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箏的演奏中,需要表演者具備極強的表現力。古箏在演奏中的音色十分柔美,吸引了萬千喜愛。在音樂專業課程開展中,視唱練耳作為基礎內容,在古箏演奏教學中具有較強的影響作用,通過訓練學生的聽覺,能夠促進學生對樂譜的理解與記憶能力提升。基于此,本文通過對視唱練耳在基礎課程中的實施內容展開研究,對其在古箏演奏教學中的影響作用展開分析,以期促進古箏表演者在演奏中技巧的提升,增強演奏水平。
【關鍵詞】視唱練耳;古箏教學;情感表達;影響作用
【中圖分類號】J623 【文獻標識碼】A
在古箏演奏中為加強視唱練耳,對教學能產生有效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確保對音樂元素特征的充分掌握,對音樂在演奏中所呈現出的規律,體會的情感進行深刻理解。古箏學習過程,通過視唱練耳訓練的加入,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音樂的感受力,充分挖掘學生演奏潛能,拓展學生音樂思維,對音樂情感做到深入體會,以此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度,為古箏演奏的水平技能提升奠定更好基礎。通過視唱練耳在古箏演奏教學中的引入,能夠完善學生在樂譜中的理解,感受,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加強對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
一、視唱練耳與古箏演奏教學的關系
(一)古箏演奏教學
古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演奏樂器。在演奏中所呈現出的聲音優美婉轉,具有獨特的中國風韻,近年來吸引了大量人進行學習。但是在古箏演奏中,由于技法較為多樣,樂譜十分復雜,演奏具有較大難度,造成大多數學生難以實現技能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古箏教學中通過視唱練耳訓練的引入,提升演奏技巧水平,培養表演效果,通過音樂知識與古箏演奏的融合,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學效果提升。通過視唱練耳訓練在古箏演奏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在演奏中技巧水平的提升,確保演奏水準。在音樂學習中是以視唱練耳作為基礎科目,音樂教學同樣是以視唱練耳作為展開核心。通過視唱與音樂聆聽,加強對學生音樂聽覺的培養,促進學生對樂譜的辨識與記憶能力。古箏演奏中表演者通過學習會接觸到大量音樂語言,經過深入理解與充分研究,將其轉化為自身對音樂的感性體會,通過學習能夠更好地促進自身音樂素養的提升。
(二)視唱練耳在古箏演奏中的教學
古箏屬于弦樂器,是我國十分古老的民族樂器類型之一。因其在表演中具有柔美的音色,音域十分寬廣,且演奏中所呈現出的技巧多樣化轉換,深受大眾喜愛。在古箏的學習中主要分為基礎練習、視奏作品兩部分。兩部分教學環節的展開都需要以視唱練耳作為基礎。古箏學習是以音階與音域的不斷練習為基礎,缺少視唱練耳的訓練則難以提升對音域的把控以及音樂情感的精準表達,演奏技巧同樣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古箏教學最重要是通過演奏技巧的提升,加強對作品視奏的展開效果。主要包含演奏旋律,古箏在演奏中完整的旋律,主要是由視唱中大部分旋律單句所組成。學生在音樂作品與樂譜的記憶過程中,需要通過聽覺作為指導,因此敏銳的聽覺能夠更為有效地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記憶。在古箏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可能會經常遇到一些問題,例如旋律清晰度不足,節奏缺少穩定性等多方面內容造成學生的困擾。經過不斷的訓練,發現問題的產生主要分為兩方面。其一,學生在基本功訓練中沒有奠定良好扎實的基礎能力,其二,學生視唱練耳訓練實施中沒有做到正確技巧的把握。視唱練耳作為主要演奏環節的構成因素,學生在過程中對視唱練耳訓練的把握度不準確則會造成內心聽覺培訓出現偏差,導致音準概念不足,難以確保對樂曲的良好操控。
二、視奏教學形式對音樂聽覺的訓練
(一)視唱練耳教學對聽覺的訓練
視唱練耳教學課堂中,通過大量的訓練,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古箏演奏水平的提高。在訓練中的環節主要分為彈奏,聽寫,旋律視唱,伴奏視唱等多種形式。在古箏演奏教學中,主要分為視奏,伴奏,背奏等模式。通過以上教學方法對學生聽覺進行訓練。在演奏過程中,學生需要確保對古箏了解,憑借音準的精確反應,手指在弦上,確保位置的精準性,通過聽覺實施調整,出現錯誤及時糾正。
就演奏節奏在心理機制的作用而言,視唱與視奏具有相似性,兩者在音符形狀或音域組合等方面具有相近性。演奏者在視奏或視唱等過程中通過視覺構建節奏心理反應,能夠更好地與音準相融合實施操作,確保樂曲的順利彈奏。
視唱課堂的構建是傳統古箏演奏教學內容的關鍵補充,對學生聽覺的訓練內容進行了更為有效的引導,能夠更好地促進古箏學習。視唱練耳在訓練課堂實施中,能夠通過視奏內容將與專業學習形成緊密聯系。
對于一些學生而言,由于學習時間較短音高概念并沒有成形,在初步學習階段彈唱與之結合是十分必要的經驗積累方式,否則無法保證音準感覺的精確度。通過彈唱形式逐步構建音準理念,在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古箏,因為與彈奏發音能力的培養同時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指法技巧提升。
(二)視唱練耳訓練對聽覺的培訓方法
