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增凱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小學生從小的生活環境越發改善,有了來自家庭、學校與社會方面的層層庇護,然而這三方的過度溺愛當下讓小學生卻更容易使其從小養成不好的行為習慣,以致長大后更多的越軌行為出現,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教育缺失問題凸顯。本篇文章從此角度出發,探討社會工作如何介入小學生良好行為教育,正確歸因并實施有效的方案、策略,改善小學生良好行為教育缺失問題。
關鍵詞:小組工作;良好習慣教育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小組工作
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小組工作是在社會工作者的協助下,通過小組成員之間有目的的互動互助,使參加小組的個人獲得行為的改變、社會功能的恢復和發展的工作方法。
(二)良好習慣教育
良好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對良好的習慣情境進行有意識的設置和利用,使學生接受一定的知識訓練、技能訓練,進而能對良好習慣有正確的認識,并最終能能自動化地運用到自身行為的一個教育過程。
二、國內小學生良好習慣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國內青少年犯罪率不斷上升情況來看,與小學生從小良好習慣教育缺乏因素密不可分,現狀堪憂。文章從以下方面探討小學生良好習慣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
在城市,生活節奏快,家長為了工作而無暇關注孩子的實時心理、行為動態,物質上的關愛與精神關愛不成正比。家長是孩子早期教育的關鍵,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當這方面的關注缺乏時,很容易讓孩子迷失正確的行為準則方向。反觀農村,這樣的問題顯得更加嚴重。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收到經濟浪潮的沖擊和影響,大多父母因為生計而外出打工,留守兒童不斷增加,孩子只能交給家中老人看管,而老人更加沒有精力關注孩子在學校和生活上的狀況,在他們看來,只要孩子有吃有穿便已足夠,自制能力差的小學生更容易沾染不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家庭對小學生良好習慣教育不足的影響。
(二)學校教育
不管是在城市還是農村,應試教育普遍存在?!爸刂禽p德”雖口耳不宣,但是真實存在,學生素質教育實施滯后,沒能真正做到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甚至有的學校把所有副科課程只當做一種形式,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壞,導致有些成績好的學生光上了成績落了品德,而有些成績差的學生在本來缺乏關注的情況下還易養成壞習慣,從小方面的貪玩,不完成作業等到大程度上的違法犯罪,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負面影響極大。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第三產業比重增加到隨處可見,網吧、游戲廳等場所在學校周圍興起。小學生本就處于自我約束力極差的年齡段,對網絡游戲等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這些場所吸引了無數的小學生。眾所周知的是這樣的場所環境惡劣,很多學生的不良習氣都是從此開始,加上許多網絡游戲充斥著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內容,無形之中影響著小學生的正向成長,使其誤入歧途。
三、以小組工作進行干預的方案及過程分析
針對以上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社會工作中的小組工作方法介入小學生良好習慣教育研究試行方法為以體育游戲課程進行干預。為此,介入者設計了一套小學生“良好習慣教育”的主題游戲方案,方案游戲分為三個步驟開展,分別有熱身游戲、主題游戲和放松游戲,以主題游戲為主,在都勻市第十三完全小學與都勻市歸蘭水族鄉陽和中心小學實施,通過游戲方式,在反復游戲中,再現良好習慣情境,引導小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一)以小組工作方法進行干預的方案
良好習慣類游戲——紅綠燈:
游戲目標:培養小學生養成的良好習慣和公德的形成和遵守,明白除了交通規則意外,還要遵守法律法規,以此輻射到更多方面良好習慣的養成。
熱身游戲一一客棧
干預對象:小學生
