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
摘 要:近年來,我國婚姻暴力事件發生比例不斷提升,婚姻暴力問題日趨嚴峻。為了應對此類問題,社會工作者以專業方法介入,通過整合各類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暴力隱患和婚姻危機,已經成為解決婚姻暴力問題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婚姻暴力問題的復雜性和多發性,社會工作者在介入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倫理困境。本文將梳理婚姻暴力的現狀和成因,分析社會工作者可能面臨的倫理困境,歸納社會工作者應該遵循的倫理原則,為社會工作實務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婚姻暴力;倫理困境;倫理責任
一、婚姻暴力的多發性與普遍性
家庭暴力問題因其多發性和普遍性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它不僅僅是家庭內部的矛盾,更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家庭暴力更多的是指丈夫對妻子實施的暴力侵害,即婚姻暴力。在婚姻關系中,女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更容易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全國婦聯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國2.7億個家庭中,約有8100萬家庭中的已婚婦女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家暴致死占婦女他殺原因的40%以上,我國每年有15.7萬婦女自殺,其中60%的婦女自殺原因為婚姻暴力。
隨著我國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受暴婦女選擇尋求社會工作者的幫助。社會工作者扮演著推動民眾、社區與環境的發展的角色,在處理此類社會問題中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如何預防、制止家庭暴力,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是眾多一線社會工作者在實務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由于引發婚姻暴力的因素具有隱蔽性和復雜性,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可能會面臨各種倫理困境。
二、婚姻暴力的成因
(一)家庭內部結構的失衡
夫妻雙方在家庭中扮演不同角色,小農經濟時期“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結構模式導致了女性一直在家庭中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男女社會分工不同使得女性通常處于低收入狀態,這樣的家庭結構模式延續至今。負責賺錢養家的丈夫在家庭中具有優越的經濟地位,收入通常高于妻子。經濟地位的不平等誘發了家庭地位的不平等,進而導致家庭結構的失衡。男方因此具有優越感,這種優越感表現在對家庭權利的掌控,會要求家庭成員的絕對服從。男方通過暴力手段維持家庭權威,一旦不合心意就會侮辱打罵、拳腳相向。
(二)受暴者的性格缺陷
家丑不可外揚,眾多女性在遭受家暴后選擇忍氣吞聲,這也使得家暴具有隱蔽性的特點。受“求助恥辱性文化”的影響,在婚姻中遭受暴力的一方通常不會向他人求助。受暴者覺得向外界求助是一種丟人的表現,一般情況下會選擇默默忍受、屈尊忍讓,即使求助也會選擇在熟人圈子進行求助。她們沒有意識到自身權益被侵犯,把自己遭受的痛苦認為是日常家務事中的過激反應,礙于面子問題不會主動向外人提及更別說尋求幫助。受暴者出于厭訴心理,更不愿將此類家事公之于眾,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這種現象讓施暴者一方更是無所畏懼、變本加厲,認為打老婆是天經地義,男子氣概的表現。
(三)相關法律保障的缺失
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填補了我國法律在家暴問題保護領域的空白。在這之前,預防、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措施不成體系,分散于各項法律之中,且缺乏明確的認定和具體的制裁辦法,對受家暴群體的保護功能不強。目前,各級法院對家暴案件多采取不告不理原則,婦女群體中主動尋求法律保護的人群不多,遭受家暴婦女的權利未能受到充分的保護。相關法律的缺失使得家暴行為無法可依、無法可控,沒有明確的法律制度的約束,再加上部分受暴者的厭訴心理,不想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導致家暴事件頻頻發生。
三、社會工作介入婚姻暴力的倫理困境
(一)案主自決與家長主義
案主具有基于個人意愿、不受外部干擾做出決定的權利,這是案主的自決權,社會工作者不能代替案主做出決定,也無權對其進行干涉。很多案主表現得很被動,礙于面子不愿意接受外在力量的幫助。在面對這樣的服務對象時,社會工作者時常在保護案主利益和尊重案主自覺間產生沖突,在尊重案主的決定與保護案主的最大利益之間進行價值選擇時面臨困難。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工作者往往會以“家長”的角度去看待和操縱案主,想要為案主做決定,以一個家長的角色代替案主自身的意愿,認為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的維護案主的利益。但是從保護案主利益的角度出發,尊重案主的自決權是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技巧和知識去保護案主利益的前提需要,即使當案主做出的選擇明顯對自身不利時也不應過度干預。
(二)保護案主隱私與維護案主利益
“清官難斷家務事”,社會工作者在協調家庭關系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困難。婚姻暴力作為家庭事務的一種,具有隱秘性的特質,主要發生在私生活領域,社會工作者在介入此類案例時難免會涉及案主的家庭和個人隱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護案主隱私,避免隱私的泄露是社會工作者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對于家暴問題的處理需要整合司法、婦聯等多個機構和部門,同時社會工作者要為這些部門提供有關案主的信息以供參考。而家暴受害者往往不想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這樣的“丑事”,基于這樣的心理她們會保持較高的戒備心,不愿過多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因此,社會工作者要樹立高度的隱私和保密意識,在未獲得案主或者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前,不能將有關案主的信息對外發布。要時刻堅守最小傷害的原則,最大限度降低對案主以及其他人員的傷害。
