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B站小電視與嗶哩嗶哩美麗小學的孩子們跳竹竿舞。
今年1月份,在華為身處風口浪尖時,74歲的任正非罕見出現在了公眾視線中。令人倍感意外的是,在談到自己最關心的問題時,他既沒有提及子女,也沒有提到華為,而是呼吁大家重視基礎教育。
“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室的講臺上完成的,教育是最嚴謹的國防。而振興教育不在房子,在于優秀的老師。”所謂英雄所見略同,代表著一眾年輕群體文化自信的B站,在6月26日嗶哩嗶哩十周年活動上,宣布與美麗中國達成深度戰略合作,恰恰說明了B站早已超越傳統支教援建,邁向了引導年輕一代關注和支持鄉村教育的新階段。
B站擁有超過1億月活用戶,數百萬活躍UP主,近7000個文化興趣圈層,如何激發年輕群體成長為一個時代的“引領者”,是B站一直以來思考的命題。
正如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陳睿在演講中所說:“一個好的作品,正如一個好的老師,當他們觸達你的內心時,那種感覺一輩子都忘不了,這才是真正的文化傳承。”
十年間,已累計為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近300所中小學輸送了超過1900名項目老師,受益學生人次超50萬。
在大眾的認知中,援建小學、捐贈書本、課桌,可以改變一個貧困山區教育現狀,但實際上,有了硬件的匹配,軟件的支援尤為重要。近年來,城鄉學生在高校入學率上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原因就在于城鄉學生基礎教育的差距。
美麗小學項目負責人李國飛認為,社會進步的基礎在于它的廣大基層群體的綜合素質,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有多好,絕不完全在于這個國家有多少優秀的大學,更要著眼于落后地區的教育情況。《2018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也同樣指向,師資力量才是決定一個國家教育興衰的“硬核”。
目前,中國偏遠山區的硬件已經有了長足進步,教學設施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平房換新房、學生們也有了自己的計算機室、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音樂室……
可惜,現實中,各地鄉村教師的招聘卻是頻頻遇冷。據媒體公開報道,2018年4月初,廣西百色市計劃招聘中小學教師3039名,其中九成為鄉村教師,然而報名結束后發現,有523個崗位717人無人報考。
由于教師資源匱乏,鄉村學校大多面臨諸多考驗,比如采取壓縮班級數量確保正常開課,一個老師兼職六七門課程,還要照顧學生的日常生活,自然教學質量不容樂觀。然而,這對于靠著“讀書改變命運”的鄉村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現實打擊。
在中國,鄉村教師這個群體擁有290多萬的龐大數字,如何更好地肩負起鄉村學子們的未來?這個問題的解決不會一蹴而就,但總有人愿意去邁出第一步。美麗中國支教項目是北京立德未來助學公益基金會下設的專業的教育非營利項目。十年間,已累計為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近300所中小學輸送了超過1900名優秀支教老師,受益學生人次超50萬。
美麗小學是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北京立德未來助學公益基金會派遣學團隊,知名企業捐贈辦學經費為模式的新型教育精準扶貧項目,基于嗶哩嗶哩與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在理念和目標上的一致性,今年6月18日,云南大理巍山縣“嗶哩嗶哩美麗小學”正式揭牌。
這次合作,將建立在“三不一貫徹”的基本原則之上,即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干擾在校師生正常教學秩序,不干涉校長管理空間與實踐探索,不違背支教項目創辦理念。除了支持美麗小學師資建設,還將對校園硬件進行維護升級,包括教室設施、宿舍床柜,以及校園文化建設。
