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認為,面對劇本和角色,戲曲演員要做到三點:一是知劇本之“精神”;二是認角色之“主意”;三是描人物之“光景”。第一條分析劇本的思想,找到“精神結穴處”。第二條“認主意”就是把握角色的主導動機,角色的動機和意志是其貫穿行動的動力。第三條“光景”是指角色的情感狀態和外部特征。為此,下面分析如何認識角色。
—、由表及里,得角色之心
在生活中,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依據,是看他說什么、做什么,演員認識自己的角色,也要從角色的言論和行動入手來認識其思想品質。這個程序應該是“察其言,觀其行,辨其色,鑒其貌,得角色之心,應演員之手”。其應該像一個中醫大夫那樣,進行一番“望、聞、問、切”。望,即觀察行動;聞,即分析其
語言;問,即分辨其品質;切,即像從脈搏的律動探其臟腑一樣,從外在表現尋幽探微,洞察其心靈世界。
(一)從臺詞中挖掘角色的意向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利用它交流思想,互相了解,實現自己的愿望。在戲曲劇本中,語言是劇本的主體,是介紹劇情、展開矛盾沖突、推動情節進展、揭示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戲曲的語言包括唱詞和念詞兩種形式,就其語言功能上劃分,其中有自我解剖式的把思想活動、感情狀態說出來、唱出來,可以稱之為“表”;也有以人物身份進行對話或敘述,可以稱之為“白”;還有以劇作者的身份對人物進行評價,如《空城計》引子中就有“陰陽反掌,定乾坤,保漢家,兩代賢臣”。這是對諸葛亮的客觀評價,絕不是諸葛亮自己當眾的自我標榜。這一類語言,可以稱之為“評”。表、白、評三種的語言形式,都是演員認識角色的重要途徑。
1.通過角色語言,認識其思想本質
言為心聲。劇作家用語言塑造人物,建構人物的內心世界,力求“肖似”,力求合“心”,即合乎人物的思想情感;力求合“體”,即合乎人物的身份性格;力求合“地”,即合乎人物的語言環境。演員則是通過寫在紙上的語言,研究人物的心、體、地、分析人物的性格。
試看《十五貫》作者如何用語言塑造主觀主義者過于執的,上場四句詩“可恨民風太兇惡,潑婦刁男訟事多,治國安邦刑為主,威嚴不立起風波”。過于執的自白說出他對民風的基本估計是“惡”,而治理民風的基本手段是“刑”。在他審案時,蘇戍娟剛剛上堂,他就做出這樣的判斷:“看她艷如桃李,豈能無人勾引?年正青春,怎會冷若冰霜?”貌美必定風流,這是他僅從表面現象做出的第一個推斷。接著說:“與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雙飛之意。父親攔阻,因此殺其父而盜其財。”過于執運用了一個荒謬的邏輯推理:貌美—風流—殺父盜財。緊跟著,他又做了自我肯定,“這案情就是不問,也已明白十之八九的了”。在屈打成招,錯判此案之后,他臨下場又自鳴得意地說:“胸中若無宏才,怎可迎刃而解。”摘錄有特征的語言,使人們對過于執有這樣的認識:他是一個封建社會官員,對于百姓有上智下愚的思維定勢;在認識事物上,采取先有結論、而后推理的先驗論,盲目自信,自我欣賞。人們的分析是由聽角色“說什么”,探究其“想什么”,由現象到本質,去探索并建構過于執的精神世界,以此來“得角色之心”。
2.通過人物語言,理出角色的思想線和人物具體的思想脈絡
“內心獨白”是常用的創作術語,是指角色的思維活動,是沒說出來的內心語言,包括角色的感覺、理解、判斷和作出適應的決斷。常常有人把“內心獨白”和“潛臺詞”相混淆,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潛臺詞是掩隱在臺詞深處的潛在含意,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體現角色的目的。
(二)行動中挖掘性格特征
行動就是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欲求所進行的實踐活動,這個活動是通過語言和形體兩種基本手段來完成的。行動的過程體現出人的目的性和意志性。
舞臺上一個藝術形象的塑造,正是由一系列的舞臺行動來完成的。表演藝術就是行動的藝術。許多戲曲劇本就是以角色的行動來命名的,如《捉放曹》《武松打店》《春草闖堂》《救風塵》等,許多大戲的場次也是以人物行動來命名的。
劇作家為塑造某種性格,設計了人物一系列的行動。而演員是通過分析人物的行動系列來挖掘出人物的性格,認識人物的心理特征、行為特征和外貌特征。例如,京劇《宋江殺惜》中的閻惜姣和昆劇《爛柯山》中的崔氏,都是“逼休”即強迫丈夫寫休書。“做什么”是一樣的,但在“怎么做”上體現出差異,崔氏“逼休”的方式是大哭大鬧,急不可待;閻惜姣卻以梁山書信為告發宋江的“物證”,以此脅迫,時而撒潑,時而陰沉,時而嬌嗔,表現出超越年齡的老辣。正是因為“行動方式”的不同、“怎么做”的相異,兩人才展現出性格截然不同的藝術形象。
二、由此及彼,理出關系網絡
一出戲永久的價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個鮮明的性格,也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中才能確立。這種關系越典型,人物性格也就越鮮明。戲劇劇本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寫人與人的關系。為此,研究人物性格,把他放在一定社會背景中,理清其縱橫的關系網絡,人們才會獲得更深刻的認識。
(一)在戲曲結構中認識角色的作用和位置
1.認識角色在形式結構中的位置
一般戲曲劇本在人物設置上有四類人物,即群眾角色、類型人物、性格化人物、心理描寫人物。性格描繪是辨識人物,而心理分析是揭示人物。性格描繪是表現人物性格的已知領域,而心理分析是揭示人性格和品質的根源。演員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在劇本形式結構中的位置。定位,是為了認識角色的功能和作用,以便達到紅花綠葉,各得其所,既到位又不越位的恰當處理。
2.認識角色在情節結構中的作用
戲劇矛盾沖突往往把人物分成相互對立的兩大陣營,他們都是為實現基本沖突,聯結成關系網絡,他們又都是體現主題思想的一分子,每個形象都有既定的任務,都是為了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主題思想而存在的。
(二)在情節進展中把握角色性格的發展
性格發展的外部條件,是人物的客觀境遇,性格發展的內部原因是人物的意志力量。把握主、客觀因素也是理解角色的重要依據。在戲曲劇本中,性格的發展有許多類型。一是“轉變型”,例如,《西廂記》中崔鶯鸞由嚴守禮教轉變為叛逆禮教,《穆桂英掛帥》中穆桂英由消極退隱轉變為掛帥出征。二是“成長型”,例如,《紅燈記》中李鐵梅由樸實、勤勞的工人家庭的女兒成長為自覺的無產階級戰士。
三、結語
戲曲演員要想把握劇本角色,必須做好人物分析。一是先宏觀后微觀,先吃透劇本的精神,后研究人物。二是由外部到內部,從分析人物歷史、境遇、行動入手,然后轉向思想、性格的研究。要想認識劇中人物,演員必須搞清人物歷史、劇中境遇和人物行動,這是屬于外部行為的分析。同時,要搞清人物性格、思想狀況和對其評價,這是屬于內在思想的分析。三是由共性到個性,對行當或同類型的角色作比較,找出區別同類型的個性特征,同中求異,其中包括表演手段的獨特性。戲曲演員要在行當的共性中尋找角色的個性,以便更好地演繹角色,提升舞臺演出效果。
(福建省東山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
作者簡介:張艷妹(1975-),女,福建東山人,中專,研究方向:潮劇表演藝術與傳承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