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往教學論”自問世以來,受到語言學界和教育界的極大關注。它不僅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而且在外語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本文旨在通過探討“交往教學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提升教學理念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交往教學論;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左小娟(1978-),女,江西永新人,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運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課堂“知識教學”的片面性造成了課堂教學主體單一化、教學結構模式化、教學目標和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化、教學方式靜態化和教學與生活割裂的局面。然而,“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外語教育也不例外。”鑒于語言的本質是交際,英語教學活動應當在提高學生英語知識水平和英語交際能力的過程中全面提升學生的內在素質、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旨在通過探討“交往教學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提升教學理念和改進教學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0世紀70年代原聯邦德國交往教學論學派的帶頭人K·沙勒與K-H·舍費爾于1971年首次提出要側重探討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往問題。 他們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全體學生與教師都處于交往過程中,即使沉默不語的學生也不例外。同時他們借鑒交往理論關于交往成分雙重性的公理,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所教學的內容,而且要重視師生在教學內容中的交往關系,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傳遞信息,學生在教學中如何對教師的言行作出反應等等。如何處理好這種交往關系是教學的關鍵性內容,與本來意義上的教學內容一樣,應該受到教師的同等重視。
綜合而言,交往教學論以“教學過程是一種交往過程”這一觀點為基礎,以教學材料為媒介,著眼于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往關系,十分強調教學的教育性,把“解放”作為學生的最高目標,要求學校盡可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強調學生個性的“自我實現”。作為一種富有生機的教學理論和策略,交往教學論已經受到國內外語言學界和應用語言學界的極大關注。它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而且在外語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下面,筆者擬從英語教學交往過程中的三大要素:學生,教師和教學材料著手,探討如何將交往教學論具體應用于英語教學實踐。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成功的教學第一個標志就是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的興趣盎然。如果學生自發地集中注意力,這就意味著一個好的開端;如果他們表現出明確的興趣——如饑似渴地聽講,跟著老師的要求,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基本上用英語,那么成功的教學正在進行之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興趣和積極參與的熱情,是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任何教學的基本條件”。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每一堂課,教師和學生的目標要明確,而且應該是一致的。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和愿望的基礎上,結合階段性教學目標來計劃和安排教學活動。其次,課堂的話題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話題來組織討論,以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2.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交往教學論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并不意味著抹殺教師的作用,相反,教師的作用變得更重要了。教師起著組織者、管理者、鼓勵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的作用。事實上,這是對教師能力的一個新的挑戰。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由主體-客體變成同為主體,教師必須比獨自授課時更熟悉教材和相關背景知識,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解答和引導。在設計學習材料時,要考慮學生的水平、興趣、性格等諸多相關因素。在學生學習偏離方向時,要適時進行調整。此外,對那些缺乏自信或天生靦腆的學生要多加鼓勵。教師和學生在平等互助的交往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3.提供真實的教學材料,組織語言交流活動。教學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師還可以補充大量的其他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材料。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關系。
交流是個雙向的活動,外語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語言知識,組織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學生的輸出有多重意義,如(1)為其他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輸入;(2)檢驗自己有關語言形式的假設;(3)促進語言知識的自動化;(4)增強會話技能;(5)形成自己的話語權。
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造一種用外語進行的有意義的交流環境,無論是課堂教學的組織,還是語言素材的處理、語言技能的訓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都應該盡量使用目標語。除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兩人活動(pair work) 和小組活動(group work)或者項目活動(project work)來進行交流。當學生受到鼓勵通過他們共同的努力來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以及當他們表示尊重彼此的看法或意見時,合作學習活動就得以進行。這些活動通常要求學生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來運用所學的外語知識從而解決真實的或仿真的語言問題,因此教師有理由提供眾多的合作活動來創造一種共同分擔責任并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環境。
由于交往教學論所凸現的是英語教學過程中人的“主體性”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因此就能夠使學生積極有效地獲取知識,并得以心智的開啟,這是教育交往對于個體建構自我所具有的獨特功能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課堂教學功能的重新思考與定位[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8):19-21.
[2]張國榮.“支架”理論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9):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