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翔 馮俊文

摘要:國內大量現代科技園區的建設規劃與發展代表我國科技發展領域已經步入新階段,其作為國家級、省市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重要技術力量補充,共同推動了國家民族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本文希望從現代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的基本現狀與基本理念切入展開理論研究,同時結合某S現代科技園區發展規劃背景,重點分析了S現代科技園區的基本規劃思路與規劃發展方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a large number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force supplement for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s, and they jointly promoted the flourish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This paper hopes to carry out theoretical research from the basic status quo and basic concepts of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At the same time, it combines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background of S modern science park, and analyzes the basic planning ideas and planning development methods of 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關鍵詞:現代科技園區;發展現狀;基本理念;規劃思路;發展方法
Key word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development status;basic concept;planning ideas;development method
中圖分類號:F323.3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12-0001-03
0 ?引言
現代科技園區發展講求系統化、綜合技術化與產業集群集聚效應,其中對技術、人才、資金、政策、信息、市場以及各種管理要素的理論實踐分析相當深入。在明確現代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的基本理念基礎之上,可實現對園區的建設規劃思路及方法提出,創新園區體系建設內容,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并建立健全評估體系。就目前來看,國內外對科技園區的規劃發展研究均相對深入,這些研究都充分體現了當前科技園區規劃發展建設的必要性。
1 ?現代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的基本研究現狀
1.1 國內外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研究現狀
當前國內外各個國家對現代科技園區的規劃發展建設都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特別是某些發達國家的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內容扎實,為現代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競爭力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
就國外相關理論研究綜述中表明,現代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托就是產業集群理論,如果對這一理論進行追根溯源其源頭就應該是新古典經濟學鼻祖A.Marshall所提出的開創新研究。在他的《經濟學原理》(1890年)一書中,他就深入研究剖析了工業組織這一重要社會生產要素,并分析由工業組織所衍生的產業集群為外部經濟、外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范圍經濟所帶來的種種創新性內容。如果基于經濟學角度出發進行思考研究,國外發達國家的傳統工業地理集群本身就具有一定說服力,不過客觀講A.Marshall在《經濟學原理》中的研究相對初步,不完全,有待后人加以完善。
1948年,美國經濟學家J.A.Schumpeter從創新角度重新說明闡述了產業集群現象,他認為產業集群是有助于集群組織產業創新發展的,這一點被另一位美國區域經濟學家E.M.Hoover所傳承,并在《經濟活動的區位》(1948年)中指出產業集群所存在的最佳規模,二者對產業集群效應的全新闡釋為產業集群理論本身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后,發達國家對產業集群的研究日益活躍,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E.Porter在《國家競爭優勢》中的“產業集群”概念研究,他就認為產業集群是能夠提高區域競爭力的最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它對國家或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總體來講,國外經濟學家對于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相對深入,且具有強烈的啟發引導性,這為現代科技園區的規劃建設提供了指導性建議。
反觀國內,1992年我國云南省昆明市創建了第一個現代科技園,它也帶動了我國各個地區現代科技園的全面發展優化。例如在1998年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的陳益升先生就先后發表了《中國民營科技園區的興起》、《我國科技園區概況》等等文章,被譽為是具有理論指導性、權威性、資料性和實踐性的重要參考文獻。隨后的2002年,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的陳利和袁慶宏則在界定現代科技園區基本概念的固有基礎上還探討了其所具備的“準基礎設施”發展建設價值,揭示了現代科技園區規劃建設的深層次內涵,即根據國家或地方自身資源要素狀態所展開的具有選擇性的戰略發展思路與行為。總體來看,目前我國針對現代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的相關研究還相對欠缺,特別是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未能給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同時還需要大量借鑒國外現代科技園區的規劃發展思路提出新做法,積累新經驗,體現現代工業園區建設的系統化內涵、理論價值與現實實踐意義。
