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苗
摘 要:現如今,隨著素質課改工作深入落實,高中英語教學呈現出全新標準,要求英語教師注重提升課堂效率。因此,在組織教學工作時,英語教師需要全面貫徹和落實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鑒于此,主要圍繞互動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以及具體應用途徑展開有效分析。
關鍵詞:課堂互動教學;高中英語;課堂教學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需要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要講求互動教學,通過師生之間的合理互動,讓學生全面參與到課程學習當中,保證學習過程更加高效。因此,英語教師需要側重教學模式的轉變,積極貫徹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全面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
一、課堂互動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分析
以往,教師在組織英語教學活動時,通常是以直接灌輸的方式,展開課堂教學[1]。導致英語課堂氣氛十分枯燥,學生學習狀態也比較被動,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區別于傳統教學,課堂互動教學作為素質課改背景下,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所發揮的教學功能和作用十分突出。不僅能夠營造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英語課程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高中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保證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更加高效率、高品質。因此,英語教師需要積極采用互動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英語課堂。
二、課堂互動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1.師生互動,營造課堂氣氛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需要更新傳統教學理念,不再延續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在課堂上,根據課程內容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互動與交流。通過師生互動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全面參與到英語學習活動中,并建立起英語學習的興趣。比如說,教師在進行“Friendship”課堂教學時,可以與學生之間一起進行互動和交流。教師與學生共同圍繞“Friendship”進行互動,暢談自己對友誼的理解與體驗,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交友原則。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后,教師合理引出課程內容,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深入學習當中。
2.小組討論,激發學習興趣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學為實現互動教學,需要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調整與更新。從以往獨立性的學習,轉變為小組合作學習形態[2]。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英語課程內容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從而保證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加高效。首先,在組織小組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做好小組成員分配。針對班級學生在英語學科領域表現出的學習基礎和興趣,判斷學生英語學習能力。之后,按照均衡分組原則,對學習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配。之后,教師結合英語課程內容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與探究,對課程內容進行合作探究與討論,從而實現高中生英語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學習品格的有效培養。比如說,教師在進行“Earthquakes”課堂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生活中的地震案例,就地震發生時的具體表現以及相關的逃生技能進行深入討論。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對英語文本內容加深理解。
3.對話互動,實現學以致用
在高中英語教學領域,對話練習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中生的英語素質建設[3]。通過對話練習,能夠讓學生準確掌握英語表達技巧,全面提高高中生英語表達能力,從而實現英語學科的學以致用。因此,英語教師需要合理地展開對話互動與交流。在英語課堂上,英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同伴合作、小組合作等方式進行對話練習。讓學生在對話互動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英語語言思維,全面提高高中生英語語言綜合素養。比如說,教師在進行“The Olympic Games”課堂教學時,可以合理地設計對話練習與互動。引導學生之間圍繞“The Olympic Games”這一主題進行交流,從而保證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獲得顯著提升。
4.評價互動,強化教學反饋
在高中英語教學領域,英語教師需要重視評價互動的有效組織與實施。改變傳統師評的評價模式,在評價體系中融入師生互動評價模式,從而調動評價活動氣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評價活動當中,正確反思自身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實現高中生英語學習品質的自我提升。在評價活動期間,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參與到評價活動當中,通過組內自評與組內互評,進行英語學習活動反饋與反思,為今后改善英語課程學習方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奠定思想基礎。
綜上,英語作為高中階段重點學科,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為保證教學效果更加理想,需要積極貫徹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互動、小組互動、對話互動以及評價互動等多種互動方式,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全面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莊孟琳.課堂互動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50):117.
[2]陳萍.“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46):96.
[3]傅一心.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英語廣場,2018(9):155-156.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