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麗
摘 要:世界華文文學是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延伸和豐富,它呈現了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文化相遇時的狀態,對我們觀照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世界華文文學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目前對于東南亞華文文學、北美華文文學、大洋洲和歐洲華文文學為主的幾大研究板塊有豐富的成果。歐洲華文文學研究則一直處于弱勢地位,作品嚴肅性和文體特征拉開了與讀者和研究者的距離,同時作家作品分散在歐洲40多個國家和十幾種語言中,增加了研究難度。本文通過系統整理歐洲華文文學研究現狀進而展望歐華文學研究趨勢。
關鍵詞:歐華文學;研究綜述
隨著全球化和世界共同體的發展,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逐漸融合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關鍵部分,東南亞華文文學擁有龐大的華人華僑族群和經濟基礎,與“五四”的親密關系基本上同步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北美華文文學有厚實的“精英”文化根基和數以百萬計的新移民作強大后盾,移民國家自身的包容性和北美作家的筆耕不輟,成為海外研究的新寵。同時歐洲華文文學的研究目前較少,但歐洲華文文學在世界華文文學中占據的位置也越來越突出。“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為歐洲華文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研究歐洲華文文學的歷史發展和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為“一帶一路”下中華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間。
歐洲華文文學研究依然面臨諸多的問題。歐洲華文文學依托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的精神傳統,又吸收了西方自古希臘、古羅馬以來的歐巴羅文化,將儒釋道和基督教的浮士德精神融合在作品中,形成了嚴肅傳統的以散文詩歌為主的作品。這區別與大陸地區普遍流行的小說體裁,詩歌和散文缺乏讀者市場的同時也缺乏研究者的關注。歐洲文化和中華文化兩種都具有千年歷史的強大文化傳統的保守性和排他性,也使得歐洲華文文學作品有文化分裂的特點。嚴肅性作品和文體特征是歐洲華文文學研究處于弱勢地位的主要原因。其次歐洲國家的獨特地理位置,作家作品分散在歐洲40多個國家和十幾種語言中,也增加了研究難度。歐洲華人相對于其他地區華人人數少,且少“精英”數量少,成名作家和作品較少,關注度低,這都增加了整體性研究的難度。目前歐洲華文文學研究存在以下特點:
一、綜述類研究少,難以反映歐洲華文文學創作的整體風貌
綜述性研究最能反映一個地區或作家的受關注程度和文學發展的整體狀況。目前對歐洲華文文學研究的論文較少,綜述類的文章更少。2011年統計的綜述性文章僅有四篇,到2019年綜述性論文也僅有10余篇,僅占海外華文綜述性研究的十幾分之一,而且多以主題式綜述,少有整體全面研究。主題式綜述主要概括歐華文學的總體特點,關注的知名作家作品特征,多為主題服務。其中黃萬華的《平和長遠、散中見聚:歐華文學的歷史進程和現狀》是通過詳細介紹趙淑俠、程抱一、熊秉明、余心樂、高行健、虹影、熊式一等幾個歐華著名作家提出了“平和長遠,散中見聚”觀點。為了說明歐華文學中西對話的特征,在每一個列舉的作家中都要提到中西對話的具體表現。這樣固然能夠說明整體特征,但也少了個體的獨特性。公仲《“萬里長城”與“馬其諾防線”之間的突圍——歐洲華文文學的新態勢》從移民史看中歐交流、從文化傳播看歐華文學發展以及對歐洲華文作家進行了歷史分類,包括第一代代表作家和新移民作家。戴瑤琴《圈地里的低吟淺唱——論現階段歐洲華文文學》從文化環境、文化內涵、文化結構三個角度分析了歐華文學特點,困境和發展現狀。這些文章都是對歐洲華文文學進行整體評價,對于研究歐洲華文文學的整體特征有重要作用。
自2011年到現在的歐華研究論文,綜述性的依然較少,但研究角度更加新穎,更加注重整體性。趙淑俠《披荊斬棘,從無到有——析談半世紀來歐洲華文文學的發展》從歷史發展角度,從來源和作家自身經歷談歐華文學發展。陸卓寧《離散與聚合——全球化時代的歐華文學》更加注重全球視野,《論歐洲華文女性文學的發生——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一種視域》引入了女性視角,《冷戰時期的歐華文學:憂患/裂變中演進與突圍》在一段特殊時期內看歐華文學的演進。雖然有新的研究和新的角度,但這相對于其他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而言依然是非常有限的。
二、研究作家作品集中,新移民作家關注度低
歐洲華文文學研究多集中在少數幾個作家上,尤其以知名作家、市場暢銷作家為主且研究文本多為知名作品,對作家的整體研究較少。其中虹影是歐洲華文文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從專業學術搜索引擎上獲取數據來看,目前對虹影小說的研究有近400篇,是其他歐華作家研究數量的總和。研究多集中在虹影的小說《英國情人》《饑餓的女兒》《上海王》《米米朵拉》等作品中,對作品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藝術特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非常充分的研究作家知名作品的特征。但整體上還是偏重小說研究,較少其他文學體裁的研究。虹影最初的創作是以詩歌創作進入文學世界的,現在的研究對于她早期詩歌和散文的研究較少,缺少根源性研究。再者對作家的整體研究也比較少,少有虹影論之類的整體性研究,多是對單個作家的單個作品進行研究。這一特點在其他作家身上也有體現,如程抱一、熊式一、熊秉明、趙淑俠、林湄等在大陸和歐洲都非常知名,他們通過在海外或大陸文壇獲獎為人熟知,作品展現中西方文化碰撞和對人生的深度思考,對于研究海外外華文文學尤其是歐洲華文文學有重要作用,是歐華文學研究的重點。
