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華
摘 要:從某種意義上講,一段愉快的旅游,帶走的不僅僅是秀美的風景,那濃濃鄉音演繹的民歌或許更會給游客留下永恒的的記憶!堪稱中國民間音樂中的一朵奇葩的興化民歌,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興化是民歌之鄉。興化人擅歌,尤其喜愛唱小調,無論夏夜納涼,還是冬季農閑,農村中常常歌聲飄逸,充滿鄉情。富有特色的方言俚語,伴以輕盈婉轉的曲調,就像興化的米甜酒一樣醉人。然而,飄蕩于興化田野中勞動號子,卻具有震聾發聵的魅力,非一般小調可比。節奏明快、高亢振奮的旋律,常常令人心曠神怡,乃至熱血沸騰。
關鍵詞:興化;民歌;淺談
興化的號子,早在五十年代就曾大出風頭。茅山鎮歌手朱香琳等,把車水號子《小妹妹》唱進了中南海,唱到上海中德青年聯合演出的舞臺,并灌成唱片發行。這首領唱、齊唱交替進行的民歌,節奏緊湊、音調鏗鏘,一領眾和,充滿豪情。那種一往無前的氣勢,確能激發情緒,不僅勞動者受到鼓舞,即使聽歌的人也不能不被感染、振奮!所以,這首民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曾是江蘇省歌舞團和揚州地區的保留曲目。2007年,在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行魅力泰州”的舞臺上,陸愛琴等三位茅山民歌手,亮開嗓門打起茅山號子,與著名臺灣歌星周杰倫、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同臺演出,贏得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興化還有一首名《困難雖有九十九》的車水號子,流傳甚廣。上海合唱團曾用它編排過男聲小合唱;揚州地區文工團用它編過混聲合唱參加省調演。皆因它的旋律剛健、豪邁而曾取得強烈藝術效果。
如果我們用鏗鏘有力來概括興化的車水號子,那么我們應當用明快、悠揚來形容興化的栽秧號子。還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省編的中學音樂教材就收了由費克記譜填詞的興化秧號子。因此,那個時侯的學生在初中的音樂課堂上就學唱起了號子。1958年,中央文化部直屬文藝團體下放興化勞動的藝術家們就在興化藝術學校任教,當時,栽秧號子領唱部分悠揚遼闊,充滿水鄉色彩,合唱部分明快、爽朗,動作性強,唱歌的、不唱歌的都能哼起來,所以流行甚廣。當年曾在興化勞動過的中央樂團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羅天嬋,1991年應揚州歌舞團之邀,曾與很多藝術家同赴興化演出。舊地重游,倍感親切,她含著熱淚,激情地演唱了爛熟于心的《啊里隔墑載》,博得了興化老鄉如潮的掌聲。這首《啊里隔墑載》曾被寫入《中國音樂史》,入選《江蘇優秀民歌選》,流傳十多個國家。
興化民歌主要有“號子”和“小調”兩種形式。
一、號子
號子也稱勞動號子、哨子。這種體裁是人們在參與需要相互協作的集體勞動時,為了統一勞動節奏、協調勞動動作、調解勞動情緒而唱的一種民歌。是勞動人民在勞作時為減輕疲勞、提神起勁而喊唱的歌曲。多為即興演唱,勞動的強度和速度決定了號子的曲調和節奏。幾乎每一種勞動樣式都有相應的勞動號子,而號子也必然依附于一種勞動樣式。所以“沒有沒有號子的勞動,也沒有沒有勞動的號子”(戈弘語)。號子的演唱形式多為一人唱,眾人和,內容多與勞動場景、勞動方式直接相關,也有對艱辛生活的感嘆,對美好生活、甜蜜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號子類別的劃分,主要依據是不同的工種和傳唱環境。
(一)船號子
水鄉興化“大澤茫茫不通陸”,有地皆臨水,無船不出行。人們在撐船、劃船時常常隨著清風流水的旋律唱出自己的心聲。這個號子表現出二人共同劃船時歡樂的生活情景。李健劃船號子流傳于興化市李中鎮、高郵市司徒鄉一帶。這里地處蘇中里下河腹地,水網密布,河港交錯,蘆葦成蕩,無舟不行。人們生產、生活都離不開船。在開闊的水面上邊劃船邊歌唱悠閑自在。晨霧茫茫,一聲濕漉漉的號子,彷佛天邊而來,不見劃船人,但聞號子聲;傍晚,天上水里霞光萬道,號子伴著天邊歸鳥踏浪而至,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滟滟水波里。水鄉人喜歡在號子聲中,消除疲勞,抒發情感,表達愛情。跟大江里的劃船號子不同,雖然一樣是迎著風浪,但里下河相對風浪較小,人們的歌唱更為輕快和美。人們在劃船的同時,隨著波浪的起伏,配合著劃漿的節奏歌唱。因此,李健劃船號子呈現出了愉悅歡快、有張有弛的音樂特點,并富有濃郁的水鄉特色。〔習唱要領〕民歌中3/4拍的作品不多,這是一首極富有生活動作韻律的號子,由男女二人邊劃船邊演唱,曲調歡快舒展、柔美流暢,有濃郁的水鄉風情色彩。演唱時既要把握抒情的風格,又要突出水上劃船的韻律。
(二)車水號子
興化地處里下河地區的“鍋底洼”。舊社會,因農田水利設施差,常常天干則旱,雨猛則澇。因而,車水變成了農業勞動的“家常便飯”,車水號子也就成了喊唱頻率最高的號子。這首茅山車水號子《小妹妹》,節奏緊湊,音調鏗鏘,一領眾和,充滿豪情,有一種一往無前的氣勢。除了“哎嗨喲”之類的虛字,四段唱只有八句實詞,運用短小的結構,凝練的音樂語言,極為經濟的音樂素材來表達深刻的思想感情,很好的表現了我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由于最終“蝴蝶成雙配裙釵”了,梁祝是勝利者,因而曲調也是明快、昂揚的。前面我們提到的茅山著名農民民歌手朱香琳等人在上海與民主德國歌舞團聯歡時首次演唱了這首歌,使興化民歌蜚聲海外。1956年茅山號子還唱進了中南海。近年來,這首洋溢著水鄉風情、散發著泥土芳香的號子,成了興化的特色節目,頻頻亮相于省和國家級的舞臺和電視屏幕上。“哥哥妹妹情誼深,棵棵秧苗心連心”,2003年,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來興化演出,茅山號子《小妹妹》作為地方特色的勞動號子唱響全國。
(三)栽秧號子
興化民歌都是用水浸泡過的,所以清純優美。栽秧號子,又一次把號子浸入水中,更是滋潤心扉。興化的栽秧號子,是從6000年前的林湖影山頭先民生活過的土地上漂移過來的,可以稱得上江淮東部地區最古老的天籟之音。因歌中用“啊里隔上栽”作襯詞而得名,是興化民歌中的精品,曾被寫入《中國音樂史》,入選《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流傳十多個國家。這首歌的領唱部分遼闊、悠揚、節奏自由;和唱部分輕松明快,動作性強,充滿濃郁的水鄉勞動氣息。由林湖著名民歌手湯曉玲演唱的原聲態磁帶,成為中央音樂學院和江蘇省中小學生音樂課中的視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