(三)個人價值觀與專業價值觀
在社會工作者加入婚姻暴力問題時,在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社會工作者個人價值觀、案主價值觀之間常會面臨沖突,對社會工作者介入方式的選擇產生著重要影響。社會工作者的應當秉承的核心價值觀包括:每個人都應該被尊重,都享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社會工作者應幫助案主鏈接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維護他們獲得必要資源來解決自身困難并發展潛能的權利。社會工作者應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和個別性,通過資源的引入激發個人成長和改變的潛能。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對自己所在的機構負責,更要對每一位案主負責。而在實際婚姻暴力事務的干預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價值觀可能會與案主的價值觀不一致,社會工作者的個人價值觀也可能與案主的價值觀不一致,這就會帶來不同類型的沖突。因此,有時社會工作者無法嚴格按照專業價值觀進行實務操作的推進,這給干預工作增添了難度。
四、社會工作者應當承擔的倫理責任
(一)培養案主的自我決定能力
尊重案主的自主權是社會工作者需要遵循的原則,要引導案主自主作出決定。作為獨立的個體,案主會有自己獨特的需求和想法。通過尊重案主的自決權,有利于培養案主的自覺性、提升個人的自我價值感。社會工作者應致力于提升案主自我決定的能力,幫助案主合理、高效的對各項問題做出決斷。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社會工作者在助人時容易產生過度干預甚至包辦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會曲解案主的真正需要,以至于影響受助者自我思考和實現個人成長的機會。社會工作者在處理實際問題時應把案主看作獨立的有價值的個體,尊重案主的決定,并幫助案主提升自我決定能力。社會工作者應當用專業的方式幫助案主客觀分析當前所面臨的各種形式,認清不同選擇可能帶來的不同效果,促進案主的自我決定。
(二)保密與保障案主隱私
尊重個體的隱私權是現代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社會工作最基本的原則之一。社會工作者在進行服務時首先要遵循保護案主隱私的原則,即未經案主允許不得泄露案主相關信息。在解決案主的問題的過程中要與案主建立良好的關系,取得案主的信任并時刻注意對案主信息的保密,秉承最小傷害的原則,避免信息泄露給案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實際操作中社會工作者踐行保密原則應該遵循以下幾點。第一,社會工作者應不斷自身素質,加強職業訓練,通過教育和訓練,可以充分了解在不當的情形下泄露秘密的危害性。將相關倫理守則和規定熟記于心,警惕可能泄露案主信息的行為,減少對案主以及自己的傷害。第二,要確保案主知情。將一切與保密相關的工作提前告知案主,如實地向案主介紹社會工作的服務職能及相關風險。同時,社會工作者應時刻了解案主想法,充分引導案主參與服務。在資料的使用時不得公開案主的真實姓名、家庭住址、工作情況,除非得到當事人的口頭或書面同意。第三,與案主簽訂服務協議,既尊重案主也保護了自己,適當規避各種潛在的風險。
(三)充分維護案主利益
社會工作者在服務時既要解決案主的實際問題又要能夠提升案主自決能力,既要看到當下利益,又要注重長遠利益。社會工作者本身也應該從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具體的實踐項目中化解各種專業倫理層面的困境,才能更好的為案主提供服務以及維護利益。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應當熟練掌握的專業知識,在實務介入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同時社會工作者應秉持專業價值觀態度,充分發揮專業性來保護案主利益。從社工職業的角度來說,也應維護社工機構的利益,服從機構的整體原則。無論如何,案主利益優先原則是必須放在首位的。社會工作者應幫助案主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培育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要充分發揮非正式系統的作用,培育和諧穩定的家庭關系,維護案主的個人利益。
參考文獻:
[1]黃春梅.社會工作介入反家暴服務探討[J].法制與社會,第6期.
[2]華興,代娟.社會工作專業大學生介入家庭暴力施暴者探索[J].勞動保障世界,第4期.
[3]李玲芬.婚姻暴力的社會工作倫理議題[J].社會工作,第5期.
[4]李娜.婚姻暴力中受虐婦女的社會工作介入--以蘇州市平江區為例.蘇州大學碩士論文.
[5]李愛芹.淺析家庭暴力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J].社會工作,第3期.
[6]潘澤泉,楊又天.家庭暴力與社會工作介入:本土化的問題向度及干預策略[J].江西社會科學,第2期.
[7]王淼.中國香港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守則解析(上)[J].中國社會工作,第8期.
[8]楊天旭.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困境與倫理抉擇[J].現代交際,第9期.
[9]Humphreys,J.2010,"Avoidance and confrontation: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relation to domestic violence and child abuse".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 4(1).
[10]Power&Roxanne,J.2005,"Differential Models of Social Work Groups with Family Violence".Social Work with Groups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