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會
【摘要】電視新聞評論是運用電視制作、傳播手段做出的新聞評論,是電視媒體對當前重大新聞事件或重要問題發表意見,做出分析判斷或評述的一種節目形式。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要做到評述得體,首先要把握以下四種關系:社會現象與社會本質之間的關系,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系;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關系;主持人與被采訪者不同身份的關系;語言表達與觀眾接受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電視新聞評論;電視制作;傳播手段
電視新聞評論是運用電視制作、傳播手段做出的新聞評論,是電視媒體對當前重大新聞事件或重要問題發表意見、做出分析判斷或評述的一種節目形式。新聞評論是眾多新聞文體中較難把握的一種,因為采寫電視新聞評論不僅要提煉評論的觀點,還要考慮圖表現手法的運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要做到評述得體,首先要把握以下四種關系。
一、要把握好社會現象與社會本質之間的關系、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系
切忌“以偏概全”“道聽途說”。例如:2014年盛夏,七臺河市唯一水源地—桃山水庫死魚事件,有市民發現水庫上游漂浮著數十條死魚現象,為此部分市民擔憂水庫水源受污染而不敢使用自來水。本地的新聞媒體夸大了事實真相,把其概括為“全城人不喝自來水改吃純凈水”,引起廣大市民恐慌,我臺評論部記者及時與環保部門聯系,同有關專家實地踏察,走訪相關知情人士,經過深入調查了解,真相是茄子河區向陽村村民王某在距離水庫6里遠的小河里偷撒農藥捕魚,引起死魚事件,死魚隨河水漂流到水庫,經過專家考察水樣化驗認證,水庫水質并沒有受到污染。我臺趕制了一期評論節目“水庫水放心水”及時進行了辟謠,起到了正面引導、穩定人心的作用。這一事件充分說明了社會現象不同于社會本質,采寫評論切忌“以偏概全”“道聽途說”,有調查才有發言權。
二、要把握好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關系
在提煉電視新聞觀點的過程中,既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生活現象,提出思想觀點,又要引導群眾認清社會現實;既要善于把觀點貫穿于圖像之中,又要善于運用鏡頭里的生活圖像解釋社會的主流;“用鏡頭說話”既要“以話引圖”,又要做到“以圖說話”,相互關聯、幫襯,達到揭示事物的本質。如果我們只看到現象,而缺乏科學的深入分析研究,那么采寫的電視新聞評論、觀點就會出現偏頗,或寫出的文字稿件與圖像“兩層皮”“牛頭不對馬嘴”,各行其道,對電視新聞宣傳報道起不到積極的作用。
三、要把握好主持人與被采訪者不同身份的關系
眾所周知,主持人是電視臺的對外形象和窗口,舉手投足都代表著電視臺的形象,體現一個臺的風格和綜合實力,表述的觀點也代表著一個臺的主張和思想傾向。主持人和被采訪者談話時,聲音不斷變換,或高揚,或低沉,或激昂,或平和,都強烈地表達一種色彩,并感染著被采訪者,有利于彼此的溝通,使電視評論節目在評論主題的同時又增添了一種人格化的魅力。在一般情況下,主持人都要具備掌控全局、駕馭采訪過程的能力,應該有明確的看法或對此加以引導而不直接說出評論,僅表明態度而已。
四、要把握好語言表達與觀眾接受之間的關系
電視新聞評論與其他評論節目不同,因為它面對的是廣大電視觀眾,它既不能講太深奧的道理,又不能太過于淺白,使觀眾認為缺乏評論節目的深廣度和哲理性,是一般的電視解說詞。電視新聞評論不是獨角戲、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直接運用人際傳播、語言交流、文畫結合呈現的方式把嚴肅的大道理,通過淺顯的大眾化口語敘述完成。掌握好尺度,運用群眾化語言,觀眾熟悉的“鏡頭”使之讓大眾接受。
作為電視新聞評論記者要把握好這四種關系,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新聞實踐中,逐漸培養對事物的敏銳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及對事物的應變能力和新聞事件的分析能力。報道內容選題準確,鏡頭對準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像“三農”“煤礦安全生產”“反腐倡廉”“招商引資服務發展”等問題,往往就是黨和政府下大力氣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也應當是輿論監督的集中點,選擇和報道好熱點問題,引導群眾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和面臨的社會問題,是新時期電視新聞評論工作的首要任務。總之,電視臺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地方黨政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而電視新聞又是電視臺的一面旗幟。我們應當在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前提下,講究采制方法和表達方式,注重報道實效,只有這樣,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影響面才能更廣,收視率才能更高,宣傳效果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