活動準備:在游戲場地畫三個大圓圈,稱作“客?!?。
環節時間:10分鐘
游戲方法:
(1)由干預者先宣布每個“客?!睉撟∵M去的人數是多少。
(2)參與游戲的學生成繞著游戲場地慢速行走,聽口令做相應的動作或者自由活動,當聽到“入住客棧”的指令時,搶住“客?!保凇翱蜅!笨蜐M后沒有住進的人即淘汰。
(3)當聽到“離開”時應馬上離開“客?!弊髯∵M前的動作。
主體游戲——紅綠燈
時間:15分鐘
所需道具:無
活動準備:活動場地為一塊平坦的場地即可。將所有青少年分為多個隊伍,10人一組為宜。
活動方法:
(1)一名學生蒙住雙眼在游戲場地內扮演抓人者,由三名學生扮演“交警”,場地內由一名“交警”負責保護抓人者,場地外由兩名“交警”檢查場地邊界,其余學生分散在游戲場地內。
(2)由游戲場地內的交警宣布游戲開始(抓人者喊口令,當聽到“綠燈”口令時,場內學生自由進行活動,當聽到“黃燈”口令時,場內學生必須放慢速度改為以各種姿勢行走為主要動作。
(3)當抓人者喊到“紅燈”口令時,場內學生立即保持原地不動。抓人者開始移動抓人(場內“交警”在一旁保護),場內學生可以躲避,但是不能雙腳離開此前的位置。如果有人被抓到,將會自動變成抓人者,前者則會變成“交警”,重復游戲。
游戲要求:
(1)抓人者在喊“黃燈、綠燈”時,不能移動位置,只能用手原地抓人,“紅燈”后,可以自由行動進行抓人,每次的口令間隔要相隔一分鐘左右。
(2)游戲場地內的學生必須在場地內活動,不能出界,出界者即淘汰出本輪游戲。
(3)場內學生在“紅燈”信號時,不能走動,被抓到時可以單腳移動躲避,不能雙腳同時移動,否則算被抓到。
放松游戲——反口令
時間:5-10分鐘
所需道具:無
游戲方法與規則:
(1)將游戲參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排隊站立。
(2)由社工發布口令,學生做出相反動作,比如聽到“向右轉”時,則“向左轉”。
(3)社工反復下達口令,記錄每組出錯次數,出錯次數最少的即獲得勝利。
(二)以小組工作進行干預的過程分析
在方案實際操作后,以評分指標(挫折教育游戲主題按小組工作干預者擬定評分70分為參照標準,主要用于評估游戲本身實施效果、青少年在挫折教育游戲中的改變以及社工作為引導員在游戲中對前兩者所產生的影響)、分析干預過程,如表1所示。
活動指標的確立能夠使引導員有方向性地培養青少年自身的能力與品質,促進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提升。從小學生對游戲規則的掌握程度來看,掌握程度是比較低的,社工在過程中不斷引導,也讓小學生明白了規則的重要性,遵守規則其實也是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不管是社會規則還是自身行為規范。從游戲情況與分享來看,小學生們了解了“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形成較為良好的交通規則意識,干預方案對小學生良好習慣的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反思與對策
(一)反思
通過以小組工作介入小學生良好習慣教育方式在都勻市第十三完全小學與都勻市歸蘭水族鄉陽和中心小學開展實際研究過后,干預者即社會工作人員將參與學生做了對比,學生對交通規則有了更深認識,能夠對日后形成此類良好習慣帶來幫助,小組工作干預效果比較明顯。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無論是學習成績的教育還是行為處事教育,小學階段是一個重要時期,社會工作本著助人理論進行干預研究,希望能對此項教育帶來正向影響,光是一種形式的介入方法顯然是不夠的,需針對存在的問題探究更多的策略。
(二)對策
(1)針對家庭因素對小學生影響
社會工作人員展開專題活動,即家庭小組工作。對需要幫助的學生建立個案分析,聯系家長,向其宣揚社工助人理念,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此過程中,社工跟進學生改變過程,一步步幫助學生改掉陋習。尤其是農村留守小學生,小組工作介入則需加大力度,必要時設立駐校社工,對行為偏差的學生加以關注。
(2)學校因素對小學生的影響
體育游戲課程的介入方式其實也是針對這一問題,學校作為小學生最大的活動場所之一,對其良好習慣影響頗深,需要有更多的應對方案,比如由住校社工與學校聯系,設立良好習慣班會課,社工擔任授課人,課后記錄學生每天良好習慣完成度,并予以鼓勵,利用課時課后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培育,也促進學校素食教育的普及。
(3)針對社會環境對小學生的影響
這對小組工作的介入相對困難,社會工作作為連接資源而助人,社工可以通過呼吁并建議政府部門加大力度對校園周邊的網吧、游戲廳等未成年人惡劣環境治理,給予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安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