同時,B站還會發揮自己的優勢,對學校進行藝術、科創等課程資源和綜合素養培育的支持,豐富嗶哩嗶哩美麗小學的藝術、科創類視頻課程資源。此外,B站還計劃為學生們設立嗶哩嗶哩夢想獎學金,表現突出的學生,可以在B站的資助下,參與夏、冬令營以及各種游學活動。
“我們不是捐款蓋樓,而是通過更好地導向性投入,支持一所美麗小學,通過營養供給,建立社會責任感,樹立一個榜樣,培育一種積極的價值導向,引導更多優秀年輕人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一起努力為鄉村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B站相關項目負責人告訴《新民周刊》,嗶哩嗶哩美麗小學,就像一道連接未來、連接次元的大門,始終在助力中國鄉村教育事業上,探索如何“讓最優秀的人教出更優秀的人”的深遠命題。
“我們不是僅僅要辦好一所鄉村小學,我們聚焦的是通過實踐探索來展示鄉村優質教育的更多可能性。”李國飛認為,一所學校存在的價值,應該放在辦學理念的探索和落實上,真正詮釋出美麗小學的“美”,這點上,與B站的目標與初衷吻合 。
B站作為年輕人聚集的文化社區,18-35歲用戶占比達78%。憑借其在年輕人中的獨特影響力,B站將在教育扶貧領域發揮自己的力量。為了選拔出的優秀青年教師,在面試環節,加入了不同于普通學校的“理念探討”和考察題目,比如,老師對于美麗小學的“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的辦學理念的理解和契合度,老師在學校期望承擔什么樣的角色,關于優質教育的定義等。
“看了美麗中國的宣傳片,很受觸動,對未來的構想一下就有了著落。”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邱敉佳,在大學期間了解到了美麗中國支教項目,2012年大四畢業后,她堅定地奔赴云南,成為了一名支教老師。從支教老師到項目主管,再到美麗小學的教學主任,七年間,這位90后女孩攜手鄉村學生,開啟了另一段美妙人生。
有思想、有個性的邱敉佳,特別認同美麗小學的辦學理念,她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一塊“璞玉”,精心雕琢。在帶六年級時,一位名叫小磊的男孩引起了她的關注,口腔肌肉發育遲緩、交流出現困難,在小磊的作文試卷中,時常有許多語序混亂、無頭無尾的語句。
但邱敉佳沒有按照慣常的教育方式引導小磊,而是耐心傾聽他的想法,將這些語句一一打磨,在尊重原有意思的基礎上,在顛來倒去的字里行間,寫出了“孩子們寫的詩”的無限意境與愛。
“梨花重新走出一個冰冷的冬天,不會再睡覺了。
“采蜜時,它們把花蜜里的苦的蜜水吃了,就釀成了甜的蜜。
“村里兩座山很美,我只能寫出它們所屬的季節,卻不會說出它們的名字,這是個秘密。”
小磊說,是邱老師讓他又重新找回了追尋自我,認識世界的勇氣。與邱敉佳的細膩不同,劉泉作為嗶哩嗶哩美麗小學第一批老師,親和有愛、興趣廣泛,常常帶領學生去探索更廣闊的未知世界,在鄉村教育探索之路也摸索出一些新穎模式。“書本知識只是人生一部分,我會讓孩子們自己思考,對未來生活的期待究竟是什么樣的。”

嗶哩嗶哩美麗小學在云南大理巍山正式揭牌。
劉泉說,他平時特別善于利用周圍資源“寓教于學”。用竹子制作古代書籍上的弓箭、玩具、蹴鞠等,學生們自制的“特色班牌”,一度在校園里風靡;每天晨起朗誦詩詞歌賦、陶冶情操,教會孩子們善待生活、善待自己。正如劉泉所說,人這輩子很長,除了書本知識,還有許多重要的東西,那將是孩子們未來人生的寶貴行囊。
李國飛認為,美麗小學的老師們,大多像邱敉佳、劉泉一樣,愿窮盡一生之力,把這一件事情做好。而對于B站來說,美麗小學是核心,也是開始。支持美麗小學,是為了做好示范引領,在未來將可復制和可推廣的的鄉村辦學標準帶給更多鄉村學校,惠及更多農村孩子。那時,解決城鄉教育差距才能真正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 B站未來將上線專題頁,與頭部UP主(視頻創作者)聯合發起“美麗中國支教項目老師”招募活動,并為支教青年們提供長足的發展機會。
馬云曾經說過:“中國最大的資源是每年兩千萬新生兒童的腦袋,14億人的腦礦是真正的金礦。”和阿里巴巴、新東方等支持教育事業的同行一樣,B站投身公益和鄉村教育,也是中國教育和公益事業未來的一部分。
B站用戶作為年輕的網生一代,集文化自信、道德自律、人文素養于一身,他們是真正接受過高質量教育的一代人。在B站正能量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UP主、年輕人,將逐漸打破傳統固有認知,育人育己,肩負起更多社會責任。