文學研究更應該注意追溯源頭和撿拾滄海遺珠,在歐洲華文文學發展歷史上,早期移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然早期移民包括打工者和留學生,打工者屬于底層勞動者,基本上沒有文學創作,但在民國時期公派留學的學生多以留學歐洲為主,他們在文化傳播和中西文化影響以及展示中國形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陳季同作為外交官,學貫中西,在歐多用外語進行創作,通過用法文創作《中國人自畫像》《中國人的快樂》《吾國》《中國人的戲劇》《巴黎印象記》《英勇的愛》等塑造中國人的形象,這一形象包括中國人的幸福觀、家庭觀,組織制度、家庭式,文化觀、宗教道德。陳季同是歷史上第一個在歐洲出版西文著作并獲得轟動影響的中國人,更是西學東漸的使者。林語堂也有在海外的創作經歷和影響,但他們與歐洲華文文學的關系一直少有人研究。
新移民作家是目前歐洲華文文學發展的主要動力,歐洲新移民文學作品內容豐富,類型獨特,但目前對歐洲新移民文學的研究較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以偵探推理小說為主要題材進行創作的作家余心樂,有別于西方的偵探推理方式,創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推理小說《生死線上》《松鶴樓》等作品。在歐洲華文文學作家中比較受歡迎的作家章平,以精美的詩篇步入文壇,25年從未停止過華文文學創作《冬之雪》在反映海外移民生活現狀方面更有深度。目前整體對新移民作家的研究不是很充分,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內容進行研究。
三、國別研究和全球化視野成為新趨勢
以移民國家為整體研究對象,對同一國家的海外華文作品作家進行研究是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重要切入點。除了按照區域的進行板塊研究,國別研究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加拿大華文文學研究、新加坡華文文學研究、馬來亞華文文學研究、日本華文文學研究等都取得了新的進展。歐洲國家眾多,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移民背景為歐洲華文文學提供了相似的闡釋。歐洲華文文學的國別研究有不同的國家特色,但相似度比較高,多是對不同國家的作家進行研究來體現國家特色,少有國家語言對華文文學的影響。法國華文文學、聯邦德國華文文學、英國華文文學、意大利華文文學、比利時華文文學、瑞士華文文學在歐洲華文文學概述中較多出現,但在期刊論文中少有研究,基本上沒有國別研究。車慧文的《歐洲作家作品與主流社會——德語地區重要作家作品初探》以德語為切入點,對1970年代至今歐華文學各類題材作家的主要作品與趨向進行整理介紹,并試圖探討各個作品在主流社會所產生的氛圍及影響。這對于其他國家的華文文學研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關注語言和文化背景對華文文學的影響,對華文文學作家進行整體概括。
20世紀末迅猛發展起來的經濟全球化潮流深刻影響了世界華文文學,歐洲華文文學也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歐盟關系的不斷加深而改變了原有的“零散化”特征。全球化的趨勢為研究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全球化視野,以歐洲為整體甚至以世界為整體進行全球化華文文學研究,以及歐洲華文文學在全球化視野中的獨特性。陸卓寧的《離散與聚合——全球化時代的歐華文學》以一種全球化的視野,分析區域地理與歐華主體結構的“在地”風貌、敘事行為的多世代融合與共生共在的話語空間、離散敘事“傳統”書寫的突破與歐華文學的“歐洲風”。文章從三個角度對歐華文學的全球性進行分析,將歐洲華文文學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深入探討全球性。
綜上所述,國內歐洲華文文學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相對來說還顯得比較滯后,不僅與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北美華文文學研究相比顯得不足,與歐洲華文文學創作本身來比,也顯得比較遲鈍。在加強綜述性整體研究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新移民文學的關注和對全球化視野的發掘,進一步把握歐洲華文文學的發展規律,增強與中國文學之間的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1]黃萬華.百年歐華文學與中華文化傳統[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7(03):5-15.
[2]黃萬華.平和長遠、散中見聚:歐華文學的歷史進程和現狀[J].華文文學,2009(06):62-68.
[3]公仲.“萬里長城”與“馬其諾防線”之間的突圍——現當代歐洲華文文學新態勢[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3):115-120+133.
[4]劉云.近二十年中國大陸歐洲華文文學研究綜述——兼論歐華文學在中國大陸的傳播[J].華文文學,2011(03):92-97.
[5]趙淑俠.披荊斬棘,從無到有——析談半世紀來歐洲華文文學的發展[J].華文文學,2011(02).
[6]戴瑤琴.“圈地”里的低吟淺唱——論現階段歐洲華文文學[J].華文文學,2007(05):67-71.
[7]陸卓寧.論歐洲華文女性文學的發生——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一種視域[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01):1-8.
[8]陸卓寧.冷戰時期的歐華文學:憂患/裂變中演進與突圍[J].華文文學,2017(01):21-25.
[9]陸卓寧.離散與聚合:全球化時代的歐華文學[J].華文文學,2018(04):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