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燦如星海的民族傳統曲目中,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舉世公認的二胡名曲,甚至可以作為我國二胡樂器的代表作。在這首曲子中,人們可以領略到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對音樂的摯愛,悠長曲折的音符好似涓涓細流一樣沁人心脾。它的表現形式和音樂流派是我國江南風情的集中體現,這種風格的音樂娓娓道來,十分適合抒發個人情感,整個曲子中的五段演奏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生命和命運,讓人聽后會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一、阿炳與《二泉映月》樂曲創作的由來
阿炳,原名華彥鈞,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早年是一名道士,本來是一家香火很旺盛的道觀的天師,后因染上惡習,終于導致生計的衰敗。另外,其不檢點的私生活使得他患有梅毒進而導致雙眼失明,所以后來人都稱他為瞎子阿炳。阿炳有極高的音樂造詣,早年就曾因為聲音嘹亮,歌曲動聽,被人們稱作小天師。他的唱功功底也來源于其父常年的教誨,而阿炳從父親那學來的道家音樂,并非正宗宗教性質的音樂,而是源自千百年來無錫民間流傳的民間音樂,其中保留著大量口口相傳的民歌曲調。阿炳和他父親將這些曲調用道家音樂的形式演奏出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二胡和琵琶曲調。
雙目失明后,阿炳漸漸得不到人們的喜歡,自然也無法繼續在道觀中工作。無奈之下,他只能離開道門,以沿街賣唱為生。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在無錫市的街頭,人們經常能看到一個帶著墨鏡,胸前和背后掛著許多演奏樂器,手拿一把胡琴的瞎子藝人四處賣唱,這人就是阿炳。不過,從小養成的自尊心使得他從來沒有向人乞討,而是通過賣唱的方式來賺取可憐的銀錢維持生活。
正是由于人生的經歷,他感悟到命運多舛和人情冷暖,他接受現實生活給予他的安排,卻沒有繼續沉淪下去,而是與命運做抗爭,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不斷掙扎著。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人們不難感受到一種底層人民的心底呼喚,這是最真實的感受,歌曲里有悲哀有彷徨,有奮斗也有喜悅,但這一切又被命運所束縛,人們只能去抗爭,卻無能為力去改變。正是因為阿炳的覺醒和抗爭,待到新中國成立后,他的作品才開始為世人所重視,不過未能完全發掘和整理出他的作品,目前留存在世上的只有他的6首經典作品。
其中又以《二泉映月》最為出名,它曾經獲得20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這首名曲的名稱源于無錫惠山的兩口泉水,在無錫當地,這兩口泉水被稱為天下第二泉,這也是阿炳最喜歡去游玩和駐足的地方,正是這里的山水美景和靈動氣息給了他無盡的靈感和創作源泉,即使他后來雙目失明,但他仍憑借著記憶去刻畫心目中的泉水,以泉水的神韻和姿態慨嘆人生,抒發心中對人生的感悟和思索。《二泉映月》全曲集中展現了民族曲調的優美和濃郁,加上阿炳恰如其分的演繹,賦予了這首樂曲以靈魂和生命,這也是這首樂曲能夠為世人所喜愛,能夠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也是這首傳世名作感動世人的魅力所在。
二、樂曲《二泉映月》的賞析
二胡又被稱為胡琴,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是我國傳統民族樂器。一般認為胡琴是由奚琴演化而來,是具有傳統音樂特色的拉弦樂器,二胡所演奏出的聲音時而憂郁深沉,時而高亢悲涼,適合各種音樂情懷的表達。而《二泉映月》這首膾炙人口的二胡著作就來源于生活中的真情實感,阿炳將它升華成胡琴演奏的音樂曲調,在曲中處處抒情,每每感懷,抒發對困苦生活的無奈,感懷人生多艱難險阻的遭遇,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感懷世事多艱的人生遭際。阿炳將這一切訴諸于對明月山泉的描寫,寄托了無限蒼涼、深邃的情感。全曲共分為六段,經歷了五次變奏。
