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 陳凡
我國傳統文化種類眾多且博大精深,其中茶文化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歷經千余年的發展,茶文化逐漸沉淀、升華,具有濃郁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成為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作為道教圣地,三清山不僅擁有悠久、燦爛的茶文化,還擁有輝煌的摩崖石刻造像藝術。三清山摩崖石刻造像藝術意蘊深邃,以道教文化題材為主,又和諧融合佛教、儒教文化于一身,深藏著中華隱逸文化之大成。因此,本文探究了三清山摩崖石刻造像藝術與當地茶文化傳承的結合路徑,旨在促進地方文化建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一、三清山本土茶文化與摩崖石刻造像藝術(共性)研究背景
(一)三清山摩崖石刻藝術歷史人文環境
三清山擁有悠久、燦爛的道教文化歷史,無論是其著名的道教建筑群還是屹立高聳的摩崖石刻無不訴說著三清山集中華隱逸文化之大成。依托于本土的摩崖石刻,篆刻以道教文化題材為主,又自然地融入佛教、儒教文化。三清山摩崖石刻分古代石刻和現代石刻兩種。明代石刻文化淵深厚積,底蘊豐富,沿三清山東部及北部至三清福地,石刻分布在古石棧道兩側,依山傍崖,雕刻在清一色的花崗巖石壁上,沿途依次分布有石刻道符、石龍、石虎、楹聯、文字、人像、神像以及石筑墓冢,共260余處。
三清紅茶是三清山的特產,日趨聞名,它就是在這濃郁的傳統文化中孕育繁榮。當地結合自身茶業發展優勢和獨有的藝術文化氛圍,孕育出獨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沿著古老的茶馬古道,不斷向外擴散。至今,三清茶文化仍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二)三清山茶文化發展環境
茶的制法、飲用與傳播無不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道教的天人合一、陰陽和諧以及養生延壽的思想與茶文化的主旨不謀而合。東晉咸和年間,著名道教思想家葛洪云游至此,發覺此山福祉深厚,便留下來“結茅煉丹”。自此,三清山開始享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無雙福地”的美譽,開始育茶、飲茶、賞茶,至今已有1600多年。葛洪在三清山的茶事活動還影響了茶圣陸羽,陸羽曾在當地寓居,其烹茶所用的風爐受到道教文化影響,將易經八卦和陰陽五行學融入設計中。三清山摩崖石刻造像藝術正是對道教文化的最好詮釋與呈現。
玉京峰是三清山的主峰,海拔1816.9米。玉京、玉虛、玉華三峰鼎立,就像是道教的三位鼻祖,三清山因此而得名。三清宮有副對聯“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凌云漢江南第一仙峰”,闡述的就是三清山在道教中的特殊地位。三清山既是道教理想的修道場所,又是著名的茶葉產地。四周環山的地理位置和云霧繚繞的氣候條件賦予了洞天福地具有茶樹生長的有利環境。
二、三清山本土茶道的文化認知
(一)藝術化
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國茶道頗具儀式感,分為七個環節:洗杯—老道拜月、賞茶—觀音賞曲、投茶—葛洪獻丹、洗茶—神龍戲松、出湯—飛蟒出山、分湯—三龍出海、奉茶—猴王獻寶。三清山摩崖石刻題材包括神像、器物、楹聯、文字等,它們樸素且傳神地傳遞出“師法自然”的道教精神,而茶文化恰好與其相契和。三清山中部的三清福地附近,古石蹬道旁的花崗巖崖壁上有多幅明代石刻,其中以清都吊橋神像為代表,茶道第一道工序“老道拜月”恰取材于該石刻藝術。該雕刻呈現出道者體胖臉圓、頭戴道帽、雙眼下視、白須長垂、雙手拜舉的莊重形象。神像古樸質拙,線條清晰且一氣呵成。通過造像藝術傳遞的信息,人們既能領略到宗教的威嚴肅穆,又能廣泛接受并傳播。三清山石刻因山就勢、因巖施藝,達到了人工與天工的巧妙融合。三清山摩崖石刻將道教哲學與本土茶文化有機結合,對本土茶道影響深遠,這正是道教茶文化的經典所在。
(二)生活化