1.2 國內外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現狀
科技園區最早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美國,1951年斯坦福研究園成為美國首個科技園區,它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工業基地“硅谷”的前身。截止到本世紀初,斯坦福工業研究園已經擁有了超過3000家電子工業企業,美國的家用計算機、電子游戲機、無線電話、微處理機、數字式電子表等等都誕生于此。目前,斯坦福工業研究園的電子工業產品年銷售額超過6000億美元以上,約占到全美電子工業產品總銷售額的45%以上。
而在我國,科技園區還被稱之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它誕生于我國上世紀90年代初,像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云南省現代科技園等等都是我國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它們的建立引起了全國科技園區發展建設的連鎖反應[1]。截止到2018年,我國已經建立了超過150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并在80多個省市級地區建立了地方現代科技園區,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這些現代科技園區的建立充分體現了全國各地高新技術的蓬勃發展勢頭與綜合經濟發展大好形勢,也為我國科技與經濟各方面結合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3 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的必要性
加速科技園區規劃發展是目前我國綜合發展的首要目標,它不僅僅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滿足了科技企業創新優化的基本需要,不斷增強了區域技術創新能力與高新協同發展內涵。在本文看來,我國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首先,科技園區規劃發展滿足了科技企業發展需要。特別是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以后,現代科技園區發展更加開放,更多科技企業能夠加入進來并參與到科技技術的競爭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科技生產力。目前,大部分企業會選擇基礎設施相對健全與科技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這為區域現代科技園區的建立促成了有利建設條件,它加速了現代科技園區的計劃立項、資金籌措、政策導向與技術發展過程。更希望通過大膽的改革探索與示范集群調整優化為科技企業未來有效發展創造機遇。
其次,它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地方現代科技園區的建立基本形成了局部科技產業發展優化環境,它促進了現代科技園區的信息集成與交流過程,滿足了生產要素的快速靈活轉移與優化組合需求,確保園區建設一方面能發展科學技術,一方面也能深度關注市場需求變化,形成科技企業群體集群效應。
除上述兩點外,本文認為現代科技園區的規劃發展也全面實現了科教興國發展戰略需要,滿足了高新區域的協同發展需要,造就了一批優秀的現代科技企業家,為我國的現代科技園區不斷發展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
2 ?現代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的基本理念
現代科技園區是產業集群效應背景下的全新社會區位形態,它相比于傳統工業社區具有更高的智力能力、資金投入和經濟收益,同時它也具有更為先進的規劃發展理念,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其規劃發展理念進行分析。
2.1 產業集群分析
首先是產業集群理念,它指代一種空間聚集現象,其現象中最為突出的技術理念要點內容就是知識溢出效應。所謂知識溢出效應中就涵蓋了技術知識、需求信息、經營經驗以及供給信息等等。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且信息數據擁有人群多,因此產業集群中知識溢出效應的鮮活體現就為像現代科技園區這樣的企業集群帶來了巨大福利,它確保了知識的具象化、系統化與多元傳播效應。從另一個角度講,產業集群效應的出現增加了現代科技園區經營發展的透明度,也同時增進了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客觀反映了現代科技園區的集群發展特色。
2.2 系統要素分析
系統要素包含多個方面,大體來講就包括了科技人才、產學研結合組織結構、以及地理、資源、文化等等支撐環境。以產學研結合的的組織結構為例,它就希望為現代科技園區營造一個具有局部優化能力且同時具有內外環境綜合條件的科技化平臺,同時實施園區科技人才孵化與產業服務內容,最大限度實現人才、項目、設備、技術、資金與研發能力的有效互補,確保產學研基于科研、教育與生產等各個方面的功能分工與資源轉化,滿足現代科技園區的產業協同與集成化發展,最大限度優化企業的各項科技行為。
2.3 演化機理分析
現代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的最關鍵演化機理就是它是具有自組織性特性的,諸多科技企業因為科技產業發展與資源共享匯聚一堂,形成科技園區,他們都具備一定的自組織特征,這代表企業都具備自發行為,可在短期內形成眾多具有資源共享能力與復雜管理內涵的科技企業集群,體現良性的發展協同競爭關系,能夠實現人才、技術、資金與信息的自我靈活轉換,同時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提高對園區各種矛盾的有效適應能力。如上的諸多演化機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現代科技園區的快速發展[2]。
3 ?S現代科技園區的規劃思路與方法
3.1 S現代科技園區發展概況
某S現代科技園區屬于地方省級現代科技園區,其在2018年的生產營收總收入達到1500億元,這一數據是2005年的3.5倍。自2015年開始,S現代科技園區大量引入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創新開發項目超過3000項,其科技活動經費支出也增加40%以上,同時更涌現出了一批自主創新骨干企業,科技技術發展快速,超過500個科技新品通過國家及省內審定,培育了一批科技產業龍頭企業。縱觀全局,S現代科技園區的發展特點主要包括兩點:第一,其企業數量持續增加,經濟效益與規模化程度全面提高,自十八大以來整個現代科技園區大興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核心,全面深入的實施了“科技興園”發展戰略,為省內科技經濟發展起到了相當關鍵的引領作用;第二,其科技實力持續強化,該現代科技園區所培養出的高新技術企業已經成為省內科技發展生力軍,企業靈活的運行機制確保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直接推向市場,為省內科技發展創新主導作出巨大貢獻。以下主要給出了S現代科技園區所有類型企業在2018年的整體資產統計結果,如表1[3]。
