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學校由局及財政統一領導。由財政下達任務,局財務組織各學校學習,統一完成任務。各學校之間也密切合作互相交流。財政是各個學校的制定開展工作的指揮者。使各個學校做好工作完成任務。怎么防止學校的財務風險是學校的重要任務。本文對學校財務風險分析如下:
財務風險,指由于多種主客觀因素的作用,致使單位不能實現預期財務收益,甚至產生損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說,資金使用的不合理,資金不專款專用都會給學校帶來風險。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在財務決策方面,合理使用資金必須做到專款專用。風險存在財務發生的整個過程,對學校的財務風險應積極地進行研究,使其降低風險為教育教學提供服務,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優秀的人才。
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增加了對教育的投資。教育資金隨著增加,也使得學校的財務風險增加。合理使用財政撥付的資金提升資金的使用率。
1.風險意識淡漠帶來的財務風險。會計人員風險認識能力比較弱,每年會計人員不參加繼續教育。財務人員的素質低,不關注及時分析學校外部環境及國家政策的變化。
2.不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帶來的財務風險。防范財務風險是一個長期工程。風險的產生不是一時形成的,是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提升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優秀的人才是學校的工作重點,所以財務工作不是重點,因此財務會形成風險,內部控制就會缺失。財務制度的不健全也會為財務帶來風險,財務的實施必須與制度法規一致,隨著進行相應的調整否則潛藏著風險。
3.外部環境變化,政策的非常調整帶來的財務風險。外部環境的變化,政策的非常調整估計不到。做到合理設計、使用資金,財務信息來源有一定的限制,這都會增加財務的風險。
是指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完善給學校帶來的風險。只有規范的法人權限對學校的運營起到重要作用。合理的運用資金可以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間接服務于教育教學。資本結構不合理,收支不同也會導致學校出現財務風險。雖然是財政撥款,財務支出也會有一些自己做主的方,這就要求學校自行會承擔一些財務風險。只有采納適當的措施才能防止財務風險的出現。
就是指籌資性財務風險,又是指現金流量財務風險。當學校向銀行借入資金,到期需支付本金及利息,這就給學校造成很大的資金壓力,使資金結構出現惡化。這會影響到學校的穩定發展,這也說明學校沒有風險意識。
對外投入資金沒有科學性、沒有進行可行性論證、對市場變化沒有預期、沒有可靠的信息,如果市場發生預想不到的變化就會使收益縮水甚至虧損;如是對內部的校辦企業投資也需要進行可行行研究;如沒做研究并投資于重大項目也會造成財務風險,這種風險主要是由學校自行承擔,對外投資是對社會的投資相應會減少損失。
學校對外擔保會出現信用性的財務風險。一旦借入資金必須是在自身能力范圍內的。如是對外擔保會承擔連帶責任。一旦被擔保方償還不了債務,為被擔保方承擔債務學校資金就會出現風險。
如果學校進行信用擔保,領導只是依靠自己的威望指揮等方法來運作資金會給學校帶來財務資金的風險。如進行了投資,被擔保方發生了資金風險,就會使自己承擔直接或間接的風險。
使用資金時出現了挪用,如人員經費、項目經費、基本支出、項目支出不能互相擠占,挪用,一旦出現就會影響學校的整體運行間接影響到教育教學,使學校也會間接出現教學質量的下降。
財務風險是客觀的,但可通過各種方法得到防控與解決。當有不可預測的風險增加,應及時調整資金的運行建立約束制度。制度要適應現行的工作運行并具有可實現性,與會計記賬要緊密相連,建立完善的全面預算制度。在制定時要具有科學性、全面性,達到資金收入、支出平衡。當然,重要的是建立風險控制機制,建立多種措施,實施到位。加強管理,積極控制好財務風險,防止發生。
隨社會的不斷發展,政策法規的完善,對學校整體運行的不斷規范,決策人必須按規定執行政策,制定追究責任,這樣就會提升對財會法規認識。建立獨立全面的監督機制;建立專門的財務機構,便會增強財務預算工作。
隨社會的深入發展,學校的經濟活動、資金來源、支付方式發生了很多變化。支出資金時由經辦人必須在原始憑證上簽章,由驗收人審核。主管校長、主任簽章。嚴格執行三級簽章驗收的管理財務制度。出納員復核原始憑證,按支出數額非現金結算予以報銷,嚴格執行公務卡報銷制度;發票加蓋付訖印章;及時核對公務卡余額與賬面資金是否一致;及時錄入憑證,做到日清月結。銀行存款月末如有未達賬,由會計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支票由出納保管、財務專用章由會計保管、法人章由學校領導保管。如有收取現金業務于當日送存開戶銀行;如有支付現金,不得從現金收入中直接支付。既不能坐支現金、不能白條抵賬、不能謊報用途套取現金、不能用銀行存款代其他單位和個人存入或支取現金、不能用單位收入的現金以個人名義儲存、不準留賬外公款、不能設“小金庫”。
做好財務預算,能夠預防控制財務風險。總的來講,財務預算主要是圍繞現金流量的確定性解決需要的資金,正確預算資金的來源數額,更要防止不合理支出等問題。財務預算分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個方面制定。
事前,預算編制要做到明確預算目標、收集相關資料、分析、歸集部門預算等要求。支出的預算編制要做到綜合預算原則、優先保障原則、定額管理原則。基本支出的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不能互相挪用,做好合理編制,防止重復編制,提高工作率,禁止重復勞動,有利于財務人員全面掌握學校的收支情況。事中,及時準確的按規定核算全校的教育經費,各種收入、支出都納入預算編制。做到統一編制,合理安排。預算編制要以學校當年的各項收入、支出為依據制定編制。學校制定預算要以優先保障基本支出,后安排項目支出;先重點項目,后一般項目。事后,預算執行后要進行事后控制,認真總結實際與預算之間的誤差是如何發生的,并根據分析總結經驗,做好降低風險。
學校在財務管理中應增強財務監督,并按照國家法規嚴格執行。以勤儉節約為基礎做好內外監督。外部監督由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承擔,同時發揮紀檢等部門的作用,構建嚴密的外部監督網絡。內部監督是根據監督與執行分離的基本原理。內部控制、內部監督應當與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保持相對獨立,可以成立內部監督工作小組履行相應的職能。通過不同方法對重大的財務活動和全部財務收支情況進行監督,保證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及決策的正確,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
學校的財務制度必須實施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出納、會計不能一人擔任;財產保管與記賬不能一人擔任。內部控制貫穿決策、執行和監督的全過程。制定內控要體現全面性原則、制衡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對“三重一大”事項實行集體決策和聯簽制度,不能一人決定。制衡性原則體現互相兼顧,監督人員必須具備獨立性。適應性原則要隨著情況的變化加以調整。財務人員定期進行培訓,財務人員必須是德才兼備,以得為主。會計系統控制要求財務人員嚴格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制度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明確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財務會計報告的處理程序,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學校應當依法配備會計從業人員。
總之,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諸多因素使財務風險不可避免發生,它們都是相互交織的,必須做好相應的防控手段應對不同的財務風險。內外兼顧做好事前調研分析,穩進的財務政策、能夠避免財務風險,提高財務風險的控制能力,控制不合理的支出,堅決執行專款專用,提供真實有效的財務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