歷史記載表明,茶文化與道教的關系甚密,遠超儒教和佛教。自古以來,茶文化與道教有著密切的聯系。道教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并將尊生、貴生、忘坐、無己的思想融入茶道。在三清山摩崖石刻中,雷神像身穿盔甲,手執重器,怒目圓瞪,神態威武,雕工精細;涵星池北面的巖壁上刻有伏魔上相,道袍著身,手握仗器,眼神和藹。三清山茶道反映出道教提倡的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修養方式,這與摩崖石刻藝術傳遞的道教宗旨一致。東晉時,道教思想家葛洪曾到三清山修道煉丹,并種茶、飲茶。茶作為修道之士上通仙靈的藥草,逐漸由神靈化變得日常化并普及開來。茶從一種功能性藥物逐漸演變為當地人日常起居的生活品。每天一杯茶早已成為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三清山本土人重視種茶、飲茶,主張在大自然中享受茶之樂,體現了茶道崇尚自然的理念。
三、三清山摩崖石刻造像藝術與本土茶文化傳承的結合路徑
文化與藝術都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二者是相通的,相互碰撞、相互浸透。三清山摩崖石刻造像藝術創作與茶文化傳承看似風牛馬不相及,卻分別象征著藝術與文化。所以,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實現結合。道教獨有的煉丹修養方式,促進了茶的發現、利用和普及。道教思想不僅為茶文化注入生機和靈氣,而且是國人飲茶之道的源頭。中國傳統文化包羅儒、釋、道三教思想,道教思想與茶文化發生關聯,其對茶文化影響深遠。在三清山摩崖石刻造像藝術中,宗教人物、神像、器物和宗教儀式都被細致地篆刻在花崗巖崖壁上,而這一一都在種茶、飲茶、賞茶等茶文化中體現出來。宗教對道德的約束、對審美的提升及對生活質量的追求,無不訴說著石刻造像藝術與茶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融合三清山摩崖石刻造像藝術與本土傳統茶文化的美學表達
三清山摩崖石刻造像藝術注重雕塑藝術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在形態雕刻的技法上運用寫實與抽象互補的手法,力求虛實結合;在神像人物的性格特征表達上務求傳神寫心,例如,鬼、怪、人、神強調善惡、美丑的極度反差,使道教文化盡量貼近大眾認知;在文字篆刻和藝術形式上做到通俗、簡形意賅,富有感染力,達到良好的大眾文化傳播效果。人們可以將其與當地茶文化美學思想糅合,以創造出既能表現茶文化價值又能彰顯摩崖造像藝術魅力的本土文化。
道教理念貫穿于三清山本土茶道中,這是三清茶人自我修養、處世哲學、審美情趣等的集中體現。三清山摩崖石刻題材既源于道教思想,而又不拘泥于形式,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創造性,處處反映出道教信仰中的懲惡揚善、修身養性的道德義理。三清山摩崖石刻造像藝術在篆刻結構上將藝術、宗教、科學、自然巧妙結合,在藝術審美上融莊重、自然、通俗三者于一體,充分體現了其和本土茶文化相融合的審美要求。
(二)融合三清山摩崖石刻造像藝術與本土傳統茶文化的情感表達
三清山茶是大自然的饋贈,從道教思想來看,其中蘊藏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天”就是指三清山優渥的自然條件,而天人合一思想正是三清茶人的性格寫照。自古以來,三清山受道教思想影響很大。三清山摩崖石刻在造像技巧和文化傳承方面都體現出道教精神,三清山人自古受道教文化熏陶,對茶和世界具有獨特的文化見解,注重種茶、品茶,這是三清山人區別于其他社會人群的文化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重視和鼓勵本土茶農發展生產,三清山茶的產量不斷提高。如今,人們登三清山時,既能觀賞摩崖石刻造像藝術的瑰麗,又能品嘗三清山茶,盡興而歸。
(江西科技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三清山風景區摩崖石刻造像藝術研究”(項目編號:YG2016349B)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汪靜(1960-),女,江西南昌人,教授,研究方向:品牌策劃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