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娟 石卓群
摘 要:網絡新聞因其多面性、獵奇性、批判性等特點更容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對社會和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網絡新聞的研究逐漸呈現出了它的現實意義。為了研究網絡新聞對人的影響,本文以大學生為主體,對網絡新聞的內涵及其特點進行了闡釋,通過分析網絡新聞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作用,從理論認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等理論思想和行為實踐兩方面入手進行剖析,創新解決途徑,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線,以政府部門、新聞媒體、高等學府和家庭教育四方為主要動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
關鍵詞:網絡新聞;大學生;思想行為;應對策略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進入新時代,隨著互聯網通訊技術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大眾傳媒成為新時代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聯網新媒體因其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信息時效性強等眾多優勢,在大眾傳媒中脫穎而出。同時,伴隨著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推進,政府部門逐漸加大了對網絡新聞傳播的監管,一些充斥著負面新聞的載體網站逐漸被取締,網絡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大學生作為青年學子中具有生機與活力的群體,正處于思想活躍、三觀培養的重要時期。面對當下社會文化多元性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互聯網以及互動社交軟件的發展,在促進大學生思想交流和個人思想表達的同時,也成為網絡新聞發布、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大學生在使用網絡獲取知識和使用各種便捷軟件,甚至在網購時,難免會接收到一些網絡新聞消息,這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研究網絡新聞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網絡新聞的內涵及特點
“網絡新聞是突破傳統的新聞傳播概念,在視、聽、感方面給受眾全新的體驗。它將無序化的新聞進行有序的整合,并且大大壓縮了信息的厚度,讓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有效的新聞信息。”[1]
網絡新聞不僅具有新聞共有的特點,包括傳播速度快、受眾群體廣、影響力度大等,還因其獨特的特點更容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社會成員熱議的焦點、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1.網絡新聞內容的特點
首先,網絡新聞的內容具有多樣性、廣泛性,網絡新聞的內容往往會捕捉人們感興趣的話題或者社會熱點,其次,內容的誘惑性會導致傳播的廣泛性、多樣性。
2.網絡新聞傳播的特點
首先,網絡新聞傳播速度快,由于網絡新聞的獵奇性,在各類新聞中更容易受到社會成員的廣泛關注,進而在社會中形成熱點話題,引起輿論廣泛討論;其次,網絡新聞由于傳播媒體類型多,受眾范圍廣,在傳播過程中不免存在不同程度的渲染,致使部分受眾群體不能正確看待網絡新聞,造成傳播中內容的失實;再次,由于網絡新聞傳播媒體的交互性,傳播途徑的多樣化,網絡新聞傳播造成的沖擊性進一步加強,尤其是互聯網媒體的實時性報道,使得人們身臨其境的感覺更為強烈,對人們的感官沖擊和心理波動會更加強烈,而新聞媒體則利用這一點對類似的網絡新聞也展開報道,媒體的盲目跟風使得網絡新聞傳播難以受到抑制,長此以往會產生一系列影響。
3.網絡新聞影響的特點
首先,網絡新聞的影響范圍廣。一個網絡新聞會成為整個社會熱議的話題,成為廣大群眾茶余飯后的談資。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新聞的傳播速度更快,影響范圍更加廣闊;其次,網絡新聞影響效果持久,對人們的思想產生深遠影響。由于網絡新聞本身的獵奇性以及傳播的廣泛性,人們往往加深了對網絡新聞的記憶,以至于若干年后還能夠記得某年發生的網絡新聞事件。最后,網絡新聞對人們的影響具有積極性和消極性雙重影響。人們在接受網絡新聞后,往往會受到網絡新聞本身的內容影響,影響人們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進而影響人們的實踐行為。
二、網絡新聞對大學生的影響
由于網絡新聞具有以上特點,它會對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對于大學生而言,其價值觀尚處于形成和發展時期,缺乏人生經驗,心理不夠成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還較弱,因此很容易被網絡負面信息所誤導。”[2]
首先,網絡新聞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認同。隨著東西方漸次推進的思想大解放運動,社會學家由此撰述了許多有關思想建設方面的理論著作,并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經久不息的討論和思考。馬克思主義也秉承一貫的觀點: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中國,各高校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全體大學生的必修課,高校之所以如此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為的就是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思想認同,而網絡新聞大行其道,對大學生的思想認同產生了影響。尤其是有些負面新聞使得大學生的思想出現混亂,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消極影響。
其次,網絡新聞影響大學生的情感態度和社會認同。一方面弘揚社會正能量的正面新聞會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認同,使大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負面新聞對某一類人和事件亂貼標簽,混淆視聽,由此來提高自身的點擊量和閱讀量,嚴重影響大學生的情感取向,對即將步入職場,踏入社會的大學生群體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影響他們做出正確的情感取向和社會認同,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如何引導大學生對待負面新聞
