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仕福
【摘要】學習繪畫要先學習方法與規律,即“有法”,亦即“傳統”;在掌握了傳統方法與規律后,還要突破傳統方法與規律的束縛去“創新”,即“無法”。這就是“有法”與“無法”的辯證關系,也是傳統與創新的關系。
【關鍵詞】有法;無法;傳統;創新;法無定法
什么是“有法”與“無法”,“傳承”與“創新”呢?任何學問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繪畫上說的“有法”是學畫者先要學習方法,方法即規律,而且畫畫是有章可循的,這就是“有法”,亦即“傳統”;學會方法、規律之后,要與眾不同,突破規律,建立新方法,規律是可變的,這就是“無法”,也就是“創新”。
一、藝術史發展過程中的“有法”與“無法”,“傳承”與“創新”
人類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不斷發展進化的過程,人類歷史經歷了漫長的從野蠻到文明的過程。人類尋求生存之道的過程,是一個從“無法”到“有法”的過程。如人類對燈的發明與使用歷程,經歷了從鉆木取火到油燈再到電燈的過程,伴隨的是人類與科技的不斷進步,尤其當下更是一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從藝術的發展歷史來看,藝術是伴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創新與發展的,不同時期各種流派層出不窮,有的流派甚至只是曇花一現。每當一種藝術風格或者一個藝術流派發展到極致或者頂峰時,就會出現新的藝術風格或者藝術流派來替代它,藝術不斷翻新和不斷進步,就如歷史上的各個朝代都有一個興衰過程,“絢爛之極,歸于平淡”,藝術始終在“有法”與“無法”的交替中變革發展。
關于藝術的產生,有一說是藝術最初的方法是“模仿客觀對象”,將客觀現實的主觀認識反映出來,并盡量與客觀對象一致。藝術作品由不像到像的過程是一個探尋藝術方法和藝術規律的過程。西方美術史從原始美術到古典寫實再到印象派又到后印象派的出現,發展到野獸派、立體派、現代藝術等,藝術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局面,藝術發展的過程是藝術不斷地變化與更新,不斷地從“無法”到“有法”再到“無法”(法無定法),從“傳承”到“創新”。藝術最初是模仿記錄人類的現實生活活動,如狩獵舞蹈、田間勞動、慶典祭祀活動、圖騰圖案等,此時藝術是為了記錄生活。在沒有文字的時代,繪畫的象形方法就成了最原始的記錄方式。繪畫符合記錄的要求,具有直觀性,為了記錄得準確生動,一部分繪畫形象符號成為最早的文字,這便是文字的雛形。人們為了記錄得真實生動準確,就得探索繪畫的方法,這樣,繪畫藝術語言就豐富起來了,也逐漸地發展起來了。而且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生活內容與方式,也就有不同的繪畫方法。最初的方法是單一的,如原始時期繪畫是線描的方式,或者是剪影式,顏色是簡單的,如紅色、黑色等。在造型上也是簡單粗獷概括的,如原始時期的雕塑與洞窟壁畫等。如中國畫的發展經歷了線描(白描)到重彩、工筆到寫意、人物畫到山水畫的過程,繼而不斷地發展。繪畫藝術不僅具有記錄功能、教化作用,而且具有審美功能,可以表達生活美、自然美、藝術美等。中國畫的發展過程是人們不斷探索中國傳統繪畫方法的過程,這就是繪畫藝術從“無法”到“有法”的過程。
在西方藝術史上,當古典主義與現實主義繪畫發展到極致時,有人預言繪畫已經死亡,將要被照相機所替代。因此,藝術家不得不去尋找新的藝術方法,去創新,印象派就是變革的產物。各個時期有不同的藝術流派與藝術方式,如現實主義描繪現實生活的真實,超現實主義不滿足于現實主義藝術描繪眼見的真實,走向內心的真實與夢幻夢境等潛意識的表達。諸如此類藝術方式與藝術風格的不斷出現,就是藝術的創新。
二、一個藝術家發展過程中的“有法”與“無法”,“傳承”與“創新”
藝術初學者沒有自己的方法,需要學習與借鑒前人的藝術方法,學習藝術規律,從沒有方法到有方法,這是“有法”。就如一個學走路的孩子,只有借助他物、他人慢慢行走,在學會直立行走之后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行走”,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可以“奔跑”了。我們不斷地學習與探索藝術方法和藝術規律,當掌握了一定的藝術方法且達到一定的高度時,就可以去探索自己的藝術方法了,即“法無定法”。這樣就需要擺脫傳統方法的束縛,探索與創造新的藝術方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即藝術特點,這便是“無法”。
一位藝術家的成熟過程,都經歷了從“無法”到“有法”再到“無法”,由“傳承”到“創新”的過程。如齊白石先生到了五十歲后,總結自己所學進行衰年變法,認為“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要在“似與不似之間”探索。“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一方面是訓導別人不要復制他人的作品與人相似,另一方面談的也是自己的藝術追求,藝術作品需要有自己的藝術個性與風格。白石老人衰年變法,1920-1929年,齊白石在十年時間里閉門謝客,突破改變原有的藝術方法與面貌,追求全新的境界,脫去一身匠氣,追求自然之美,形成個人獨特的藝術面貌,成為一代國畫大師。
