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晉斌
摘 要: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是黨中央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之一,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黨的莊嚴承諾。我國自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已有7億多人口擺脫了貧困,其中定點扶貧工作成效積極。我國的扶貧工作特別是定點扶貧工作經過了怎樣的歷程,能取得如此的成就,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經過系統整理,形成該文以供參閱。
關鍵詞:扶貧;定點扶貧;貧困縣
一、引言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黨的重要使命。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是黨中央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之一。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黨的莊嚴承諾。隨著扶貧工作的持續不斷推進,我國的扶貧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完善,現已形成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東西部協作和黨政機關、部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的大扶貧格局。開展定點扶貧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定點扶貧相關單位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履行責任,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二、定點扶貧歷程
縱觀我國的扶貧歷程,總體可分為五個階段,定點扶貧從1986年開始,存在于四個重要階段,每個階段的扶貧方針、政策、措施緊密結合當時的國情民情,并逐步走向完善。
第一階段是1986年以前。1986年以前,我國政府主要采取救濟的方式,為極度貧困的人口提供現金、糧食、衣物等生活救濟物資。當時我國沒有形成相應的扶貧組織體系,扶貧政策不完善。在此期間,一些與農村工作關系比較密切的政府部門,如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和科技部等,已開始介入扶貧活動,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推動扶貧。
第二階段是1986年至1993年。1986年我國成立了第一個專門的扶貧機構——國務院貧困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日常工作由下設的辦公室(簡稱扶貧辦)處理。扶貧辦隨后確定了區域性開發式扶貧的戰略,各地方政府成立了扶貧辦。國家劃定了258個國家級貧困縣。我國的定點扶貧工作自此開始,最初是由科技、農業、林業、地質礦產等10個部委分別在全國18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選定一個區域作為聯系點開展定點扶貧。1987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中央、國家機關定點扶貧工作會議,此后,定點扶貧成為我國政府下達的一項政治任務。到1993年底,我國已經有81個中央部委和中央企事業單位參與定點扶貧工作。
第三階段是1994年至2000年。1994年4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一個有明確目標、對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貧綱領——《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其重要目標是到二十世紀末(用7年時間)基本解決(8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提出中央和地方黨政機關及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都應與貧困縣定點掛鉤扶貧,一定幾年不變,不脫貧不脫鉤。同期,國家在原有基礎上重新劃定592個國家級貧困縣。
第四階段是2001年至2010年。2001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目標是盡快解決少數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鞏固溫飽成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加強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的落后狀況,為達到小康水平創造條件。《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提出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都要繼續堅持定點聯系、幫助貧困地區或貧困鄉村;有條件有能力的,要結合干部的培養和鍛煉繼續選派干部蹲點扶貧。至2002年,國家確定了272個中央部委和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48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0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各單位、人民團體、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國有大型骨干企業、國有控股金融機構、國家重點科研院校、軍隊和武警部隊,均應參加定點扶貧工作,承擔相應的定點扶貧任務,并提出定期選派德才兼備、具有發展潛力和培養前途的優秀中青年干部赴定點扶貧地區掛職扶貧。
第五階段是2011年至2020年。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其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扶貧對象聚焦于扶貧標準以下具備勞動能力的農村人口,建立健全扶貧對象識別機制,做好建檔立卡工作,實行動態管理,確保扶貧對象得到有效扶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扶貧投入,創新扶貧方式,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確保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堅持“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通過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健全東西部協作和定點扶貧機制、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建立貧困縣貧困戶退出機制,精準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具體問題,切實推進貧困縣退出,完成重要使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各單位、人民團體、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和國有大型骨干企業、國有控股金融機構、國家重點科研院校、軍隊和武警部隊要積極參加定點扶貧,承擔相應的定點扶貧任務,并提出各定點扶貧單位要定期選派優秀中青年干部掛職扶貧。2012年11月,國務院扶貧辦、中組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新一輪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確定了新一輪定點扶貧結對關系,第一次實現了定點扶貧工作對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全覆蓋,并要求選派德才兼備的優秀中青年干部赴定點扶貧地區掛職扶貧。2015年8月,國務院扶貧辦、中組部等九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對定點扶貧結對關系進行了局部調整,調整后參與定點扶貧的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共320個,幫扶全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并要求選派優秀干部赴定點扶貧縣掛職,可擔任縣委或縣政府副職,分管或協助分管扶貧工作,不占領導班子職數,定期輪換,輪換時間一般為1-3年。2017年8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印發了《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考核辦法(試行)》,從幫扶成效、組織領導、選派干部、督促檢查、基層滿意情況、工作創新六個方面對包含中央企業在內的中央單位實施年度考核,確保了中央單位開展定點扶貧工作的主動性和實效性。
三、結語
我國開展定點扶貧工作至今已30多年,定點扶貧相關單位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講政治,講責任,向對口幫扶縣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對口幫扶貧困縣在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獲得了支持,定點扶貧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隨著時間的推移,定點扶貧的模式與路徑得到不斷創新,經驗和做法得到不斷推廣,定點扶貧成效也將不斷彰顯。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29-231.
[2]魏寧.政府部門定點扶貧模式探析——以山西省公路局定點扶貧石樓縣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9:17-25.
[3]劉青山.央企精準扶貧路徑[J].國資報告,2017(10):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