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蕙
摘 要:文人雅集是中國古代文士的傳統,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與美談。本文第一部分試探討文人雅集的源頭和組織形式,認為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時代,主要有權貴邀約、文人結社和私人小聚三種組織形式。第二部分通過《蘭亭集序》的文本,說明其時間、地點、酒令以及其文學意義。
關鍵詞:雅集;文會;蘭亭集序;酒令
一、概說雅集
(一)溯源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中國的文士自古以來就有文會的傳統,即是雅集。雅集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先進》有關于孔子與子路、冉有、公西華等弟子相聚一堂討論治國方略、政治理想的記載,或許可以看做是文人集會的濫觴。
漢代以后,文人群體逐漸形成,文人之間的交際應酬和集會活動也漸漸增多,文人雅集成為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一個獨特景觀,在交游宴飲、唱酬贈答的聚會之時留下大量藝文佳作。“蘭亭雅集”“西園雅集”“玉山雅集”是史上影響力最大的著名文人集會,史稱“三大雅集”。而其中,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等名士的“蘭亭雅集”,更是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而名垂青史。
(二)組織形式
1.權貴邀約,文人出場
據《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漢初,西漢梁孝王劉武召集當時名士枚乘、司馬相如等,常作梁苑之游于商丘梁園,為文作賦。在場名士所作之賦有七篇最為著名,包括枚乘《柳賦》、鄒陽《酒賦》等,被稱為“忘憂館時豪七賦”。梁苑之游是由當朝權貴為核心所召集的雅集活動,東漢末年曹氏父子與建安七子的鄴下文人集團所組織的“鄴下之游”、西晉權臣石崇組織的“金谷宴集”亦屬此類。
2.文人結社,濟濟一堂
唐宋時期,在結社基礎上的雅集活動日漸普遍,漸成風氣。最著名的當屬元末顧瑛召集、楊維楨主盟的“玉山雅集”,持續二十年,參與者多達三百余人。《四庫提要》贊其“文采風流,映照一世”。
詩社之外,文人雅士們也因不同的意趣結成不同的會社,如琴社、茶社、畫社等等。如清光緒三十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等人發起創建的西泠印社,以篆刻書畫創作研究和藝術收藏享譽海內外,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美譽。
3.三五知己,把酒抒懷
《世說新語》記載:“陳留阮籍,樵國稽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瑯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七賢的竹林之游非常隨意,它沒有精心籌劃、特定目的,只是氣質相合的幾個人相聚酣飲、清談。但七賢高潔不羈的氣度,早已成為后人的楷模,令人追慕。
唐人薛用弱《集異記》中記載,高適、王昌齡、王之渙曾聚于酒樓之上,時有四名歌姬歌唱當時流行的詩作。三人立下約定,根據歌姬所唱自己詩作的數量“定其甲乙”,多者為優。其中兩名歌姬分唱了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與《長信怨》,一名歌姬唱了高適《哭單父梁九少府》一詩。王之渙賭曰四歌姬中最佳者必唱其詩。及唱,果為王之渙所作《涼州詞》。這就是傳為佳話的“旗亭畫壁”。
群賢畢至盡風雅固然為人歆羨,三五好友圍坐對飲、把酒抒懷,亦不失為一大樂事。
二、細訪蘭亭
(一)暮春三月,雅士云集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序的開篇,王羲之即說明了集會的時間和地點。
“蘭亭”者,《水經注浙江水注》云:“湖水下注浙江,又遷會稽山陰縣,浙江又東與蘭溪水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日蘭亭,亦曰蘭上里。”可見蘭亭是坐落于會稽山陰的一處風景秀麗之地。
“暮春之初”,當為三月上巳節。“修禊”,是指一種古老的風俗。漢代應劭的《風俗通義》說:“禊者,潔也……療生疾之時故于水上釁潔之也。”《后漢書禮儀上》載“祓禊”之禮,曰:“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塵,為大潔。”去宿垢,是指除去舊病。這里劉昭作注說:“自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濱,蓋出于此。不過到了東晉時期,這種風俗承載的禮儀作用已經減弱,成為了文人集會出游的一個契機。
至于此次集會的與會者,王羲之在此僅說“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世說新語·企羨》劉孝標注引王羲之本人的《臨河序》則記載此事說:“……右將軍司馬太原孫丞公等二十六人,賦詩如左。前余姚令會稽謝勝等十五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斗。”又,唐何延之在《法書要錄蘭亭記》中載:“右軍……等四十有一人,修祓褉之禮,揮毫制序,興樂而書,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臨河序》和《法書要錄》稱蘭亭詩會的參加者共四十一人,其中有詩的二十六人,不能作詩被罰酒的十五人。從中可以看出,蘭亭集會匯集了以孫綽、謝安等名門之士,是一場規模較大,以飲酒吟詩為主要內容的文人集會。
(二)流觴曲水,詩酒年華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三月江南,本是草長鶯飛、姹紫嫣紅開遍的季節。但在此處,得入羲之之目者,唯清新明朗,生機盎然的山、水、林、竹、天、風而已。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王羲之與朋友們流連于大好山水之間的暢意。
此番美景,自然要有美酒相陪。飲酒,也有其一套獨特的學問,是為酒令。蘭亭集會之際,雅士們行“曲水流觴”以助興。與會者依次坐于蜿蜒流動的水邊,一人把酒杯置于上游,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于誰人面前,則取而飲之,然后作詩,作不出或遲作皆要受罰。據前,當時有十六人作不出詩,各被罰酒三觥。
風景明麗的環境,閑逸悠然的氛圍,詩與酒雅致結合,可謂“詩酒入書擅風流”。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透過對雅集的文字與書畫的記錄,我們仍能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們齊聚一堂,或吟詩作賦,或談學論道的俊逸文采、翰墨風流。
參考文獻:
[1]陳慧.真名士自風流——《蘭亭集序》中的山水情懷和名士精神[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6(10).
[2]馬得瑜.《蘭亭集序》的文化意義及其藝術價值[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5(02).
[3]劉躍進.蘭亭雅集與魏晉風度[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5(04).
[4]井冠華.自然·生命·哲學思考——《蘭亭集序》的三種境界[J].語文知識,2017(13).
[5]薛和平.從《蘭亭集序》看王羲之的永世價值觀[J].學周刊,2013(34).
[6]孫紹振,孫彥君.庸雍淡定,以理節情——評《蘭亭集序》[J].語文建設,2012(19).
[7]王喜明.雅集漫話[J].書屋,2010(09).
[8]楊柳.淺析蘭亭雅集其時其地其人[J].文學教育(上),2015(07).
[9]鄒宗淼.蘭亭雅集的文化范式及其人文境界[J].書法賞評,2014(06).
[10]朱以撒.蘭亭雅集:影響與啟示[J].福建藝術,2007(06).
[11]羅建倫.兩晉南北朝文人雅集論考[D].四川師范大學,2011.
[12]楊曉奇.千載風流說永和——魏晉時期的文人雅集活動與《文人雅集圖》[J].大眾文藝,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