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從無聲到有聲,歷經重大轉折,其間過程復雜多變,音樂進入影片尤其如此。20世紀初,電影人感受到無聲電影不再能夠滿足觀影的效果,為了更好地完善劇情并掩蓋影片放映機發出的噪音,于是逐漸開始嘗試在電影放映時加入音樂元素。電影音樂藝術獨特的審美是一個神奇的天地,一個蘊藏豐富的世界,它能夠深化主題思想,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渲染環境氣氛,加強作品藝術結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激活整部電影作品。
【關鍵詞】電影;音樂藝術;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J643.6 【文獻標識碼】A
音樂是人類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而電影音樂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創造一種特定的氣氛基調,細致入微地營造一種特定的背景氛圍,從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可見,電影音樂藝術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一、音樂與畫面結合,延伸劇情
電影音樂在敘述故事情節、傳達人物情感時,是通過特定器樂的聲音和旋律來描述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性格化的音樂處理往往依據故事中角色的思想、習慣、信仰和職業來結構音樂的聲音形象并通過特定的人物音樂主題來呼應角色的個性特點,以達到強化人物性格、豐富人物形象的目的。路易斯·賈內梯在《認識電影》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音樂對性格的表現:“在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的幾段戲中,伯納德·赫爾曼的配樂完全由弦樂組成,暗示鳥的尖叫聲。這個主題被用來作為描繪性格的一種形式。”電影音樂能用一系列有機組織的樂音,把故事內容、情節矛盾、場景氛圍和主題立意明晰地表達出來。影片《迷墻》就以音樂和歌聲的敘事取代了人物對白的敘事,影片的畫面結構表面上看似零亂無序,而實質上卻完全吻合音樂的敘事結構和所表達的內容,在這部影片里,電影音樂的結構和音樂的內容對影片的情節結構以及畫面的敘述內容及劇情的延伸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音樂以聽覺的形式服務于電影敘事,在影片敘事和結構上起著重要作用。普多夫金認為,音樂不是“伴奏”,而是“故事的客觀知覺”的“主觀評價”。音樂的樣式、節奏、音色及力度在表述的流程中往往幫助觀眾形成看法,從而對某一場景的內容結構和情感特征作出一個評判和結論。法國電影理論家吉爾,德勒茲在《時間一影像》中曾這樣寫道:“在戈達爾的作品中,不僅音樂能夠覆蓋說話聲,如《周末》的開始,《芳名卡門》還運用了音樂運動,言語行為、門聲、海濤聲或地鐵聲、海鷗的叫聲、繩索的味味聲、手槍的射擊聲、琴弓的滑音和沖鋒槍的掃射聲、樂曲的演奏和銀行的被劫,這些元素之間的呼應,特別是它們的位移,分割形成了同一聲音連續體的力量。”
二、抒發人物內心深處情感,塑造人物性格
如果說作曲家由傾聽自我進而用音樂進行傾訴,那么,欣賞者則由傾聽音樂開始發現自我。音樂是創作者情感的外化,是導致聆聽者同源內省的誘因,也是最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具有非語義性和多義性的特征。人們通過“貨聽”去感受音樂作品所塑造的實物形態,體驗作品表達的情感。電影音樂通過與劇情相互融合,能夠在吸引觀眾的同時供托氣氛,塑造人物,表達情感。
例如影片《藍宇》結尾部分,悍東開著車經過藍宇的出事地點,此時,他心中的獨白是“每次經過你出事的地方,我都會停下來。不過,心里倒很平靜,因為總覺得你根本沒有走”。在說完這句話時背景音樂響起:“對你的思、念是一天又一天,孤獨的我還是沒有改變,美麗的夢何時才能出現,親愛的你好想再見你一面……”背景音樂與主人公的內心真實情感恰當的融為一體,讓觀眾能夠深深地體會到劇中人物的悲傷與孤獨,讓觀眾在主人公悍東的情緒里被感染、打動,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
