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劉洛寧
摘 要:新形式下,把基層團組織的建設納入黨組織建設的整體格局中,加強以黨建帶團建、以團建促黨建的工作模式,不斷提升黨團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堡壘的作用,對于黨團組織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高職女大學生思想上獨立意識強,行為上自律性及獨立性差,而由于學制短,在校時間短,需要我們依托黨團共建和“兩課”的平臺,通過積極分子培養教育、特色黨團活動、新媒體技術等途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對高職女大學生理想信念培養,提升其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職女大學生;黨團共建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提高發展黨員質量,重視從青年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優化黨員隊伍結構。”高校共青團組織是高等教育人的重要基地,高校的黨建與團建一脈相承,堅持“黨建帶團建,黨團共建”的工作模式,是高校團建工作的必要手段,通過積極搭建黨團共建的平臺,為高校黨建帶團建提供動力和保障,真正實現黨團共建、共贏的良好局面。高職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面向職業技能型崗位,她們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培養有著較高技能,較高政治素養、較高綜合素質高職女大學生黨員是我們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培養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基礎和保障。
一、以政治思想教育為中心,為黨團共建提供思想保證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
思想是統一行動的保證,這要求我們在黨建和團建的工作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中心,不斷提高女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能力素質,加強思想建設,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為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供思想上的保證。
二、搭建“兩課”、黨校、團校三個平臺,不斷提升女大學生綜合素質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意見》出臺后不久,中宣部、教育部重新規劃了思政課的課程體系,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形勢與政策》納入“兩課”的范疇,“兩課”的教學內容與大學生黨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完全吻合。
高職學院結合學院特點,讓輔導員參與到“兩課”的授課當中,圍繞學生團員、學生黨員的思想政治修養、理想信念、意志品質、道德情操等內容,結合高職院校注重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圍繞職業行業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內容,開展實踐體驗課程,提高學生團員、學生黨員的素質。
在團校的培訓中,將學生日常工作與政治思想理論相結合,引入女大學生學生感興趣的如攝影知識、公文寫作等主題和內容,與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論相結合,鼓勵學生干部將所學知識主動運用的日常的學習、生活、工作中來,在實踐中不斷掌握理論知識,提升工作水平。同時,將理論水平較高、工作能力較強、群眾基礎較好的同學選拔出來成為積極分子,這些優秀團員通過團員推優工作從團組織中脫穎而出,讓普通團員意識到團推優工作的公平、公正,使他們真正接受和認可推選出來的優秀團員,成為普通團員學習的榜樣,增強青年團員的積極向上的主動性,向榜樣學習的能動性,這些優秀的團員,通過上黨課進一步鞏固和加深理論修養,加強對黨的理解和認識,并把這些認識傳遞到基層團組織,形成廣大青年團員“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局面,從整體上促進高校團組織的整體素質的進一步提高,推動黨的事業的發展。
高職學院搭建“兩課”、黨校、團校體系化平臺,通過“兩課”將高職學生所需的職業化、專業化理論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注重愛崗敬業、職業道德的培養和教育,經過團校、黨校學習,更深層次地了解黨的歷史、黨的發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成為黨的宣傳者、傳播者,促進團員青年整體素質的提高。
三、依托團推優、積極分子確定、重點發展對象推選程序,特色黨團活動,新媒體技術三條實施途徑,不斷拓寬黨團共建的路徑
(一)規范團推優、確定積極分子、重點發展對象推選的組織程序,做好團員到黨員的銜接培養教育
新鮮的血液的輸入是黨組織不斷發展和壯大的基礎和保障。在工作中,通過制定規范的團推優程序、積極分子確定以及重點發展對象推選程序,把學習成績、黨校成績、群眾意見、班主任意見、黨組織意見等內容分類加入推選各類優秀學生的程序中,推選出團組織中優秀的共青團員,成為青年團員學習的榜樣,充分發揮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作用,做好團員到積極分子的銜接培養教育工作,做到早教育、早選苗、早培養,經過黨組織的培養、教育,逐步成熟,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在學生黨支部中,加強對積極分子的培養和教育,黨組織安排一名學生黨員負責一名重點發展對象的培養服務工作——“以老帶新”,讓學生黨員的行為去感染和帶動重點發展對象對黨組織的認識,增加榜樣的力量,促進學生黨員的逐步成長。另一方面,讓學生黨員實行輪流值日制度,組織開展每一次的黨組織活動,如發展黨員、考察入黨積極分子、組織各種學習班等,讓學生黨員在活動中熟悉黨組織工作,逐步加深對黨組織的理解和認識,加強組織的觀念,感受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和黨員的重任,增強黨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開展特色黨團活動,豐富學生社會實踐經驗,服務社會
大學生黨團組織是高校學生組織的基本形式,是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高校的黨團組織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大學生黨團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增加學生的實踐體驗、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活動中,要結合專業特色、學生特點,開展形式多樣、具有專業特色的黨團活動,如“紅色1+1”、環保綠色公益活動,組織黨員、積極分子、先進團員共同參與、走進社區、走進農村,利用專業優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學生不僅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也響應了大學生進入基層、為基層服務的號召。
(三)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工作
在網絡新媒體時代,隨著網絡和計算機的普及和應用,女大學生的黨團共建工作應及時調整思路,調整工作方法,順應時代的要求,在結合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實效性和交互性,借助QQ、微信、微博、公眾號等途徑進行宣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工作。同時,在工作中需要根據被服務對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創造條件,搭建平臺,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如邀請已經畢業的優秀校友,為廣大的青年團員和黨員開展講座、座談、訪談等活動,并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傳播到網絡,以優秀的女性為榜樣,激勵自己不斷提升素質。
結合高職女大學生頂崗實習在校時間少,社會實踐、課外學習多,對于感性事物接收較強等特點,有針對性地通過在高職學院公眾號開辟黨團共建板塊,提供權威的黨的知識供學生黨員繼續學習、供廣大團員學生不斷向黨組織靠近,成為展示學生黨建工作的窗口,與此同時,打造黨團共建品牌欄目“我是一粒火種”,宣傳學生身邊黨員和積極分子的先進事跡,對廣大團員進行宣傳教育工作,使更多的同學認識和了解身邊的先進黨員,進而影響和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覺悟。在進行先進事跡宣傳的同時,創造線上線下學生交流的平臺,使學生與榜樣可以近距離交流,感受到榜樣的力量,進而提高使廣大學生團員和學生黨員的素質。
綜上所述,加強黨團共建,實現黨團組織的總體一致性,將高校基層組織打造成學生黨員培養、教育、發展的平臺,“以團建促黨建、以黨建帶團建”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徑。尤其在女子高等院校,這就要求我們針對高職女大學生的獨有特點和規律,不斷創新和完善工作機制和方法,逐步形成適應高職女大學生特點的黨建工作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張鈴娟.民辦高職院校女大學生黨員培養問題及對策分析[J].世紀橋,2015(06).
[2] 李燕.高職院校大學生黨員培養教育途徑探析[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2(01).
[3] 孫婧.高職院校輔導員如何加強大學生黨團建設[J].現代職業教育,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