再如林風眠,留學法國,學習西畫,在中國山水畫中融入了西畫的色彩、光陰等藝術語言,形成自己的藝術方法與特點,使自己的山水畫別具一格。書法藝術的個人風格的形成也是如此,一個人在學書法之初,需要臨帖,學習“顏柳歐趙”,學古人的筆法、結構與章法等,但是,臨帖不是最終的目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必須形成個人的書法風格。譬如鄭板橋學書法時,臨帖入魔,晚上睡覺時仍在床上琢磨,手指不知不覺地在妻子的身體上寫畫。妻問何故,鄭板橋說明緣由。妻聽罷笑著質問:“練字,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身體),你老在別人的‘體上練什么呢?”妻子無意的話語使他受到了啟發而頓悟,爾后創立了自己的書體——“六分半書”,也叫“板橋體”。林風眠說:“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也就是說,藝術的變革與創新,從“有法”到“無法”,“無法”即形成個人的風格。
又如畢加索突破傳統形成“立體派”,其早期的作品是傳統現實主義風格,如1890年的作品《第一次早餐》與《姑媽佩帕的肖像畫》;畢加索1897年受到象征主義的影響形成不自然的紫、綠色調,這是現實主義時期,同時受到羅塞蒂、史丹林、蒙克等的影響,步入現代畫風。畢加索不斷探索藝術方法,采用拼貼、幾何形塊組合人物創作,成為“立體派”的創始人。其風格一直在變換,經歷了藍色時期(1901-1904年)、玫瑰時期(又名粉紅色時期,1904-1906年)、立體派時期(1907年)。《亞維農的姑娘們》是他創造立體派風格的里程碑。
再如美國超級寫實主義油畫家查克·克洛斯,將寫實主義油畫推向極致,主張超越照片的真實性。他的畫,人物毛發畢現,細節逼真,在藝術方式上突破傳統寫實繪畫,創造新的方法,成為時代的高峰。但是克洛斯后來的作品走向馬賽克式的風格,看起來描繪逼真的人物,近看卻非常抽象,是運用不規則的幾何形化色塊表現,猶如色盲檢測表一樣的“馬賽克”式風格。這是藝術家克洛斯的一個變化創新過程。
這些例子說明,一個藝術家的成長過程,是需要經歷一個從“無法”到“有法”再到“無法”,即“傳承”與“創新”的過程的。
三、“無法”亦即“法無定法”,就是“創新”
“無法”亦即“法無定法”,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物我兩忘”,是順手拈來、恰到好處,是“有方法但是沒有固定的方法”,這是藝術方法運用的最高境界。我們學習知識,就是學習方法與規律,學習了規律,就要活學活用,大膽創新,敢于打破規律,突破傳統,不能墨守成規,故步自封。例如,李小龍學習武術,先是學習各門武術的規律,運用自如后,再創新。他通過對武術的眾多門派的實踐實戰,在武術理論中就提出了“有法也無法”的觀點。藝術家用筆從有意到隨意再到無意,這個過程是“有法”到“無法”的過程。齊白石提出“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說明藝術創新的重要性,創新是藝術與藝術家的生命。只有經歷“無法-有法-無法”這樣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創新過程,才能物我兩忘,達到新的境界。
如董西文的油畫《開國大典》是油畫創新的嘗試,他將油畫與中國傳統年畫結合起來,在色彩上將寫生色彩與裝飾色彩相結合,畫面的天空、柱頭、菊花與天空等環境使用了裝飾色彩,增強了畫面的歡樂熱烈氣氛以及藝術表現力。
又如王懷慶的油畫,從中國古老木建筑的框架結構中汲取營養,運用近乎抽象的幾何形塊分割畫面,形成的畫面既具有具象結構之美,也具有抽象結構之美。
又如波洛克從中國書法藝術中汲取營養,突破傳統用筆用刀的作畫方法,將畫布平鋪于地面,在顏料中摻和石塊、沙子、鐵定、玻璃渣等,用筆尖、木棍蘸上顏料滴灑或甩到畫布上作畫。波洛克沿畫布四周運用滴色流淌與甩的色彩點線創作,被稱為“滴灑繪畫”,也叫“行動繪畫”,因此波洛克的創作獨樹一幟。
吳冠中突破傳統的繪畫方法,追求畫面色彩的黑白灰構成關系、藝術語言點線面的高度概括與結合,色彩簡潔豐富而微妙,創作出注重表達形式美及近乎幾何抽象美的油畫以及中國畫作品,其作品的藝術語言具有鮮明的獨特的藝術個性。
四、結語
徐悲鴻在《中國畫改良論》一文中談道:“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兩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這是藝術傳承與創新的辯證法。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其作品是經得起時代的檢驗的,經過大浪淘沙之后永不褪色,一方面應當學習古法,對古法(傳統)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即繼承傳統“有法”;另一方面要不斷探索,不斷變革,突破傳統,形成自己的藝術方法與藝術特點,這便是創新,即“無法”,亦即“法無定法”。既要“有法”,也要“無法”,既要“傳承”,也要“創新”,這是藝術不斷發展的營養與動力,也是藝術的方法與規律。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修訂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