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科技館是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公共場所。而在廣大的觀眾當中,青少年是科技館的服務主體,如何創新展教形式,讓孩子們喜歡科學,樂于探索科學是目前科技館面臨的主要任務。為充分發揮科技館職能,吸引更多觀眾特別是青少年來科技館,山西省科技館長期致力于展教資源的開發與創新。本文將宏觀分析展教資源開發與創新的重要意義,并結合科普展覽和教育活動資源的開發與創新現狀,全面剖析開發創新的辦法舉措,同時針對開發與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困境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山西省科學技術館;展教資源;開發與創新
山西省科學技術館作為三晉大地的科普宣傳主要陣地,舊館始建于1983年11月,1988年2月正式建成對外開放。2007年1月,省政府95次常務會決定建設新館,同年3月,新館建設立項。2008年7月,新館建筑開工建設。2013年10月,新館建成正式對外開放。新館坐落在長風商務區文化島內,通過科學展示、科普報告、學術交流、科技培訓、特效影院、天文觀測、數字傳播等方式,有效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常年為提高公眾素養不懈努力。截至2018年12月底,山西省科技館新館已對外開放1350天,共免費接待觀眾513萬余人次,日均參觀人數達到近4000人次。新館開館五年多來,山西省科技館十分重視展教資源開發與創新,開發了許多寓教于樂的科普系列活動,不斷豐富、更新展品展覽內容,吸引了全省各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觀眾前來參觀體驗。
一、科技館展教資源開發與創新的重要性
科技館的展教資源主要表現為科普展覽和展教活動兩大類型,展教活動通常是科普展覽的補充和延伸。雖然活潑的科普展覽深受公眾歡迎,但隨著新館效應的逐漸褪去,科技館都會面臨參觀人流逐步降低的尷尬現象。在當今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休閑方式也豐富多彩,科技館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為積極應對新的挑戰,豐富展教內容、創新展教形式,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開展豐富的科普教育活動,成了科技館展教內容的拓展和有效補充。
(一)科普展覽常展常新,擴充科技知識儲備
科技館科普展覽是科技館展覽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科技館進行公眾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支撐科技館展示效果的基礎元素是展品,科技館的展品常展常新,是做好科普工作的重要問題。長期保持科技館對公眾的吸引力,就要經常對科技館的展覽項目進行更新,使科技館保持一定的新穎性。科技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社會熱點,積極升級改造,此外,還可以通過開設臨時專題展覽,豐富擴充科普知識,使臨時性科普展覽就成了科技館常設展項的有益補充。
(二)展教活動異彩紛呈,有效提高場館吸引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單純靠科普展覽對游客的吸引力逐漸減弱。科技館面臨著重重挑戰,如何吸引受眾、提高科技館人氣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展教活動作為依托科普展覽開發的教育活動,改善傳統展覽科普內容單一、形式簡單、參號性不強、吸引力不足等問題,通過在暑期、節假日或特別紀念日策劃推出新穎、有趣、活潑、參與強的主題性活動,將異彩紛呈的展教活動作為科技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有力補充,這也必將是科技館場館科普教育長遠發展的重要手段。立足大眾需求,開展形式新穎、主題突出、內容豐富的展教活動,通過情景再現、互動游戲、科學實驗探究、科普互動劇等,有效提升了科技館的吸引力。
(三)改變科普傳播方式,提升傳播效果
