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輝
【關鍵詞】新聞;媒體;真實性
做有溫度的新聞一直是媒體人的追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溫度的新聞可以弘揚主旋律、激活正能量,為社會主義事業、為中國夢的實現切實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擔當。然而如果在新聞創作尤其是民生新聞創作過程中,過度強化溫度甚至產生“泛溫情”化,最終因過度強調溫度以致扭曲了事實,違背了真實性的原則,則是對新聞本身的傷害,會起到負面效果。
著名媒體人白巖松在其《白說》一書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他剛到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的時候,有一位年輕記者被派去采訪一件關于民辦教師的新聞。這位年輕的記者回來之后拿出的片子很讓人感動,很有溫情。但是當時的制片人陳虻總覺得有哪里不不對。當時的片子是這樣的,一位民辦教師長期帶著幾個智力偏弱的孩子,把他們接到家里吃住,為他們授課。看起來是滿滿的正能量,然而制片人卻從中看出了有些不尋常的問題。于是就反復核實調查采訪的過程。在制片人的追問下,記者重復了一些他采訪到的事實,原來這位民辦教師辭職之后把幾個孩子接到家里是收費的。幾個孩子交的學費一個月有1000多元錢遠遠比他作為民辦教師的工資高。但這一點卻被這位年輕的記者有意識的忽略。因為在這位年輕記者看來,如果提到收費,這件事就不那么高尚。本著弘揚主旋律的目的,有意隱去這個事實。年輕的記者心里有這種正能量的擔當,本來是件好事,但卻掩蓋了事件的真實性。
當時制片人感慨,本來看到剪出來的片子,鏡頭上有一個這位民辦教師把孩子們用過的紙重新整理裝訂,當做練習本兒的時候,那個鏡頭給人的感覺是充滿了溫睛直擊人心。然而當聽說這是收費的,再看這個鏡頭,馬上就變了味兒,這不就是“摳門兒”嗎?
從這個事上來看,年輕記者把這個最關鍵的事實忽略的結果,是扭轉了整個新聞事件的走向。媒體在堅持的正能量宣傳責任的前提,首先要保證整個新聞事件的真實性,這才是真新聞的生命所在。假新聞的破壞力,甚至要高于正面宣傳的力度。
另一件事發生在不久前,轟動一時的“一塊顯示屏改變貧困地區孩子命運”新聞事件。國內某知名媒體以大篇幅發表了《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一文,這個新聞說的是西南地區廣西、云南、四川等地200多所貧困縣的學校創新教學模式,在學校建起一塊顯示屏,通過遠程教育的模式,把成都七中的優秀教學顯示在顯示屏上,供孩子們學習,達到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的目的,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原作者也在某新聞專業雜志上專門刊登了這篇報道的寫作過程及感受,把這篇文章表述為“借由技術與溫隋,小人物通過奮斗實現自身進步的故事”。
對鄉村尤其是偏遠地區,鄉村的孩子,我們投入多少關愛都不算過分,這也是一個社會應該承擔起的責任,是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責任和擔當。
然而,一塊顯示屏真的能改變孩子的命運嗎?質疑聲接踵而來。我們知道教育是一個復雜的工程,一個遠程模式式的教育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根本改變教育的現狀,更代替不了老師現場授課,一對多或者一對一答疑解惑。孩子們的接受能力不同,成都七中的孩子們從小學開始接受的教育和偏遠地區孩子們的教育相差很大,他們的教學方法是不是適合偏遠地區,這里面有很大的爭議。就算是一個學校的孩子,接受能力也千差萬別,需要教師臨場發揮輔導。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鄉村教師的水平也無法跟得上成都七中的老師水平。同時,有媒體事后調查,當時接受教學的孩子們是縣里各學校挑選出來的拔尖兒生,他們本身就是集中起來準備沖擊名校的,是小眾行為,不具有普遍推廣價值,所以實驗數據也就無效了。承辦遠程教育的“東方聞道”對遠程的直播是收費的,一年網課的費用6萬元,在國家級貧困縣,這樣的費用很顯然是普通家庭承擔不起的。
同樣,文中所述升學率的提升也被質疑。我們知道,一個地區升學率的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光是學生本身,也有國家級層面對貧困地區錄取率傾斜有關,貧困地區。北大、清華這些名校都曾在媒體上表示,不管是自主招生還是統招,學校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把招生名額向貧困地區傾斜。“祿勸縣的年財政收入為6.1億元,但縣里、市里都注資教育,使得全縣教育支出反超財政總收入3.5億元。用了多年時間,實現了高中階段教育全部免費,毛入學率90%以上。”一個縣肯拿出這么大的血本投入教育,不能不說縣里的領導者具有非凡的魄力,而以這么大的投入取得成效也就不難理解了,這些資金顯然并不都用在建設顯示屏上,而是全方位對教育進行了基礎建設。這才是新聞溫度所在,是縣里對教育的關愛才有了新聞的溫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新聞戰線的工作從中央到地方不斷的加強。新聞傳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習近平同志強調,新聞工作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明確自己是為黨和人民工作的,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對黨和人民負責。在新聞采訪中,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明確新聞“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在堅持對黨和人民負責同時,用人文關懷的視角審視新聞事件,同時,在注意輿論社會效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克服片面性。在走基層“抓活魚”時,要深入實際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真實,切忌被溫情模糊了雙眼,忽視了新聞的真實性,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堅持新聞真實性的途徑,一方面,要堅持輿論的正面報道,強化新聞從業人員的培訓考核,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另一方面,要加強新聞素質訓練,規范采訪原則和采訪紀律,嚴格程序的審核,這樣才能保證新聞事件如實正確的報道,不至于因為新聞工作者的一腔熱情,導致新聞真實性受損。
讓硬新聞軟下來,讓新聞的熱度溫暖每一個人,是媒體人的追求,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媒體人應該把新聞的真實性作為新聞創作的土壤,把溫度的種子種植在這塊土壤上,讓它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