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
摘 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區域發展戰略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地緣性的特點,使得“區域”在歷史文化、地理氣候、水土資源等因素的相互影響下,區域協同發展成為發展合力的戰略考量。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嶼”,西部地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和能源資源接續地,從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已近20年。從改革開放以來自然區劃的發展來看,沿海和沿江由于獨特的發展優勢已經成為我國高端的制造業、信息業、創新經濟等商貿中心。西部地區正在走向開放,20年的發展積累使得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和改善,天水、寶雞、固原、平涼四市地處中國地理幾何中心區域,鏈接陜、甘、寧三省,在地緣上有著不可分割的發展關聯。但內生發展動力仍然不足,加之資源上貧瘠,耕地中旱地占的總量大,土地產出率很有限,經濟發展模式上嫁接了沿江沿海地區的一批以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處于低端和初級的產品生產制造。在優化資源和農業農村供給側結構調整方面都面臨著在發展空間受限,鄉村的環境承載力脆弱等問題。使得發展模式和環境保護之間,供給側結構調整和“引進來走出去”之間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進一步探索從地緣性的角度和區域間的協同發展尋求發展的思路,激發發展潛力和發展的內生動力,將是本文思考的內容。
關鍵詞:區域協同;鄉村振興戰略;生態環境
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換成“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轉變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鄉村為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由于多年來國家的發展重心偏向城市,更多的資源也被流入城市,鄉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藍圖的發展短板,特別是西部地區的鄉村。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國家又相繼提出“一帶一路”和鄉村振興戰略,將內陸復地推到了開放的前沿。天水、寶雞、平涼、固原四市地處我國內陸復地,轄于六盤山山脈和秦嶺山脈之間,鏈接陜、甘、寧三省,地緣性的因素使得四市的歷史沿革、文化習俗、經濟社會各個方面互為影響。通常一個區域的發展必然受到周邊區域的影響,以點帶面的發展是協同三省的最佳的地域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必須圍繞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社會主要矛盾,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2019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西部地區要更加注重抓好大保護,更加注重抓好大開放,更加注重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形成新格局,西部地區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創輝煌。這為我們從地緣上發展區域間協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發展總思路和總方針。
一、從地緣性角度看天水、寶雞、平涼、固原四市通力協作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
首先,以點帶面的發展方式,可以更好地探索三省協同發展的試點作用,探索在制度創新、頂層設計、發展空間共享等方面試水,實現區域間的通力協作走向共同富裕,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次,天水、寶雞、固原、平涼四市城鎮化率低于全國水平,農業現代化率較低,小農經濟任然是農業的主力軍,四市既不是國家的產糧區也不是國家能源儲藏地,由于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對外開放的規模小層次低。通過積極探索積極交流合作搭建區域協作的建設性平臺,不僅在可以在強烈的競爭環境下形成競爭合力,而且在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做到有的放矢。協同發展區域鄉村經濟,可以破除區域間的不利競爭,形成優勢互補和更為便捷的市場營商環境。
再次,在生態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基于山川地貌、資源、氣候等地緣上不可分割的聯系,四市所在區域正是我國環境變化的過渡區間,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和能源資源接續地。在物種資源上生態開發、發展產業、政策、招商等形成鏈條,地緣性的因素使得發展戰略不能只謀一隅,而應該全盤思謀。大生態的發展理念在新時代加快推進四市由比較優勢向發展優勢的轉變意義重大。
二、新時代下發展區域鄉村振興戰略呈現新的發展要求
經過20年的發展,國家對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科技教育和特色優勢產業已經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緩解,支持西部地區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動能正在培育形成。新時代面臨發展新形勢和發展新期待,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總要求,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不僅是西部地區順應社會主要矛盾轉換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發展要求,也是解決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途徑。