科技館以豐富多樣、生動形象的科技展品為載體,向公眾展示了科學技術原理及應用。這些展品對參觀者的感官產生強烈刺激后,引起其濃厚的興趣進而激發其思維和想象,以達到教育的目的。相較學校課堂教育,雖然傳統科普在傳播方式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舊沒有走出傳統說教的禁錮。科技館通過依托展教資源,開發、創新出引人注目的科普活動,漸漸讓科技館的科普傳播模式從被動灌輸變為主動探知,而傳播方式的轉變也隨之帶來科普傳播效果明顯提高。科技館只有不斷地開發創新展教活動,才能永遠吸引觀眾的眼球,讓觀眾來到科技館,喜歡科技館,真正發揮科技館的社會職能。
二、山西省科學技術館展教資源開發與創新現狀
(一)積極爭取財政資金,豐富更新科普展覽
山西省科學技術館積極爭取財政資金,豐富更新科普展覽內容,著力改善展項展品老化、互動性差、展示方式過時等問題。為響應“低碳生活”的時代號召,2014年9月,開設“新科技·新生活”低碳專題展覽,通過“碳根溯源、碳暖全球、低碳科技、低碳生活”4個分主題,引導公眾改變生活觀念,積極投入到綠色低碳生活的行列中;2017年,山西省科技館充實了展廳的展品展項,包括云圖、磁懸浮燈泡、仿生機械魚、表情機器人、售貨機器人等15件展項,使科普展覽更加豐富多樣。同年,利用通往天文觀測臺過道空間,新建了天文展區;2018年7月,山西省科技館新建了VR虛擬現實和3D打印科普體驗館,將當下熱門的虛擬現實技術和3D打印呈現給觀眾,給觀眾帶來新奇的科技體驗。
(二)依托展品展項,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
科技館要保持長久的活力,除了展品的更新外,就是要不斷的采用新的展教形式,讓舊的展品以新的展示形式出現在觀眾的面前,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科技館的使命。
1.開發趣味科學實驗、科學表演、工作室課程、科學有約等一系列展教活動
①趣味科學實驗和科學表演。展教中心基于展品展項,自主開發了形式多樣的科學實驗,如《聰明的飲水鳥》《超能大揭秘》《阿呆的魔幻party》《共享單車科學探秘》等一系列科學實驗,受到了觀眾的廣泛歡迎。此外,展教中心積極組織員工創作科普劇本,完成《最佳飲品爭霸賽》《昆蟲世界奇遇記》《聰聰的機器人夢》等30多個科普劇本的創作,自編自導自演的科普劇《憤怒的小水滴》《超市奇幻夜》《聽爸爸講過去的事情》輪番上演,劇情內涵深刻,引人深思。同時展教中心還不斷創新活動形式,開發了科學秀《魔法奇緣》和《走西口》《小丑嘉年華》、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激光舞、音樂短劇《派對狂歡夜》、科普相聲《十二生肖之狗年說狗》和專為少年兒童制作的手影劇《月亮的味道》、手偶劇《希望森林之沉睡的香蕉》、木偶劇《寶貝,歡迎你》、音樂情景劇《綠林探秘》,異彩紛呈的科學表演受到大眾的一致好評。截至2018年12月底,山西省科技館共開展科學實驗、科學表演4000余場。
②工作室課程。為加強與學校合作,充分發揮科技館資源優勢和學校教師資源優勢,共同打造學生校外科普基地,開辟校外第二課堂,山西省科技館展教中心籌建了創意工作室、機械師搖籃、3D打印室以及趣味科學4個科學工作室,分別針對不同年齡段觀眾的認知特點開發不同的科學課程。開設“STEAM教育之科學童話”“博士的密室”“比特實驗室”“樂高科學與技術”以及“4D空間結構”等系列課程。這些課程都是輔導員充分利用館內現有的教育資源自主研發的,同時還將探究式的教學理念融入日常教學中,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輔助,鼓勵孩子們主動提問和思考,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熱烈歡迎。
③“科學有日”教育活動。展教中心深度挖掘科學背后的故事,開發了包括“科學家故事”“科普讀書會”“解密科學事件”“再現科學實驗”“重識老朋友”五個主題板塊的“科學有日”主題教育活動,使觀眾在聆聽生動故事的過程中,了解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通過豐富生動的講述,把科學家個人成長歷史與科技發展的有機結合,配以大量個性化、可視化的道具,啟發了觀眾對科學精神的感悟。此外,在原有的脫口秀系列基礎上,結合社會熱點研發出《點亮霧霾深處》《直擊戰狼2的科學道理》《激情世界杯》等新內容。
2.主題日、節假日策劃、組織、開展系列科普活動
節假日期間,山西省科技館根據觀眾的需求和節日的特點,增添了許多觀眾喜聞樂見的科普活動:如“全家總動員”“奔跑吧,寶貝”“三重驚喜齊亮相,科技館元旦嗨翻天!”“金猴迎歲,科普鬧春”“五彩繽紛童年樂”“向祖國獻禮”“快閃show”“一唱雄雞報春曉,科普之翼舞新春”“金秋十月丹桂香,家國同慶科技強”“尋夢科技館,春節歡樂匯”“共筑航天新時代”等多個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這些主題教育活動形式活潑、主題突出,吸引社會各界公眾來到山西科技館,感受科技、感悟科技。