視唱練耳在課堂訓練的實施中,對學生在古箏演奏所呈現出的質量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演奏指法與樂曲完整性要求十分嚴格,需要演奏者以最優化效果呈現出樂曲內容,沒有歌詞的輔助,學生會將專注力放于音準與唱名之上,以此促進聽覺能力的提升。彈唱形式較為多樣,學生在視聽訓練中,加強對樂譜認識與指法練習等方面,通過先彈后唱的訓練方式能夠更好的促進樂譜的強化與記憶。只彈不唱的訓練方式對聽覺水平的考驗力度較大,是視唱課堂訓練中十分重要的表達形式。在樂曲演奏時,只唱不彈對學生呼吸感覺的激發具有一定效用,能夠加強學生對音樂旋律的精準把握。
許多專業教師在古箏教學中對學生相關訓練沒有計劃支撐,造成學習重點過于繁雜,極少數教師通過計劃性訓練采取長久性之道,能夠保證學生通過教學具備較強的視奏視聽能力。專業教師在教學中會提供更多的自由時間,使學生能夠更加充分的對曲目進行瀏覽,制定適合的教學計劃,對學生進行一些合奏與重奏等方面的練習,以此促進學生視奏能力的加強。
三、古箏演奏教學中視唱練耳的影響作用
(一)有效促進學生節奏感的提升
情感是音樂的靈魂,那么節奏則是音樂的血脈構成。在古箏演奏中節奏的把控所呈現出的表現形式作用十分關鍵。古箏演奏對音準與節奏的精準把控是基礎條件,更是古箏演奏技巧學習的初級內容。在傳統古箏演奏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常規化教學理念影響通過灌輸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性,學生被動接受訓練,聽覺能力會刻意模仿節拍節奏的,導致學生對樂曲的實際了解知之甚少。例如在節奏示范演奏以及樂譜認知等教學環節,學生由于對音樂知識了解,缺少全面性支撐,僅僅通過自身直觀聽覺的感受無法對樂曲中的情感加以感性理解,最終所呈現的效果并不理想。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學生積極性充分調動引導學生加強對音樂的情感理解,充分把握樂曲各個要素。視唱練耳具有豐富的訓練內容,以有形訓練訓練為基礎,加強對無形訓練中心理節奏的引導。視唱練耳對無形心理情感的訓練十分重要,是學生對節奏把控的實施基礎,通過幫助學生對節奏進行感知,改善學生的節奏感與樂感。學習古箏的效率與視唱練耳訓練成果有直接關聯,視唱練耳訓練,能夠更好地促進古箏演奏的順利展開。
(二)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力與創造力
音樂內容的呈現屬于表現力,主要是指演奏者在作品演奏中通過音樂思維采用獨特的表演技術,將音樂內容情感充分表達呈現,以此引發觀賞者的共鳴。學生在音樂作品感知中產生聽覺共鳴,才能夠更好地演奏古箏作品。因此需要學生自身具備極強的表現力與創造力,通過音樂演奏,加強作品情感的抒發。古箏演奏同樣被稱為二度創作過程,對學生音樂表現力與創造力的培養屬于關鍵環節,視唱練耳訓練能夠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學生通過對所要表達音樂內容,情感的深刻理解,最終呈現作品的效果會更加完美,能夠更好地激發觀賞者的共鳴。通過視唱練耳訓練能夠加強學生對音樂詞匯的大量積累,豐富的音樂情感,能夠更好地拓寬學生的音樂事業,促進學生演奏技巧的提升,強化對學生個人音樂綜合素養的培育,以此保證在演奏過程中,學生音樂作品的表達能夠更加充分全面。通過視唱練耳訓練,可以選擇更加具有藝術性的作品進行練習,通過優美的旋律,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為之后的古箏演奏奠定靈感基礎。
(三)有效提升學生對樂曲風格的掌控能力
在古箏作品的演奏過程中,大多數教師會以集體記憶方式加強學生樂曲彈奏能力。換言之,以固定彈奏節點采取固定動作。教師為加強學生對樂譜的快速記憶,會使其不帶唱名的進行模仿,這種方法會使學生在演奏過程中長期處于被動狀態,對樂曲本身所涵蓋的情感無法直觀感受,導致演奏過程中出現機械化狀態。因此通過視唱訓練,應該加強學生對樂曲的理解以及節奏的掌握,提升對旋律的記憶,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樂曲風格的掌控力。
(四)通過視唱訓練加強對古箏演奏的調性與調式感受
古箏作為古老樂器,發展至今積累了大量豐富的曲目。通過調性調式能夠將樂曲多樣化的風格充分展現。在古箏學習中通過視唱練耳訓練,積累更多的旋律基礎,能夠更好地對調性調式的特點,進行充分感受。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在古箏演奏教學過程中引入視唱練耳訓練,能夠更好的促進演奏效果的提升。學生通過視唱練耳訓練能夠加強自身對音樂的節奏感知,確保音準的精確性,以此強化基本功的更好訓練。通過視唱練耳訓練能夠促進對學生音樂表現力與創造力的培養。古箏作品的演奏過程,通過視唱練耳訓練的有效輔助學生能夠對音調特性,語音調格式做到充分感受,通過與自身感情相結合,進行演奏作品的二次創作,促進學生表演能力的提升,加強舞臺表現力。
參考文獻
[1]宋倩雯.視唱練耳對古箏演奏教學的影響作用[J].陜西教育(高教),2018(12):16-17.
[2]榮衡.淺談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及若干教學建議[J].黃河之聲,2018(16):58-59.
[3]龍英.簡析視唱練耳對古箏演奏教學的作用[J].黃河之聲,2017(23):85.
[4]劉思捷.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綜合性視唱練耳學習的重要性分析[J].北方音樂,2016,36(20):96.
[5]陳柯.視唱練耳對古箏演奏教學的作用[J].戲劇之家, 2016(15):197.
作者簡介:楊萍(1976—),女,漢族,山東平邑,學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古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