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山 冷雪寧 楊菊花 趙榮
摘 要:泥塑是中國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形象符號。其造型因大膽、夸張和抽象等特點及隨心所欲的創作形式被人們所接受和傳承。泥塑的創作過程集中反映了人們思維、認知的過程,是人們通過指尖精細活動探索未知世界的縮影。學前階段的幼兒正處于思維能力發展、認知方式形成及知識文化習得的黃金時期。泥塑的教育價值在童心與自然的觸碰下解放孩子雙手,充分發揮其想象力進行創作。促進幼兒在認知方式、審美力、觀察力等層面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教育;泥塑活動;民間文化傳承
泥塑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是中國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它歷經千年的發展沉淀,獨具頗高的教育價值。一個完整的泥塑制作,黏土是關鍵。在粘土的選擇上很有講究,幼兒園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且安全的土,經過捶打、摔、揉等環節,以手工捏制成型,或素或彩,以人物和動物為主。以人物為主的泥塑分現代人物和以戲劇人物,通過指尖的捏制,能真實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造型夸張合理,取舍得當,用色典雅秀麗。以動物為主的泥塑,以十二生肖動物形象為主要內容,用色對比強烈,形態乖張。無論從制作方法和泥塑種類上來說,其所具有的文化價值都極大的符合幼兒教育的內容和目的。
一、幼兒對民間泥塑的創作狀態及教育價值
(一)兩種創作狀態
中國古老的泥塑藝術是人們思想、文化與自然融合的產物,是人類智慧、勞動與自然觸碰的結晶。一般幼兒在進行泥塑玩耍時出現兩種思維狀態,即有意狀態和無意狀態。有意識創作奠定了無意識創作的發展,無意識創作是整個創作過程的最高階段。有意識創作在于“意”的領會上,即幼兒有意識地進行泥塑創作,創作的成品來源于幼兒生活的世界,或多或少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模子。因為這個創作過程融入了幼兒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及情感體驗,也是幼兒對現實生活觀察、思考后的一種“指語”表達。無意識創作,即幼兒無意識地進行泥塑實踐,發揮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對泥塑進行塑造,被幼兒無意識創作出來的成品在他者看來“什么都不是”,但在幼兒眼中這是富滿童趣的集中表達,它的存在價值遠遠超過現實生活中的成品。
(二)對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
1.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亞里士多德曾闡述:“教育要效法自然,促進人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對今天的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泥塑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幼兒通過與泥的接觸,在創作中間接地感受大自然、親近自然,激發幼兒對大自然探索的興趣。此時,幼兒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僅促進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及精細活動對手、眼、腦等感官協調能力的發展,而且培養了幼兒做事堅持不懈的良好品質。泥塑作品完成后,讓幼兒產生極大的喜悅感。如此一來,泥塑藝術教育促進了幼兒審美情趣的生成、自信心的夯實,利于身心和諧發展。
2.激發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生發展
幼兒喜歡想象,泥塑作品的奇形怪狀體現了幼兒以手寫“心”的初步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集中展現。泥塑材料種類繁多、顏色豐富,制作方法也千變萬化,為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特別幼兒在無意創作時,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應用更能體現純真的童心,才能達到得“心”應手的效果。幼兒所塑造出來的作品是在其觀察周圍生活后發揮創造性思維進行創作的結果。泥塑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更加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3.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
在泥塑的創作過程中,教師不僅向幼兒傳授簡單的泥塑技能與知識,而且要鼓勵幼兒進行言語交流,尤其在作品完成后將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分享給教師、同伴和家人。幼兒教師鼓勵幼兒與他者交流,促進幼兒交流語言的提高。語言的流利表達是思維邏輯能力的重要體現。幼兒頭腦中對具體事物的呈現是表象攝取的過程,語言的表述是幼兒在頭腦中對事物進行抽象、加工后表征的形式,語言的精煉度映襯了思維的發展程度。在泥塑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彼此間進行交流,不僅能增進幼兒之間的友誼,還能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
4.促進大小肌肉群發展,提高手指靈活性