開始有一個像是感懷、嘆息般的引子,幾小節后出現的主題具有敘述、傾訴和感慨萬千的情緒。作者仿佛在用一種難以抑制的感情向人們講述他一生的苦難遭遇,講述了好久,因此才會不知不覺地發出這聲嘆息,樂曲如同在講述一個老藝人在他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的故事。這個主題在全曲出現多次,隨著旋律發展,曲調變化豐富,時而深沉,時而激揚,時而悲惻,時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第四段到達了全曲的高潮,二胡的強有力演奏更是表現了阿炳內心積憤的盡情迸發。人們仿佛可以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出來的憤怒至極的呼喊聲,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緊接著,昂揚的樂曲在飽含不平之鳴的音調中進入了結束句,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承受著、傾訴著。
音樂家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逼鋵嵲诼牨娍磥?,《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已經成為悲慘音樂的代名詞,只要一想起《二泉映月》的曲子,那種凄凄慘慘戚戚的悲情就油然而生,也正是這種悲愴的曲調才符合阿炳內心的苦楚,樂曲分明就是在訴說阿炳的命運,也揭示著無法言喻的苦痛。
一把二胡,一脈清泉,一彎新月,一葉扁舟,這樣的月夜下,二胡不絕如縷的旋律,表達著創作者真誠的情感,曲調時而悲傷、時而歡快,讓人們感受到創作者跌宕起伏、滄桑悲苦的命運身世,蒼天大地為之動容……在樂曲停下來的時候,聽眾往往久久地回味著那悠揚傷感的曲調,有人眼角已經濕潤,應該說在這樣的音樂之旅中,人們真的體會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音樂,學習欣賞音樂對每一位聽者來說都是使人變得更為完美、更為豐富的提升途徑和手段。
三、《二泉映月》的藝術情懷
《二泉映月》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與其蘊含的藝術情感息息相關的,人們總能從詞曲中體會到一代老藝術人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情懷。這是一部反映作者人生悲慘遭遇的作品,更是舊社會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勞苦大眾的真實寫照,因此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歷史題材經典作品。阿炳犯下的錯也是那個年代所造就的,從他出生開始就注定了悲慘命運,他從小就被認為是私生子,經常遭受別人的冷眼,并不被家人所接受。他憑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一度被人們尊為小天師和神童,可他抵御不了舊社會腐朽風氣的誘惑,最終失去了穩定的生活和一定的社會地位,一個人茍延殘喘地活著。可就是這種活著,他依然不向命運和生活低頭,他用他的作品警示著自己也警示著人們,這種與命運想抗爭的精神正是正能量的集中表現,也正是最能觸及人心之處。
其次,《二泉映月》的表現形式和音樂流派是我國江南風情的集中體現,這種風格的音樂娓娓道來,十分適合抒發個人情感,整個曲子中的五段演奏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生命和命運,讓人聽后會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它的曲式結構為循環變奏體。通過不斷的演繹,將每句要表達的含義或放大,或精簡,根據意向的描述,時而上升,時而降落,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曲聲婉轉悠揚,尤其在表現與命運相抗爭時則表現得激昂上進,可又會在描寫悲慘遭遇時如泣如訴,低沉深邃。全曲采用循環演奏的方式,使得樂曲渾然天成,前后照應,讓人像是在品味一首來自遠古的楚辭宋詞,高山流水、連綿不絕,樂曲好似隨著月光的波動而緩緩流入聽眾的耳膜,浸入人的內心。曲中悠悠然道不盡生活的苦,飄飄乎讓人欲罷不能,它仿佛在訴說一場苦難,可事實上在痛訴著世界的悲慘與不公,剛柔并濟、攝人心魄。
再則,這首二胡名曲十分注重情意的表達,讓人回味無窮,如果把它比作宋詞,那在意境描寫上完全不輸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悲愴之感,不僅如此,它還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奮斗之感,感懷人生,感恩天地,讓人不由發出“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感慨。的確,只有經典高超的藝術才會產生同頻共振的感受,讓人們體會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
(鄭州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邢麗萍(1962-),女,河南鄭州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