網絡新聞對大學生思想與行為產生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進入新時代,如何使大學生堅持正確的理論思想與實踐行為成為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議題之一。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作用,需要政府部門、網絡媒體、高等學府以及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門應積極履行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首先,政府作為媒體監管的主體,應加強互聯網建設與管理,本著對社會和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尤其要加強網絡內容的建設,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其次,政府部門應根據大學生思想現狀及行為方式,向大學生有選擇的傳播適合大學生瀏覽傳播的新聞動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出來;再次,提高信息技術水平,對一些惡意影響他人的負面新聞中的負能量進行第一時間處理;最后,面對已經出現的負面信息,應及時處理,通過網絡新媒體等實時平臺向公眾進行解釋,建設防謠傳播平臺,對各式各樣與網絡新聞中的負能量相關的謠言及時澄清,避免大學生過度解讀。
網絡媒體是新聞的主要傳播渠道,也是網絡新聞中的正能量和負能量傳播的主要媒介,各媒體應該提高網絡新聞發布的質量,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美國學者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在《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一書中指出:“如果媒介能夠成功地鎖定對某個問題的關注,它們就可以借此設置議程。它們提供語境,這個語境決定了人們如何思考某個議題并評價其價值,媒介以此建構公眾議程。”[3]因此,網絡媒體應堅持真實報道,在報道網絡新聞時不能只追求經濟效益和瀏覽量而人為放大事件,既要客觀公正地還原事實真相,又要堅守正確的價值觀來維護政府和社會的公信力,以實際行動提高網絡媒體可信度。大學生面對網絡新聞報道表現出很強的互動性,因此網絡媒體在報道新聞時應該采取合理的報道方式,讓大學生能夠有選擇性地閱讀并做出理性的判斷,而不至于過度沉入或過于偏激。
大學校園是培養人才和大學生實現夢想的搖籃,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陣地。首先,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網絡新聞有客觀理性的認識;其次,調動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針對目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發揮大學校園的教育優勢,開展貼合實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方式;再次,高校應積極建設精神文明陣地,通過社會熱點問題研討會等形式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網絡新聞,避免學生過度追求獵奇,通過具體案例具體分析的方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根基,在聯系社會實際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養理性認識社會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最后,高校應對大學生展開新聞與心理專題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和疏導作用,結合心理學相關知識,向大學生傳播正確的新聞觀,誘導大學生養成正確的心理意識,以健康的心態對待網絡新聞。
不可忽略家庭教育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當今大學生的家長也成為了網絡一族。家長作為個人社會化的第一124任教師,首先自身應堅持正確的思想意識,正確看待各式各樣的網絡新聞;其次,家長應樹立良好的家風,積極引導大學生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最后,家長應堅決抵制各種反文化影響,在日常的學習中爭做先鋒。
大學生作為網絡新聞的受眾主體,應該從自身角度提高加強網絡新聞的防御能力。大學生應加強自身網絡媒介素養,“受眾愈是主動積極,他對媒介的勸服、影響和操縱行為愈有彈性和抵抗力;受眾個體愈是自由,愈是能夠依靠新技術的力量來建立屬于自己的媒介“食譜”,受眾類型愈是多樣”。[4]不僅如此,大學生要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辨識力與抵制力。一方面,大學生應努力提高文化修養與知識水平,通過健全新聞傳播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方面的知識,提升自身對新聞的敏感性與認知性;同時大學生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完善自我、發展自我,了解更真實的世界。
總而言之,在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新聞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網絡新聞是一把“雙刃劍”。因此,政府部門、新聞媒體、高校學府應共同努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深入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提升大學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為主要任務,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同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他們對網絡新聞的鑒別力和免疫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地成長成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https://baike.so.com/doc/6774639-6989864.html
[2]李忠友.網絡負面新聞中的負能量對大學生德育的消極影響及矯正[J].現代職業教育,2016(18):159
[3][美]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郭鎮之、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英]丹尼斯·麥奎爾,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受眾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