B站逐漸從一個小眾的ACG內容創作與分享的視頻網站,變成了涵蓋眾多垂直內容,超7000個興趣圈層,月活用戶超過1億的多元文化社區。
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古典主義的精神追求。培育新一代,則是現代化文明的公共義務。十周歲的B站,并未沉浸于盲目的自我感動,而是反身向公益的上游探索,憑借自己的力量和情懷向線下延伸。
古典主義理想與現代人文情懷,就這樣在B站相遇。如果物理空間中能夠打出彈幕,此時應該是“嗶哩嗶哩,干杯”。
事實上,B站最大的標簽,就是B站。每一個標簽都分別能夠代表B站的一個面,但也只是一個面。雖然說二次元文化的普及,B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B站不能代表二次元,二次元也不是B站的最首要特征。
十年間,B站逐漸從一個小眾的ACG內容創作與分享的視頻網站,變成了涵蓋眾多垂直內容,超7000個興趣圈層,月活用戶超過1億的多元文化社區。截至目前,B站擁有動畫、番劇、國創、鬼畜等分區,B站用戶的創作方向也越發趨于多元化。
B站直播區也曾掀起一股“直播學習”的風潮。據悉,2018年有146萬個小時的學習類直播,103萬次的學習類直播在B站開播。在互聯網時代,這批網生一代正自發利用新的方式去努力學習、相互激勵。陳睿表示:“年輕人不僅喜歡娛樂,同樣充滿求知欲,深度有意義的東西,也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2013年,來自浙江的90后UP主蠟筆和小勛,第一次接觸B站成為忠粉,六年后,兩人嘗試發布學習類原創視頻,一年半時間,懷抱一顆不急不躁的心態,從開始的默默無聞,做到了134萬粉絲追隨,小有名氣。小勛告訴《新民周刊》,他們所傳達的東西不是提分,也不是刻意練習,而是一種學習理念,學習就好比練琴,需要不斷反饋修正,才能輕松取得進步。
印象深刻的一次,在粉絲20萬的時候,有粉絲陸續向小勛反饋,任課老師在開年級會議時,蠟筆和小勛的視頻被當作教學范本,傳播學習,許多同學通過消化大方向的理念,重視錯題本,半年后成績有了大幅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份,關于時間管理的“番茄工作法”,以詼諧幽默、簡單易懂,獲得了100萬的播放量,分分鐘幫助“職場小白”完美逆襲。
在蠟筆和小勛的QQ粉絲群,有人聊戀愛,有人聊社團,還有人聊未來。“分享知識時,我們獲得成就感,與粉絲交流中,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也時刻影響著我們。”蠟筆說,曾有一位來自內蒙古的粉絲,她對待生活的沖勁兒,感染到了自己,雖然80后、90后不再年輕,但正能量在年輕社群中,被無限放大與傳遞。
B站也是傳統文化的聚集地,目前正以紀錄片、動畫、UP主推薦的形式蓬勃生長。《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在B站有超過200萬次播放,遠超其他平臺,原因就是“在B站,有一群同好一起看”;擁有194萬次播放的動畫《中國唱詩班》,隨便點開彈幕評論,就能找到精彩的原創詩句:點紅傘,梅雨遲。盼予紅豆長相思,半掩相思執。
在“滬上小囡囡”國風UP主afoxmeng看來,傳承文化,必須摒棄商業化,專注情懷。2016年,因機緣巧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交流過,“如何拯救漢服”便在她心中扎根。“大眾認為這是小眾,離現實生活較遠,但實際上我想通過人物訪談、生存指南、穿搭技巧等,傳遞漢服的精神文化內核。”
不了解或者不看B站的人,會覺得和看B站的人之間,似乎真的中間有一層窗戶紙、次元壁,這個結界很難被打破。但事實上,在陳睿眼中,B站是多元化文化的代表,是一個“基于創作的多元化內容社區”,更是對外輸出文化的一個重要標簽。
十年前的初創期,B站就從未刻意去營造過年輕的標簽,面向95后或00后也沒有做一些特殊的事情,但涌入的用戶一直持續在18歲左右。十年后的今天, B站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內心的責任感更強了,它不僅讓“一億中國少年長大了”,還“讓每一個平凡的人變得不平凡”。
當晨起的太陽閃耀在美麗的東方,經歷“千面萬面”的B站,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