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華
摘要:中學生生命與安全教育是課程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抓好中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需要科學、合理規劃課程體系,構建“生命課題”,遵循相應的教育原則,注重認知與實踐結合。
關鍵詞:中學生;生命與安全;教育教學
生命與安全教育是我國近幾年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學者是美國的杰·唐納·華特士。早在1968年,他就開始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實施和全面推進的素質教育,倡導以人為本,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在一定的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開展生命教育。但是目前,我國生命與安全學科教育教學的體系尚不完善,因此本文擬就生命與安全學科課程教學的相關要素加以分析,以提升其科學性、有效性。
一、生命與安全教育深入開展的必要性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培養負責任的好公民,體現了生命的自主性與創造性。這實際上就是締造學生的價值取向,讓學生關注自身生命的價值,提升生命的價值,進行生命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是現代教育課程整合的趨勢。我們過去也一直在強調要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教育、環境教育、安全教育、賭毒黃的預防教育等,但在實際操作中貫徹不到位,而沒有真正實現在課程意義上的統籌。因此,深入開展生命與安全教育課程,也是課程資源整合的需要,實現對理想教育、環境教育、安全教育、價值觀教育、感恩教育、傳統教育、禁毒教育的課程整合。
二、中學生生命安全教育課程的構建
1.以生命安全教學為主渠道,構建生命教育課堂。中學的生命安全教學,是幫助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渠道、主陣地,也是進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課程載體。教師首先要有尊重、敬畏生命的情懷,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把學生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智慧、有情感、有個性的獨特的主體來教育,讓尊重生命成為師德的重要支柱。其次要精心準備教育教學內容,以豐富的教育教學內容來吸引學生。再者要創新課堂形式,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啟發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
2.加強審美教育,以美育促進中學生的生命價值體驗。首先,要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教師應努力生動地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幫助學生獲取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其次,要用美的事物激勵人,引導學生參加審美實踐活動。將生命安全教育的實施由封閉式轉變為開放式,一方面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文化活動,引導學生追求高雅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面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驗生活中的美,由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
3.實現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向結合。生命安全教育應從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融入自己的工作中。生命安全教育應真正將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作為自己的目標和內容之一,更加重視學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為有效實施生命安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三、中學生生命安全教學模式
1.應遵循的教育原則。第一,教育與管理齊頭并進。對中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必須體現教育性,以教育為主。然而,教育和管理是相輔相成的。對中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首先要講道理,使中學生了解、懂得法律和安全的基本知識。但要把這些知識和道理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為,還必須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需要有必要的制度保障,這就需要嚴格的管理。只有教育與管理相結合,才能收到實效。第二,保證持續性與覆蓋面,“全程”“全員”參與。首先,中學生安全教育要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分層次、分階段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從新生入校伊始,根據不同年級、不同時期學生的特點,既要突出重點,有區別地開展安全教育,又要針對不同時期學生的傾向性問題,使安全教育有計劃、系統地進行。其次,學校各部門的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形成全員化教育,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學校保衛、學工、宣傳等職能部門應各盡所職、互相配合,為學生的安全和成長、為學校的穩定積極工作;科任教師也要在進行教書育人的同時,主動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把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的意識以及學生自我保護的教育滲透到課堂。第三,預防為主,培養安全意識。預先通過調查研究、信息搜集,分析各個不同時期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和對象,有針對性地教育,提前防范,盡可能排除或減少不安定因素的影響,避免和降低學生安全事故的發生。凡是有礙安全的人和事要使其消滅在萌芽之中,而不能等到學生發生安全事故后,才進行反思和教育。
2.認知與實踐相結合。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級各類青少年活動基地、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開展生命教育活動,拓展學生的生活技能訓練和體驗。在動物園、植物園、自然博物館、綠地和農村勞動中,讓學生感受自然生態保護和休閑對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過對與人生老病死有關場所的了解,引導學生理解生與死的意義,珍愛生活,關心他人;通過情景模擬、角色體驗、實地訓練、志愿服務等形式,培養學生在遇到突發災難時的人道主義救助精神;要重視磨煉教育和挫折教育的重要作用,通過情景設置,使學生學會正確應對困境和危險的方式方法,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心理素質。同時,要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家庭生活指導,通過親子關系溝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務,幫助家長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際溝通的知識與技能,提升家庭情趣,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
總之,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中學生生命安全教育是以知識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對生命的認知、安全的意識和自我保護的文化遺產教授給青少年,使他們健康、安全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德.生命安全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建構[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6.
[2]武小高.趙樓中學學生生命安全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