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玲
摘 要: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的時代,新的發展階段。回首十八大以來的建設成就,我國在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毛澤東等老一輩社會革命家從《共產黨宣言》和列寧的建黨原理中汲取了統一戰線理論,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統一戰線理論。政黨關系是統一戰線理論的核心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呼喚著新型政黨關系的升級與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統一戰線理論;新型政黨關系
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外同胞關系合稱為統一戰線理論五大關系,是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大政治社會關系,其中政黨關系是統一戰線理論的核心內容。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提出:無產階級在革命進程中要努力同其他參加革命的階級和社會力量結成聯盟,要采取正確的政黨策略,既聯合又斗爭,這是統一戰線理論在馬克思、恩格斯理論中的體現。列寧同志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統一戰線理論的精髓并提出: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才能戰勝帝國主義,無產階級和被壓迫階級才能得到解放。毛澤東同志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也首次提出要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的主張。這樣一脈相承的理論,在實踐和探索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按照社會性質劃分,我國近現代社會可以劃分為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主義時期以及過渡性時期三個社會時期,雖然社會性質的差異決定了我國的每個社會性質階段的任務的不同,但是,縱觀歷史,不管在哪個社會歷史時期,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和任務而尋求志同道合的同盟者都是我黨我國的策略要求。大革命時期,軍閥混戰,為了推翻封建軍閥統治,形成了第一次國共統一戰線;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存亡之際,國共又一次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民族的獨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執政黨的姿態站上了歷史舞臺,形成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最為廣泛的愛國主義統一戰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依然離不開統一戰線的作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領導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帶領下,賦予了統一戰線新的內涵。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這是中國共產黨關于統一戰線工作的第一部黨內法規,標志著統一戰線這個策略已經從“三大法寶”上升到了法制化的程度。“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這個偉大工程就是我們黨正在深入推進的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新時代的統一戰線下,我國的政黨關系建設呈現出新的發展方向。
一、新型政黨制度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國家性質就決定了我國政黨的性質,以及政黨制度的特點和結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最大范圍的擴大了我國的群眾基礎。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的結構和功能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政黨,其基本架構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有效地將政黨制度、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結合起來,共同服務于黨的領導和國家建設。
新型的政黨制度顯著的特點就是執政黨和參政黨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和分工。其創造性就在于:最大限度的就國家大小事務進行協商,避免消耗國家內部資源,形成一種“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和諧政黨關系,尤其以互相之間的監督體系為創新,這給西方國家的政黨建設提供了中國智慧,做出了重大貢獻。2018年3月4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在中國土壤中土生土長的新型政黨制度。”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的“新”主要體現在利益代表、功能和效果上面,它很好的克服了西方政黨制度的弊端,在“商”一字上體現出了中國智慧,致力于增強共產黨與各民族黨派之間的協商意識,提高我國政黨的工作效率。
二、新型政黨制度的核心內容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核心內容和基本前提,“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是我國十九大報告對黨的領導地位的旗幟鮮明的規定。
追溯歷史長河,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并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從時間上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顯然要早于其他各民主黨派,也早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代表大會、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暴力機關等國家機構的其他組成部分。這種歷史狀況和實際地位直接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可能因為民主黨派的發展、國家機構的出現和發揮作用而改變。現實中,中國共產黨時刻強調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并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各項偉大成就中不斷鞏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與各民主黨派的參政地位構成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有機整體。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我們國家也是多黨,但是,中國的其他民主黨派,是在承認共產黨領導這個前提下面,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因為我們全國人民有共同的目標和最終的理想,致力于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在最后實現共產主義,所以我們能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對各民主黨派的性質和地位的界定,將會更有利于我國政黨建設的發展,各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更不是反對黨,而是參政黨,是和中國共產黨一起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并不是輪流執政的方式,而是在共同目標和追求的基礎上,執政黨和參政黨形成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為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奮斗。
三、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這就意味著,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不僅對于中國來說是偉大的理論寶藏,而且對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來說,也有極其重要的借鑒作用。我國的新型政黨制度是豐富統一戰線的理論成果,統一戰線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充分調動國內外的一切有利于發展的積極因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服務。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不僅團結國內的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更團結國外的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有利于營造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的國外力量。2013年9月和10月,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國際戰略將充分依靠中國與周邊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促進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一帶一路”戰略旨的宗旨是借用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象征,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形成一種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親密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發出倡言:“我國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水平和質量,歡迎世界各國搭乘我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這樣的大國情懷與大國風度,正是我國統一戰線理論適應時代發展的產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充分學習借鑒我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策略與智慧,促進共同發展。
我國的新型政黨制度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大多數是兩黨制、多黨制輪流執政,是一種“執政黨—在野黨”的模式,這樣的政黨模式勢必是一種“你得我失,有你無我”的狀態,兩黨之間任意一方只有在選舉勝利時才可以登上執政舞臺,另一方則只能作為在野黨“靜待時機”,這種模式很容易造成兩黨內訌,在國內營造一種不安定的社會氛圍,對國內的社會資源也會造成一定的浪費。而我國的這種新型政黨制度則是一種“執政黨—參政黨”的相處模式,參政黨在認同執政黨的政績的前提下,兩黨之間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形成一種不可攻破的合力,共同為社會主義事業出謀劃策,貢獻力量。我國的這種新型政黨制度,最大的優勢就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可以自始至終加強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參政黨對執政黨的監督,則可以有效的抵制黨內腐敗現象,增加共產黨執政的長期性和執政效能,從而更有利于我國的政黨建設。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的新型政黨制度是統一戰線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并不斷豐富與發展的產物。毛澤東同志從馬克思列寧學說中借鑒統一戰線理論并給予它發展,這不僅為我國的政黨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理論來源與支撐,而且,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建設也起到了重要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郭道久.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創造性的理論分析[J].統一戰線學研究,2018,2(03):13-18.
[2]王創峰.習近平新型政黨關系思想初探[J].決策探索(下),2019(03):4-5.
[3]馮新舟.中國政黨制度的優勢分析[J].南方論刊,2019(01):57-5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