一是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發展任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鄉村振興首要關鍵就是經濟發展,如何才能發展的好就是社會最關怗的問題。首先就是要更加注重科技的植入,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現代農業農村和互聯網+農業。其次就是更加注重第二、三產業在縣域經濟或者鄉鎮域內的開發發展,延長縣域內經濟的農業產業鏈。抓好大開放,因地制宜地推進物聯互通,推進城市與鄉村在食品、中醫藥、旅游、文化、產品、服務等的無縫銜接新模式,對內連通長江經濟區和發達的沿海城市,對外連通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完善基礎設施網絡,提高對外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
二是走生態綠色發展之路。首先就是更加注重生態理念的植入,培育農業在第一產業各個環節的生態理念,成就健康中國的誠信。必平涼屬于涇渭河冷溫帶亞濕潤區。天水有甘肅小江南之稱,年平均氣溫為11℃。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森林覆蓋率為45.5%,物種豐富;寶雞屬于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是很多中藥材的適生地,有中藥材1992種;固原屬黃土高原暖溫半干旱氣候區的大陸性氣候,境內有六盤山自然保護區,更是物種多樣。四市轄于秦嶺山脈、六盤山山脈之間,境內山、川、溝、壑、塬縱橫,獨特的氣候和地貌即使在同一區域氣候土壤迥異,造就了豐富的物種,藥材種類繁多,是我國南北氣候變化的過渡帶。雖然這里物產豐富,開發利用價值大,但它也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和能源資源接續地,所以必須走生態綠色發展之路。其次就是走生態法治化發展之路,無論在對資源開發利用的頂層設計還是當地小農意識的功利性發展,生態發展法治化都是走生態發展之路的保障。
三是要加快構建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文明之風,營造誠信、安全、便利的生活環境和營商環境。首先就是要求加強鄉村兩級基層黨組織的各項功能,搭建各行各業參與鄉村治理的平臺,促進“共治、共建、共享”的和諧鄉村格局,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其次弘揚人文之美,重塑傳統美德,引導企業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員、文化志愿者等投身鄉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村文化業態,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
三、加強區域間鄉村振興戰略既要有統攬全局的戰略思維也要有因地制宜的發展方式和發展舉措
1.統攬全局要堅持底線思維,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嚴守紅線。堅持“兩山理論”、生態戰略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鄉村振興戰略就要我們的黨組織搭建好“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橋梁,要加快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形成有能力開展生態保護、愿意開展生態保護、開展生態保護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發展格局。
2.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發展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但不能以環境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在實踐中經濟和環境往往是地方黨委難以抉擇的心頭肉。地方黨委政府在履行環保職責時,擁有發展的決策權和執行權,如何規范用權也是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構建生態發展監督制約機制和完善黨政領導干部考核辦法就是嚴防源頭的治本之策。所以說,世間若無兩全法,必須選擇保護環境的發展原則。
3.推進區域協同發展法治化之路。法治是現代文明的標準,也是推進生態文明的底線。積極發揮市級政府的立法權和跨區域的法治化合作,保持法治環境的同一性、開放性、透明性,不僅可以保護各類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營造優化的營商環境,還可以確保耕地紅線、國土空間開發、環境治理、生態規劃等多個領域的法治保障和底線思量。
4.深化區域間融合發展改革、破除體制機制的制約、優化區域化發展的運營環境。通過“互聯網+區域協作”的政務平臺,打造穩定、健康的市場運營環境;通過“互聯網+市場交換”平臺,加強區域間數據和信息的共享,深化我們的市場化改革,最大限度的解決無序發展、分散發展的問題,提升整合發展力的競爭力,提高發展空間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培育和發展本地企業和創業者,著力發展內生動力,打造宜商宜業宜居的鄉村樂土。
5.因地制宜振興鄉村文明,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在城市化發展道路之下,新的村莊的出現和一些村莊的消失是鄉村歷史社會發展和變遷的必然過程,在文化方面,鄉村孕育和傳承著農耕文明,鄉村文化更是鄉村穩定和發展的潤滑劑。振興鄉村文明,必須遵循鄉村傳統肌理和格局,在充分維護村居原生態風貌的情況下,通過對鄉村土地資源的整合改造。盤活地方土地資源空間的合理利用和增加服務業供給,鄉村服務業是個大市場,不僅有生活在農村的6億農民的生產生活的需求,也有城市人懷鄉思土的需求。比如,面對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形勢和城市老齡化負擔的加重,天水、寶雞、平涼、固原四市有獨特的氣候地理優勢,發展開放的中醫藥和康養市場需求前景可觀。
6.加強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振興工作機制的創新。時代在發展歷史在變革,不能再用舊的思維和方法去管理鄉村事物、參與鄉村治理。以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主線,特別是黨組織自身的素質和領導力,運用法治思維、創新思維通過法治方式、現代科技手段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的鄉村治理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