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 劉璇 楊思思 旦珍旺姆 紀昊 劉軒銘
【摘要】大學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專業的選擇與學習對未來人生之路影響深遠。本篇文章將行政管理專業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調查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借此來了解當代大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認知程度,推動當代大學生對專業認知的普及。
【關鍵詞】大學生;專業認知;行政管理專業
引言
大學是決定未來人生走向的關鍵階段和黃金時期,多年的寒窗苦讀只為進入理想的大學,并希望在向往的專業領域里得以開拓天地。然而,我們在進入大學后對自己的專業是否了解?對自己未來發展方向是否有深刻的認知?在當前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之下,我們是否能夠更好地立足社會?實現自身價值?在種種疑問的背后,無疑指向了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專業認知”。所謂認知就是對一種客觀事物的感知和思維的活動,對其所擁有的價值和必要性的認識。大學生的專業認知則可以理解為對專業的認識和了解,具體是指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培養計劃、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以及對未來職業崗位和職業環境的全面整體認知。研究表明,專業認知是否明確清晰關系到學生對專業認同以及滿意的程度,因此可以說,專業認知是專業認同的基礎和起點。更為關鍵的是,專業認知是否明確與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能動性和創新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大學生擁有良好的專業認知,將會成為提升專業素質、掌握專業技能的有力武器。
文章通過前期的問卷調查,主要針對哈爾濱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立足于調查結果進行問題分析歸納,以行政管理專業為例,旨在尋找如何解決大學生專業迷茫的途徑與方式,為遠大理想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調查研究中所發現的問題
通過前面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得出專業認知度與專業興趣、專業學習知識及未來相關就業成正相關的關系。認知度越高,專業興趣則越深;專業學習知識越豐富,專業認知度則越高;專業認知度越高,未來就業方向則更加明確。
(一)專業選擇前缺乏專業認知
大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前,對專業的了解十分匱乏,以至于難以抉擇。很多學生只能被迫地接受家長或者報考機構認為的未來就業前景十分走好的專業,熱門專業、未來就業以及發展空間便成了影響專業選擇的主要因素。還有些學生隨波逐流,在對所學所知一無了解的情況之下,就貿然選擇專業。在對專業認知十分不清楚的前提下就選擇專業,必定會對未來的專業學習造成極大的影響。如果學生不能按照自身的特質來衡量是否具備學習某一專業的能力時,又如何能在未來學習中充分發揮特長與能動性呢?長期以往,必定會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嚴重的困擾,甚至出現厭學等現象。
(二)專業認同度較低
大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并不是很高,即使是在對專業有所了解后,也依然不是很有興趣。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在選擇專業時并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還有一部分源于專業認知較為模糊,不清楚自然不會喜歡,更不會認同。隨著專業認知度越來越低,專業學習意愿則越來越淡,必會導致學生處于“不學、厭學”的狀態,每天混日子從而打發光陰。
(三)部分學生發展目標不明確
從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隨著專業認知度的上升,學生從事該專業相關工作的意愿也逐漸提高。但對于部分學生來說,由于缺少對專業的了解和認知,對未來的發展方向與目標感到十分迷茫,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和職業認知。這些對專業認知較低的學生也往往難以認真地投入專業學習中去,常常以玩手機、打游戲等方式來打發時間,等到將來幡然醒悟時卻為時已晚,不管未來是選擇考研還是就業,擁有夯實的專業知識則是其無可替代的。而這部分對專業認知較低的學生因為缺失了太多基本的專業技能,而往往很難逃脫未來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命運。
三、影響大學生對專業認知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大學生對專業認知度和自身對專業的喜愛程度有著直接關聯,因為缺乏喜愛,很多大學生在對待自己的專業時態度較為被動消極。同時,對當前社會的競爭壓力缺乏了解,進入大學后開始放松懈怠,而不主動學習專業知識,不主動研究分析專業的社會作業和發展走向是專業認知度缺乏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因素。學生在填報專業時,都會有家長的參與,大多數家長會偏重于選擇就業容易、較熱門或者是可以換來“鐵飯碗”的專業而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喜愛。這讓孩子缺乏選擇權,而對被動報考專業在學習之前缺乏了解度。盲目聽從家長的選擇也很有可能讓孩子在真正接觸到自己的專業后發現自己缺乏興趣和學習動力,進而引發了孩子的抵觸心理,對所學專業充滿抵觸而導致認知度低的結果。
(三)學校因素。由于資源分配問題,我們在專業選擇時可能會遇到專業調劑現象,無法進入到自己心儀的專業。而多數學校對于專業調換的管理較嚴格,學生調換專業難度太大而只能選擇被動接受不了解的專業也造成了很多大學生對自己所在專業缺乏認知和興趣。此外,學校教育過于偏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在專業認知上的引導。讓學生在盲目的積累知識的同時并不了解專業知識如何實際應用以及應用的具體位置,而這其實也是一個消磨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過程。一味地傳授知識可能只會增加學生的盲目程度。
(四)社會因素。很多學生在專業選擇上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認為所謂對自己而言的好專業便是可以找到高薪的職業。以“利”為中心,盲目跟隨社會潮流,所謂的熱門專業是不少人的選擇。沒有選擇前對專業的透徹了解,沒有結合自己興趣點的合理分析,這樣的行為對專業認知程度造成極大的影響。
四、相關建議
(一)針對學生的建議
調查問卷顯示出于興趣選擇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只占30%,專業和興趣關聯度低,缺乏學習了解的積極性。在選擇大學專業時,部分學生受外界影響大,盲目跟隨社會輿論,沒有將自己的興趣和專業很好地結合,從而進一步造成專業認知度低和專業學習積極性缺乏的現狀。
針對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缺乏了解的情況,我們建議學生在上大學之前應該謹慎選擇專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就業前景等各方面因素進行考慮。建議學生在進人大學之前利用網絡書刊等方式了解大學專業課程設置、專業學科發展動態和方向、就業前景等。進入大學之后,學生可通過學校官網、官方微信等媒介了解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定期登錄專業相關網站掌握專業領域動態的更新。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閱讀專業相關書籍期刊,提交專業論文,參加專業人士舉辦的講座等方式更加深入認識專業,提高專業認知度。
(二)針對家長的建議
在考生的專業選擇過程中,家長的建議通常也發揮一定的作用。部分家長盲目地選擇大熱專業,只追求就業前景和工作穩定度,而不考慮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從而大大傷害了孩子的專業學習積極性。因此家長也應改變認識,廣泛了解各專業的動態發展以及其與自己孩子興趣的契合度,從而為孩子選擇專業提供更好的幫助。
(三)針對學校的建議
調查問卷顯示填報志愿時大部分學生對行政管理專業是不了解的,且很大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專業調劑才就讀行政管理專業。針對這一現象,學校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學校應該從大一開始,根據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級的專業學習特點開設專業認知課以加強引導,提升學生的專業認知度。學校還可邀請優秀校友回校進行演講,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該專業。
我國教育普遍重視理論而缺乏實踐技能的課程教育,這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乏力感,從而降低學習積極性。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建議學校在教學安排上應該更加合理化。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實踐技能的教育和訓練,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專業實踐,如組織一場行政會議,實地考察一項行政事務的執行情況等。這樣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生可以將理論所學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樣既加深了理論知識的記憶,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從而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