音樂不僅能夠表達某種情感,還可以將某個具體人物予以音樂化的展現,為人物形象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電視劇《大宅門》中的白景琦的妹妹白玉婷,她在這部家族歷史劇中的出場次數并不多,卻有著突出的人物個性。她從小就癡迷于京劇,委婉的性格中帶有強烈的叛逆,她的每次出場大多都與京劇有關,并且有屬于自己的人物造型音樂一一京劇曲牌《柳青娘》。這段曲牌是胡琴曲牌,在劇中用京劇形式演奏,以其一板一眼的形式完美地塑造了白玉婷的人物形象,與她的思想、情感、個性、氣質、生活融為一體,同時也給演員提供了一定的表演空間,使白玉婷這個配角也能演繹的聲色兼具,導演在音樂的設計上賦予了京劇曲牌以人物靈魂,在塑造白玉婷的人物形象時起到了尤為突出的表現。
三、濃厚的情境氛圍,烘托場景氣氛
電影音樂作為影片創作或編配的音樂,在當下的電影藝術中更體現了其個性和特殊的美學價值,它是電影聲音中最為出眾的一塊,我們對電影作品進行分析的時候,電影音樂會立刻進入我們分析的重要板塊中,它對影片來說就如人之手腳,不可或缺。電影音樂既是一種渲染情緒、供托氣氛的手段,也是一個自成體系、完整而獨立的敘事系統,它的描述如同影像的敘述一樣,是電影藝術重要的敘事手段。電影聲音以其鮮明而又空靈的空間塑造凝重、飄逸而又極具沖擊力,創造著空間意境,那些與影片題材、思想內容、結構形式、藝術風格相協調一致的聲音效果,會表達出更耐人尋味的詩意。如《人生》中的陜北民歌,《紅旗渠》中的河北梆子等,都清晰響亮地從直覺上感染著觀眾,傳達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影片場景氣氛。中國最早的電影插曲:早在1929年,聯華影業公司拍攝電影《野花閑草》時就根據該片的主題創作了插曲《尋兄詞》,演唱者是片中的男女主角金焰和阮玲玉,對在影片中營造氣氛和闡述主旨都有很大的作用。
四、音樂的連貫性作用,參與影片創作
聲音和影像是影片敘事與表意的統一體,它們和諧共融,相互影響,創造著敘事的詩意時空。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就曾經預言:"聲音將不僅僅是畫面的產物,它將成為主題,成為動作的源泉和成因。換句話說,它將成為影片的一個劇作元素。
作為音畫藝術的電影劇在被觀眾欣賞時,聽覺和視覺是在第一時間接收電影信息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的耳朵和眼睛。首先,電影劇受到人們歡迎的最大原因,在于其能夠給觀眾以視覺和聽覺的刺激。電影作品能從無聲到有聲,正是由于人們對這些效果的追求,希肇能得到除美術效果之外的更多的表現方式和表現效果。所謂的好萊塢大片,拋開劇情、導演、演員的因素,也不過就是這些“效果”吸引觀眾。其次,電影劇具有一定的節奏功能,與觀眾的心理節奏相匹配,成為影片吸引觀眾的另一因素。第三,電影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根據作品所創作的音樂。它的演奏是通過錄音技術與對白、音響效果合成一條聲帶,隨電影放映而參與影片創作的全過程。
五、結語
聲音對劇情的依附,有助于觀眾對聲音內容的理解,聲音圍繞著劇情進行,或抒發情感,或擴展時空,或概括主題。電影作品中的聲音在參與影片創作過程中是讓作品變得靈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曾遂今.音樂作品存在方式、音樂表演空間與舞臺——音樂傳播媒介的廣義解讀[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4).
[2]吳鏑.音畫互解的電影配樂——以影片《夜宴》為例[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3]王莉莉.淺析藝術電影的大眾性與小眾性問題[J].青年記者,2011(8).
作者簡介:王培新,哈爾濱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