3.2 S現代科技園區的基本規劃思路
3.2.1 基本規劃戰略目標
S現代科技園區作為某省重要科技生產力量,其充分結合省內科技發展主客觀條件,提出了在一定戰略時期的總體任務,結合專家研究分析提出了未來10年(截止到2030年)的園區發展戰略目標,具體包含以下五點。
其一,首先建立20個左右具有完善軟硬件環境、靈活機制和穩定植株查了一下特色的小型科技園區。其二,結合地方政策與技術發展潛能促進一批具有明晰產權和較強自主開發能力的科技企業,同時發展現代企業制度,引入品牌效應發展機制,建立銷售能力超過億元的科技企業集團。其三,支持一批綜合條件優秀的地方科技企業,即建立同時擁有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的高檔次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家)。其四,培養超過5000名懂專業、善管理、善經營、善創新的高薪技術開發、經營與管理人才。其五,推廣超過500項對傳統產業改造具有影響力的高新技術成果,結合各種方式和高新技術有效改造傳統產業。
3.2.2 基本規劃戰略重點
首先,要著眼公平競爭機制,全面優化政策環境,切實確保在產業下政策、技術政策、貿易政策、金融政策與財稅扶持政策的全面實施與調整優化。
其次,要注重宣傳引導重點,全面優化S現代科技園區的輿論環境,正確轉變企業思想觀念,確保全社會對民營科技企業的認知到位與政策到位。
再次,要加速完善中介組織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基于組織網絡化、服務產業化、功能社會化基本導向引導并扶持S現代科技園內的各個企業快速發展,并結合產業服務中心與生產力促進中心有效推進技術認證、技術評估與技術經紀發展,形成S現代科技園區以點帶面的省內科技產業發展服務體系全面覆蓋。
3.2.3 基本規劃發展模式
S現代科技園區的基本規劃發展模式多樣,它主要以開發區作為主要依托發展科技園區模式,建設“一區多園”管理體制,例如建立科學城、科技園和資訊園等等分支園區共同支撐整個S科技園區發展。另外,它還引入了多方聯合創辦模式,結合企業、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等聯合開發科技園區,基于不同機構互惠互利基礎形式引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等形式,并圍繞自身長期可持續發展創建了兩種發展類型:首先是科技生產項目啟動,結合高科技項目啟動,配合政府政策導向分布實施項目內容;其次是房地產啟動,積累資金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例如采取特色的產業依托模式,創建地方民營科技園區,不斷強化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整體發展層次,將資源優勢逐漸轉化為產業及經濟優勢。
3.3 規劃發展方法
3.3.1 加強創新體系建設
S現代科技園區希望合理利用法人治理機制,全面促進民主制度建立,合理解決科技企業所普遍存在的經營權與所有權“兩權合一”問題,要建立真正的“兩權分離”,從根本上改善法人治理機制,另外就是要重視科技園區的技術創新,構建創新發展網絡與人才孵化系統,結合園區集群效應擴科技企業及相應服務機構數量規模,確保產業園區內企業數量及服務機構數量達到一定閾值。目前S現代科技園區內正在受孵化形成的高薪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其中轉化科技成果超過1500項,在各項優惠政策的引導下,科技園區可在短期內良性的技術發展基本環境,全面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實現科技成果有機轉化。
3.3.2 建立多元投融資渠道
要建立S現代科技園區內的多元投融資渠道,首先應該建立信用擔保體系,持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中所存在的資金短缺問題。具體做法是依靠地方政府與S科技園區內的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同時加大地方金融企業的融資服務力度,允許企業進行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融資渠道建設與探索,同時建立科技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配件里相關的資信評級制度,建立完善的融資問題解決方案。
再一方面,要強化針對園區內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機制,健全化知識產權管理與保護制度,不斷提高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職責,對企業科技專利進行申請、注冊與成果登記,不斷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效率。再者要結合科技企業發展實際需要,不斷完善知識產權制度的有效執行規范,將知識產權作為科技企業發展的根本生命線。
3.3.3 建立健全評估體系
要建立健全的評估體系,實施開放動態化管理,同時地方政府應該放權,將更多事務處理權限留給S現代科技園區,例如可建立動態化激勵管理機制,并同時引入考核評價機制,客觀分析和評價科技園區內各個企業的基本優勢、弱點、發展機遇與所存在威脅,研究并制定一套科學可行的科技園區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實施優勝劣汰的動態化管理機制,確保園區內所有科技企業的整體均衡發展。再者就是創新管理體制,制定符合WTO規則與地方現代科技園區規劃發展的相關法規,例如可設立技術創新中心,鼓勵科技企業爭先創新技術內容。設立高技術貼息專項資金,鼓勵企業開發新品,深入研究新技術和新工藝,從整體上增強S園區的服務功能與服務評估體系[4]。
4 ?總結
綜上所述,現代科技園區在規劃發展方面還應該不斷創新調整思路,結合現代科技園區規劃發展基本理念主推產業集群發展,強調演化機理變化背景下的科技園區規劃發展思路明確,最后提出規劃發展方法,加強創新體系構建與多元投融資渠道建設,為地方科技產業發展提供源動力。
參考文獻:
[1]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規劃[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8(2):封2,封3.
[2]王柄荃.哈爾濱科技園區發展規劃研究--以和興通達街區為例[J].城市建筑,2015(2):39.
[3]王春娟.科技園區商業發展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7,33(4).
[4]杜磊.中關村科技園區創立的歷史考察[J].中共黨史研究,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