幼兒泥塑創作的整個過程都在手指間完成,雖然創作成品從性質上沒發生根本改變,仍以“土”的狀態存在,但其價值卻發生了質性飛躍,它是凝結了幼兒的創作能力、意志努力、觀察思考等為一體的創作成品。幼兒在創作過程中根據創作需要,有時將對泥土進行揉合、拍扁、拿捏等幅度較大動作,這一系列動作需要大小肌肉群共同協作完成。從而提高了手指的靈敏性,促進了大小肌肉群的發展,進一步地促進了腦部發育,使大腦的感官、動作技能板塊得到訓練。幼兒腦部的發育為幼兒整體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撐,為手指的精細動作、大小肌肉的協調發展提供了保障,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二、幼兒園泥塑教學活動的實現
(一)泥塑教學活動中的教育內容選擇
1.3~4歲的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發展處于懵懂狀態。這一時期的泥塑教育目標主要是培養幼兒對泥塑的興趣,建立初步的幼兒與泥塑的感知關系。在泥塑教學活動中,教師起初應選擇一些在形狀上對幼兒而言較為熟悉且容易表現的物品,為其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和動手機會,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引導幼兒對泥塑材料進行初步體驗:揉捏、拉長、壓扁等,調動幼兒多感官協同參與,更加了解泥的特性。循序漸進地將幼兒由無意的動作向有意的動作上轉移,使幼兒掌握簡單的搓、團、壓等技巧。
2.中班幼兒與小班幼兒相比,中班幼兒手部精細肌肉得到發育,手眼協調能力也有所增強,并且掌握了一些簡單的泥塑技巧。此時的教育目的在于幼兒能對多個泥塑個體進行拼接,使之成為一個全新的造型。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應是一些幼兒生活中比較喜歡的造型簡單的物體,如兩個球體拼接的娃娃、小動物等。
3.大班幼兒隨著小肌肉運動技能的發展,手部精細肌肉的發育,手眼協調能力的增強,操作物體的能力大大加強,并且這一時期幼兒更喜于探究未知事物,從中發現事物的奧秘來滿足自我探究興趣。幼兒喜歡用泥塑捏制出各種造型,進行有意塑造表達自己內心的意愿和情感體驗。有時還會求于教師的幫助,以期自己的泥塑作品更加的精美。這一時期的教育內容應選擇一些能運用多種方法技能表現特征、刻畫細節,并能進行有意塑造的內容,如參加聚會的小動物、會化妝的貓等。
(二)泥塑教學活動的開展原則
1.引導性原則
引導性原則主要強調對幼兒泥塑興趣的指引功能。烏申斯基曾強調興趣的重要性,將興趣看作是探求真理的開門石。興趣是創造的原動力。幼兒尤其如此,對于能帶給他們快樂并讓他們獲得成功體驗的活動,幼兒總是津津有味地參與其中。因此,通過泥塑活動引導幼兒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興趣,使幼兒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動中。環境的創設也是進行泥塑活動的基本條件。如:在教室里擺放各種各樣的泥塑作品供幼兒欣賞,潛移默化地向幼兒傳遞著泥塑的美學價值,引發幼兒注意力,激發其興趣。
2.主體性原則
在開展泥塑教學活動時,幼兒主體性的發揮與否是課后評價的依據之一。泥塑教學活動目的在于調動全體幼兒的參與性。教師要尊重幼兒對泥塑內容、表現手法的選擇,體現出教師引導性、幼兒主體性的教學活動性質。幼兒因身心、年齡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其在探索和學習泥塑活動過程中出現不同的操作反應:作技能不夠完善,思維不夠開闊等。此時,教師應該根據幼兒不同的特點,在注重孩子個體差異性的同時尊重幼兒主體性的發揮,采取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使幼兒掌握正確的泥塑技巧,寓教于樂。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逐漸培養幼兒對周圍物體觀察、理解、發現、思考、比較的習慣,豐富幼兒的知識結構及經驗,提高幼兒的泥塑水平。
3.教育性原則
幼兒在園內是以群體的方式生活、學習,同伴關系影響幼兒個體的發展。著名教育家班杜拉曾指出:“個體的模仿行為影響著個體今后的行為發展。”幼兒正處于具體思維形象階段,表現出好模仿行為特點。幼兒會在有意無意中向同伴進行學習和模仿。教育性原則要求引導好這一行為的出現,教師看到幼兒完成出色的成品后應在全體幼兒中提出表揚,在班級內部給全體幼兒進行積極的正面暗示。提高幼兒泥塑創造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泥塑創作中。
三、結語
在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時代,泥塑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自身存在形式及傳承方式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文化保護和傳承中的重要性,就其本身文化內涵來看:它是人類情感、認知方式、思維發展特點的縮影,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尤其在今天文化自信的引領下,泥塑的教育價值大大增強。校園作為泥塑文化保存和傳承的重要場所,通過泥塑教學活動的開展,將泥塑民間技藝融入幼兒學習生活中,給幼兒帶來良好的情感體驗并對其進行文化熏陶。泥塑自身蘊含的教育價值不僅有利于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同時還鍛煉了他們身體的協調能力。幼兒通過長期系統的泥塑課程學習,有助于傳承泥塑這一民間工藝,增強民族認同感;激發幼兒的審美意識及創造靈感。使幼兒達到欣賞自己,接納自我的生命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書靜.幼師美術教育中泥塑教學的實踐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10.
[2]李麗華.幼兒泥塑教學之微探[J].作文教學研究,2016,05:56-57.
[3]辛小欣.中班幼兒泥塑活動指導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16,0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