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 要:所謂價值問題,就是好壞的問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下,人的價值的問題越來越突出。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主要問題集中表現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應該作為價值主體還是價值客體?評價人的價值的標準應該是什么?以及人應該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人如何充分實現自身的價值,進而為社會主義事業做貢獻?本文將從價值的理性認知上分析價值的概念、內涵,結合當今社會實際,分析人的價值是什么,以及該如何實現人的價值等問題。
關鍵詞:社會主義;價值;價值標準
迄今為止,哲學上所說的“價值”,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熟悉表現為人們經常能聽到“價值”一詞,如“經濟價值”、“社會價值”“自身價值”等。陌生就表現在人們似乎并不能明確地解釋或說明何為“價值”。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價值問題就是好壞問題。那么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好與壞的標準是什么,我們似乎又不能明確說明。在大部分人的日常習慣中,人們所說的好人大概是講文明、講禮貌、樂于助人、無私奉獻這樣的形象。也就是說,好人的標準是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于他人的人。所以,所謂好壞,即所謂的價值,是對于不同主體而言,是有利的或是不利的。
一、價值的內涵
價值在各個領域中都存在,并且是許多學科研究的重要的內容。這里我們把各個領域中所說的價值加以概括,提取出最一般的本質,用理論性的語言表達如下:價值是指客體的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效用性。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什么是主體,什么是客體。主體是指實踐者、認識者,或實踐認識活動的行為者本身。客體是指實踐對象、認識對象,或主體行為的對象本身。其次必須明確的是,價值并不只意味著有利的一面。價值是客體的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效用性。這種效用性有正有負,有多有少。所謂正價值,是指客體的屬性滿足了主體的需要。所謂負價值是指客體的屬性阻礙了主體需要的滿足。所謂無價值,是客體的屬性對主體的需要沒有效用。因此,價值是一種關系屬性,是聯系主體與客體的一種關系。
二、價值的評價標準
評價一種價值是正價值還是負價值,是有價值還是無價值的標準應是對主體需要的滿足程度。但是這樣使評價價值的標準往往是主觀的。因為,人們評價一件事物的標準,往往出自他們的感受、興趣、愛好、直覺、愿望等。“應該怎樣”似乎是人們評價標準最常見的模式,例如,“應該多讀書”來自“開卷有益”和“人應該追求對自己和社會有益的東西”。由此可見,人們常用的評價標準其本質不外乎兩個最根本的前提:其一是人的、社會的需要和利益;其二是客體現實具有的本質屬性及規律。這就是說,價值的評價標準,是先取決于人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需要和利益是主觀的,它們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反映在人們的利益評價之中,成為評價的標準。其次,還有客體本身的現實情況。如果客體本身的現實情況不能被主體所真正認識到,那將會產生錯誤的評價標準。例如,發明“永動機”是一度被人們認為是有價值的事情,但是,當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事物本身的現實情況時,即發明“永動機”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件事就成為了沒價值的事情。所以,價值的評價標準是相對于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程度來決定的,這其中蘊含著主體的利益與客體的現實情況兩大前提。
三、人的價值的本質
說到人的價值的本質,我們必須要談到的是人的本質是什么?“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人的本質是由許多社會關系組成的,人是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發展的,為了解決衣食住行就必須要勞動,也就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因此,人的價值的本質在于勞動。一個人,如果不勞動,就沒有辦法創造價值,也就是沒價值的。
人們在勞動中,往往會遵循兩大原則,第一是真理原則。真理原則意味著人們在意識和行為活動中追求真理、服從真理、堅持和執行真理的原則。這一原則的基本內容,就是人類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和規律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認識和改造人類自身。在這種原則的支配下,人們越來越懂得了認識、掌握和遵循客觀規律的重要性,于是對真理的信賴追求,就成了人們實踐活動的基本原則。人們往往把符合真理的實踐活動看成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符合真理的活動都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真理對于人類有目的的活動保持著中立的地位。當人們達到的某一目的為真理時,真理可能并不是人類想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所以,人類的行為在追求真理的同時,還要能滿足人類的需要,這樣才是有價值的。
價值原則就是人類實踐活動應該遵循的第二原則。所謂價值原則,就是人的實踐活動包含著主體的需要,追求價值,注重效益的原則。 首先,價值是一種由客體屬性所決定的根本準則。因為價值關系是人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的關系,所以,人們在日常實踐活動中不可避免的把獲得價值的經驗作為行為的原則,并在心理上認同并遵循這一原則。但是同時,價值也是一種主體性原則,價值原則表明人們的一切思想、行動都同一定人或一定群體的需要和利益相關。有什么樣的主體就有什么樣的價值原則。因此,堅持價值原則就意味著自覺為社會的利益而奮斗。所以,人的價值的本質是自覺地主動地為社會的利益而奮斗。
四、人的價值的評價標準
人的價值的評價標準最主要的是社會評價。所謂社會評價,是把社會作為價值主體,從社會價值角度判明一切人、事、現象對社會的作用之善惡、美丑、功過等。社會評價在人們的一切評價活動中居于首要地位。所以,評價人的價值的標準把人作為價值客體,是以其為社會的貢獻有無、大小來判定的。為社會貢獻越多、給社會帶來的效益越大,人的價值就越大。一個有價值的人,是被社會及他人需要的,人在勞動滿足自己生存發展需要的同時也在滿足他人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本質是互相需要的關系。人是價值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體。作為社會人,在成為價值主體同時,必須要成為他人的價值客體。一個只做價值主體的人,是沒有價值的。對于個人而言,如果其本身不影響到社會、他人及群體的關系,一般不作為社會評價的對象范圍之內。
除了社會評價之外,人依然具有自身內在價值。如人的尊嚴、人格是人生來就具備不含任何利益關系的。那么,從人的自身的角度講,人的價值的評價標準又是什么呢?康德從形而上的角度出發,認為人需要道德,并且應該自愿遵守道德。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由此可見,人應該有道德。有道德的人才是具有自身內在價值的人。雖然,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需要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才能得以生存,但是評價人的價值大小不應該以單一的社會評價為唯一標準,人的道德品質也應該成為人的價值的評價標準之一。
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人的價值的實現形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當前,世界全球化趨勢迅速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文化都出現許多新變化、新矛盾。就我國而言,我們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出現,人的利益和需要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特點。在這種條件下,如何引導人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應自覺抵制各種錯誤價值觀,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當然,我們強調無私,贊美奉獻,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個人利益。合理的個人利益是應當被肯定的。那種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對立起來,非此即彼的觀點是片面的、錯誤的。社會主義國家公民應增加對社會、國家的認同感,把勞動看成是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共同實現的手段。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科學世界觀基礎上的科學價值觀。因此,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民,應該樹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價值觀,使自己成為一名積極為社會主義事業勞動的公民,以獻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為人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56-62.
[2]陳志尚.人學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411-42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薛波.論歷史研究中的價值評價[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