業素養及以往成就制定針對化的個人目標,如能力一般者,可從工作積極性方向參與考核,并向優秀人員看齊,能力優秀者則應制定相應標準、難度稍高的目標任務,以便充分提升與發揮其護理工作能力[3];③建立獎懲標準,實施期間醫院管理者應根據醫院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獎懲標準,按照各醫護人員完成目標的狀況予以一定物質獎勵,獎懲有度,可有效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④建立考核體系,為保證醫院護理質量,各科室應根據其具體情況建立有效的考核體系,主要考核醫護人員的護理知識、操作水平等,并根據個體考核的最終結果對其中的問題加以分析總結,且應圍繞此問題針對性作出相應辦法予以解決。
1.3? 觀察指標
觀察測評兩組外科護理人員的文書規范、業務能力、基礎護理、護理服務、操作水平、護理滿意率及績效考核達標率指標數據。以上指標均采用本院自制護理質量調查表(各條目分值:0~100分)作相應測評,得分越高表示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越高。其中護理滿意率:不滿意指標分值范圍0~59分、一般滿意指標分值范圍60~75分、滿意指標分值范圍76~90分、十分滿意指標分值范圍91~100分,護理滿意率=一般滿意率+滿意率+十分滿意率??冃Э己诉_標率:不及格指標分值范圍0~59分、良好指標分值范圍60~85分、優秀指標分值范圍86~100分,績效考核達標率=良好率+優秀率。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作相應數據統計,計數資用百分數(%)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外科護理人員護理質量指標
觀察組在文書規范、業務能力、基礎護理、護理服務及操作水平指標上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外科護理人員的(醫生及患者評價)護理滿意率指標
對照組:14例不滿意,不滿意率為20.29%;15例一般滿意,一般滿意率為21.74%;23例滿意,滿意率為33.33%,17例十分滿意,十分滿意率為24.64%,護理總滿意率為79.71%。觀察組:2例不滿意,不滿意率為2.90%;10例一般滿意,一般滿意率為14.49%;29例滿意,滿意率為42.03%,28例十分滿意,十分滿意率為40.58,護理總滿意率為97.10%。通過以上指標可知觀察組在護理滿意率(97.10%)指標上高于對照組(79.71%)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 比較兩組外科護理人員的(醫生及患者評價)績效考核達標率
對照組:13例未達標,未達標率為18.84%;25例良好,良好率為36.23%;31例優秀,優秀率為44.93%,績效考核達標率為81.16%;觀察組:1例未達標,未達標率為1.45%;12例良好,良好率為17.39%;56例優秀,優秀率為81.16%,績效考核達標率為98.55%。通過以上指標可知觀察組在績效考核達標率(98.55%)指標上高于對照組(81.16%)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醫護護理管理的目標主要包括建立優良醫療環境、改進并完善醫護體制、培養優秀護理隊伍及規劃護理組織系統等[4]。醫護管理者(護士長)的目標管理主要包括根據下屬的個人能力、個人特點制定相應的工作目標、計劃、考核,分配符合實際情況的工作任務,并在以工作目標為中心的基礎上最大程度提升其護理能力,以便相關醫護人員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進而提升醫院整體護理質量[5]。管理者應在年度護士例會開展過程中總結上年度工作內容并制定下一年度工作總目標,將總目標細分為日目標、周目標、月度目標及年度目標,依照各科室疾病類型及各醫護人員的特點專長設定相應目標,提升各醫護人員的自我需求感、職業素養及一定護理能力,改進并完善自身護理質量管理內容,但同時應注意目標的合理性、有效性及科學性[6],符合實際情況較差的工作目標會影響后續工作的成效及相關進展,并使其失去管理意義。目標管理應建立在管理者明確總目標的基礎上,體系權責分明,績效獎懲有度,對工作能力一般者予以一定精神支持,對工作能力優異者則予以一定物質獎勵。此外,目標管理亦能根據醫護人員的個體差異及各科室的崗位特點針對性作出管理培訓,可提升醫護人員的醫護知識認知程度,增加其臨床護理經驗,由個體至整體,提升醫院的整體醫療質量。該次研究觀察組在文書規范、業務能力、基礎護理、護理服務、操作水平、護理滿意率及績效考核達標率指標上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亦能證明目標管理理論在護理管理過程中的效果較常規管理理論更佳。
綜上所述,在護理管理過程中應用目標管理方法,可有效提升醫生及患者對于醫護人員的護理滿意度,并對醫院整體護理質量及護理人員的績效考核達標率有一定提高,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瑞紅,謝金霞.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在共同護理單元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7,28(24):4115-4116.
[2]? 樊霞.目標化管理理念在醫院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及護理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7(6):214-216.
[3]? 彭秀清,胡艷,關婷嬌.PDCA循環管理法在婦產科手術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20):2960-2962.
[4]? 李愛求,龔梅,陸群峰,等.護理安全屏障在兒童護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9):661-662,669.
[5]? 程曉莉,周凡蓉,姜儀.護士長綜合績效考核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及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5):341-342.
[6]? 張曉霞,劉珊,羅娟.目標管理在臨床科室護理安全管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武警醫學,2013,24(8):73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