(三)做好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科技館進校園巡展,實現展教資源共享
1.積極組織流動科技館巡展工作,擴大受惠覆蓋面
為促進科普服務的公平與普惠,進一步擴大科普受眾范圍,讓全省各地區,特別是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一同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山西省科技館充分利用12套共400件流動科技館展項和充氣式穹幕影院,組織專門人員開展流動科技館活動。流動科技館部在圓滿完成了96個縣(縣級市)的巡展全覆蓋的基礎上,繼續開展第二輪的巡展任務。
2.充分發揮科普大篷車“科普輕騎兵”的作用,縮短展教工作“最后一公里”。
一些路途較遠的鄉鎮學校要組織學生集體來科技館參觀展覽,確實有一定難度,特別是組織車輛、交通安全和經費上的壓力等問題,一些鄉鎮小學由于受環境、場地等方面的限制,開展學生課外科普活力不從心。為了讓偏遠山區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到科技知識,山西省科技館在流動科技館面向全省基層開展科普服務的同時,利用現有的科普大篷車及車載展品25件(套)面向鄉鎮、農村、偏遠鄉村開展科普服務,讓更多人享受和體驗到科普展品帶來的快樂。
3.科技館進校園
為了讓更多的青少年體驗科學的魅力,山西省科技館充分發揮科技館資源優勢和學校教師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科技館進校園”活動。一是將工作室多項科學課程帶到學校當中,充實了學生們的課程內容.二是積極配合學校“科學節”,為學生們帶去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并與當地科技輔導教師一同研討,共同開發科技館科學課系列課程,充分實現了科技館與學校課程的深度融合。活動現場互動氣氛熱烈,家長、老師對活動贊不絕口。
三、科技館展教資源開發與創新普遍存在的問題、困境
(一)展品更新率低,自主研發不足
科技館展品的更新速度較慢已經成為一個很難改變的客觀現實。而按國際慣例和行業規律,科技館的展品每年的淘汰率最好保持在一成左右。展品的維修和更新,前提都得有資金支持,而經費不足,正是一大軟肋。而現在一些前沿的科技展品造價又十分昂貴,展館自身展品研發人才匱乏,研發能力有限,這為科技館展品的更新換代、推陳出新帶來了不小的難題。
(二)專業人才欠缺
近年來,全國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初顯成效,科技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的科技文化需求與思想觀念也產生了變化,而科技館的人才結構卻沒有太大變化,青黃不接現象嚴重存在。隨著科普事業快速發展,科普人才基礎薄弱的現狀已經成為制約科普事業發展的瓶頸,出現專業技術人員人才比例偏低(尤其是深諳科學技術的知識,了解教育學,心理學,同時能夠策劃出與時代氣息符合的科普教育活動項目的專業人才)、科普事業單位體制下難以留住人才等問題。
(三)科普活動前期調研不充分
科普活動的開發,前期籌備活動前的調研不足,由于參與活動的受眾的年齡、能力水平、以及知識結構的差異性,導致認知水平參差不齊,受眾對活動涉及的知識點認知有深有淺。同時,科技館輔導老師不熟悉科學課程,無法將場館資源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真正將課堂帶到科技館。
(四)科普活動后期反饋自查不足
后期科普活動的討論與反思也相對欠缺,且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評估體系。一方面,缺乏對輔導教師的自我評估。另一方面,缺乏對參與者參與效果、存在問題的有效后期評估,缺乏對于參與者的有效認知和強有力的激勵機制。改善這一問題,需要組織輔導教師的自我評估,根據活動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具體情況,如活動內容、形式、時間分配、參與熱情等方面進行自我記錄和自我打分;并通過網絡進行公眾評估,對于評估真實有效的給予一定獎勵,如公布熱心觀眾名單、發放小禮品等。
科技館人不斷推進展教資源開發和創新進程,為公眾帶來更多寓教于樂的科普展覽和展教活動,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就讓科學沉浸在夢想里生根發芽,開出美麗的科技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