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光

2018年,興安煤礦在集團和公司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按照年初確定的總體思路和目標,牢牢把握安全、穩定兩大前提,積極搶抓煤價回升機遇,團結帶領干部職工,以改革增活力,以安全保生產,以管理降成本,以實干促發展,提前實現全年工作目標,創出了近幾年來各項工作的最好成績,礦井整體工作呈現穩中攀升、積極向好的發展態勢。
一、以確保安全為首要前提。聚焦現場。標本兼治,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扎實開展“破兩關、兩從嚴”活動。為推動“一反兩檢”專項行動向常態化、制度化延伸,按照公司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制定《工作方案》,組織全礦各個層面認真開展反思討論,撰寫整改報告240余篇,召開專題反思討論會88次,查找問題635條,制定整改措施986條,印發《簡報》16期,開展安全大檢查30余次,查改隱患356條,對13名干部職工進行了嚴重三違人員“過七關”教育,安全問責68人,全礦上下安全意識、管理水平和保安能力進一步提升。
全面提升安全生產標準化水平。認真落實集團《關于大力推進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安全系統牽頭,對照2017年新標準,明確工作目標,成立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推進辦公室,對照11項主要內容,細化分工、明確職責,先后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到北京、內蒙古、西安等地參加專家輔導,健全完善安全隱患排查、登記報告、動態分析、整改銷號等管理制度,全面加強內業管理和井上下達標工作。針對上級對我礦安全生產標準化檢查中提出的問題,逐條整改落實,促進了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水平全面提升。
切實提高安全管控水平。在堅持日常安全監督檢查的基礎上,轉變監察方式,結合不同時期的工作要求,有針對性的開展煤倉安全設施、“兩小”運輸、采后封閉、提升絞車等方面專項監察。定期召開《安全思想教育綜合考評例會》,通過現場獎罰,促進了基層區科對抓好安全工作的認識。落實職業病危害防治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加大職業病防治設備設施投入,組織職業病人療養,推動了由“生命安全”向“健康安全”的轉變。
加強重點災害防治。建立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全力推進“4322”安全預控管理體系建設。各系統、各單位嚴格隱蔽致災因素自檢自查,確保各種災害有效防治。加強瓦斯治理,全年施工抽采巷道2222米,抽采鉆孔16萬米,抽采瓦斯1213萬立方米,瓦斯發電460萬度。嚴格落實“七強一大”綜合防沖措施,加強數據分析,總結防治規律,累計施工防沖鉆孔1322個,完成延米39191米,沖擊地壓傾向的重點工作面均實現安全開采。嚴格落實雙“四位一體”防突措施,安全揭煤16次,揭突出煤層2處,實現了“零突出”。積極開展“封、堵、灌”工作會戰,引進新型防滅火設備,累計施工消火鉆孔14528米,充灰79958立方米,充砂1674立方米,防火工作取得實際效果。采取物探、鉆探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探放水,完善地質資料信息,加強臨區臨層對照和周邊小煤礦積水情況調查,最大限度消除了水害威脅。
加強安全教育培訓。以“五個納入”“七個堅持”為重點,全面加強安全培訓工作,全年共舉辦各類安全培訓班93期,培復訓人員3145人/次,井下作業人員培訓率和持證上崗率全部達到100%。利用班前可視化培訓仿真系統,有針對性的講解事故案例和當班注意事項。積極發揮“e課堂智慧云平臺”作用,礦級領導帶頭答題,干部職工安全知識水平明顯提高。大力開展職工“準軍事化訓練”活動,對2806名培復訓人員進行了準軍事化訓練,在公司“活力鶴礦”隊列競賽中名列前茅,職工執行力明顯增強。
二、以穩定規模為重要支撐,系統配合,同向發力,原煤生產實現穩產提效
科學組織生產。根據不同塊段條件,兩翼均衡布置采場,薄厚煤層搭配開采,選用先進適用的采機、運輸機等設備,在確保安全,控制隱患升級的前提下,將災害治理與生產準備相結合,修訂和完善了16項生產管理制度,狠抓現場管理和工期落實,嚴格兌規作業,通過綜采生產能力的發揮,全年安全產煤239.9萬噸,為全公司穩定產量規模做出了突出貢獻。綜采一隊克服采場條件復雜,耦合災害疊加等不利因素影響,全年共計生產原煤110萬噸,重點龍頭區隊作用有效發揮。
加快接續準備。開拓系統超前深入調研,確定災害治理及生產接續重點工作,堅持“四優先”原則,給予重點隊全力支持,高質量的完成了6個重點工程,全年移交新區11個,移交煤量370.8萬噸,為保接續、穩規模提供了保障;掘進系統克服地質條件復雜、災害治理難度增大等實際困難,大力推廣掘進機、側裝機和新型鉆機應用,加快工程進度,嚴抓安全質量,全年移交回采工作面7個,獲得回采煤量200萬噸,為下步工作奠定了基礎。
確保正規循環。在采煤工作面的安撤工作上,合理規劃,安裝一區、安裝二區、綜機維修隊克服人員少、坡度大、工期緊等困難,積極配合,有效解決了安撤與生產之間的矛盾,全年共實現四安三撤,累計安裝回撤支架601組,機電、供應等單位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加強設備的檢修養護,保證物資配件的及時供應,為工作面正常連續生產提供了保障。
積極推廣四新應用。整合各專業技術人才,成立技術創新工作室,在設計源頭上,優化采區設計方案,簡化生產系統,促進采區產能的釋放。引進新設備“側卸式裝巖機”代替耙斗機進行裝巖,省去了使用耙斗機時反復掛滑輪、清底貨的工序,有效提高了工時工效。引進使用的履帶式鉆機,大大提高了鉆孔施工效率。應用液壓支架回撤平臺,減少了回撤工序,提高了安全系數。引進采空區矸石充填新工藝,有效解決了四水平矸石提升困難,礦車供應不及時問題。
推進技術經濟一體化。在保障安全生產形勢的總體平穩的前提下,推進技術經濟一體化工作,通過優化設計方案、無煤柱開采,變更掘進方式,降低材料投入,利用瓦斯發電,躲峰填谷等制度,擴大抽采半徑,超前物探、鉆探減少巷道掘進量,采用先進設備提高工效等方式,全年累計節約材料成本支出8438.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