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1949年6月27日,鞍鋼第一座煉鐵爐出鐵的情景。
鋼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一直是熱詞。
從上世紀50年代提出“趕英超美”口號,到改革開放以后建設寶鋼,直到如今中國鋼產量長期居于世界首位。盡管目前中國鋼鐵行業面臨著減產能、增利潤、提質量等全新挑戰,可比起當年缺鋼少鐵卻夢想躋身工業強國的階段,今天中國鋼鐵行業所面臨的,不過是大好環境下的小困難罷了。
一切回到原點。
1949年7月9日,三大戰役已經完成,人民解放軍正在東南沿海和大西南追擊國民黨反動勢力的殘余部隊。已經解放一年多的鞍山傳出好消息——鞍山鋼鐵公司舉行開工典禮。從此,鞍山的鋼鐵行業與中國的國運緊緊相連,由鞍鋼而起的新中國鋼鐵行業,挑起了共和國的鋼鐵脊梁。
鞍山的鋼鐵行業,并非從1949年開始。早在20世紀初日俄戰爭之后,日本帝國主義從沙俄手中奪得長春至大連間的南滿鐵路和旅順、大連,1906年成立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鐵)開始在鞍山地區秘密探礦。
之后,漢奸于沖漢和日本人鐮田彌助出面組建“振興鐵礦無限公司”,之后是鞍山制鐵所、昭和制鋼所。隨著日本軍備規模的擴大,昭和制鋼所的生產規模排行日本控制鋼鐵企業第二名。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當年8月26日,蘇軍到達鞍山。從194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僅40多天時間里,蘇聯紅軍監押數萬名日本戰俘,將鞍鋼的機械設備連同其他一些物資共達七萬余噸拆卸運走。特別是在一些關鍵設備被拆走后,整個工業生產能力下降為零。被毀的殘破的高爐上,留下了這樣的字跡——“讓中國人種高粱去吧!”
蘇聯紅軍撤退后,國民黨政府接管的22個月,鞍山鋼鐵廠總共只生產了9500噸鋼。
1948年2月19日,東北人民解放軍攻下鞍山,鞍山鋼鐵廠回到了中國人民的懷抱,這里成為了新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當東北全境于1948年11月解放以后,12月2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準成立鞍山鋼鐵公司,同時宣布撤銷鞍山鋼鐵廠。
短短4個月后,在邵象華等專家努力下,鞍鋼得以恢復生產。中國共產黨從沈陽、丹東等地接回保護下來的14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被量才任用,成立專家組,起草修復鞍鋼計劃方案,并做好遺留下的日本技術人員的工作,發揮這些人的技術特長。1950年3月27日,中蘇簽署《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于恢復和改建鞍鋼技術援助協議書》。
有數據顯示,1949年到1952年,鞍鋼的鐵、鋼、鋼材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6%、64%和47%,“共和國鋼鐵工業長子”不僅僅體現在確保產量上,還包括產能的提升和為祖國各地培養鋼鐵人才。
作家王蒙在他的小說《青春萬歲》中,借用女主人公——一位中學生的話傳達了當時令無數中國人興奮的信息: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誕生了。在遼寧省檔案館保存著一張拍攝于1954年的照片,畫面中,全國勞模、老工人孟泰與工友們正討論生產問題,背后鞍鋼的高爐燒得正紅,孟泰胸前掛著勛章,臉上滿是溝壑。當時,鞍鋼的工程技術人員、工人,不少是全國各地支援過來的,其中的骨干,又會被再派往全國各地。后來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的雷鋒,就曾于1958年9月支援鞍鋼,成為一名推土機手,當時他只有18歲。1959年8月,雷鋒又被調往弓長嶺焦化廠。
“一五”期間,鞍鋼人的足跡已經遍布全國——共抽調1.1萬多名干部和技術人員、6萬多名技術工人,支援了全國27個省、自治區、市,為300多個單位培養了7萬多名干部、工人和實習學生。
“美軍鋼多氣少,我軍氣多鋼少。”這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時,毛澤東曾說過的一句話。回顧自從鋼鐵誕生以來的戰爭史,往往鋼鐵產能多的一方是獲勝者。志愿軍在朝鮮打出的是戰爭史上的奇跡,但也讓中國人意識到了巨大的危機。
1950年,美國鋼鐵產量8700萬噸,是中國的142倍。中國的61萬噸鋼鐵里大半是鐵匠鋪煉的生熟鐵,如果只比鋼產量,這個差距將達到驚人的368倍。抗美援朝之后,國家提出鋼鐵產量“15年內趕上英國,50年內超過美國”的愿景。
15年后的1973年,英國鋼產量2665萬噸時,中國大陸為2522萬噸,基本追平。再過5年,1978年,中國的鋼產量超過英國1000萬噸。2007年,中國不再用“萬噸”這個單位來衡量鋼鐵產量,中國鋼產量已經接近5億噸,是美國的5倍有余。
50年彈指一揮間,鞍鋼和繼之而起的幾大鋼鐵基地,成為了中國國家工業化之路的保障。
今年6月的第十六屆“世界品牌大會”上,鞍鋼品牌以765.58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第55位,品牌價值比上年增加130.3億元,提升了20.51%。2018年,鞍鋼集團實現利潤創歷史最好水平。
國產航母、“藍鯨一號”“華龍一號”、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閃耀著“鞍鋼制造”的身影,橋梁鋼、重軌等產品享譽國際市場,為鞍鋼品牌資產的升值提供了有力支撐。鞍鋼,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一定仍是共和國的鋼鐵脊梁。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
1956年7月13日,我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試制成功。
1961年7月11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在京簽訂。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5年7月10日,陜西臨潼縣發現秦代兵馬俑。
1986年7月8日,我國國內衛星通信網建成。
1995年7月8日,北京首家外資銀行開業。
2005年7月10日,上海向香港捐贈首例造血干細胞。
2006年7月11日,劉翔打破男子110米欄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