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課堂練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尤為明顯,是學生鞏到新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然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仍然大量存在著練習隨意、機械重復、搞題海戰術的現象,這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也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的放矢的設計有效的課堂練習,是提高練習和課堂效率的重要措施。了解課堂練習的作用,設計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課堂練習,無疑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設計數學練習呢?下面結合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來談一下練習設計。
一、課堂練習設計要體現層次性
課堂練習設計應該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兩方面的實際出發,首先,就是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提出的教學目標,準確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必須符合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其次,練習的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經過刻苦學習之后獲得成功快樂的體驗,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因此,教師可根據知識結構的繁簡和理解程度的難易,必須從整體角度設計課堂練習,注意練習內容的層次性。
在設計層次性課堂練習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礎性練習,主要是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這一層次應設計難度不大的練習,使全班學生在獨立或半獨立的過程中接受新知。我認為主要以模仿課本知識為主;二是綜合性練習,主要是強化掌握基礎知識,這一層主要是新舊知識混合,有一定的難度,靈活性強,就是在課本的基礎上進行變式練習;三是發展性練習,這一層主要是發散學生思維,考查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就是在課本的基礎上進行變式練習;三是發展性練習,這一層主要是發散學生思維,考查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二、課堂練習設計要體現多樣性
設計課堂練習,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靈活的形式進行。練習的設計追求題型的多樣化和練習方式的多樣化,可以使學生學得主動,學的積極,學得扎實,學的有趣,學的靈活。
在練習內容形式上要多樣化,可以設計游戲、兒歌、探險、尋寶、解難等活動,開展口頭練習、書面練習、實踐操作、鞏固練習、綜合練習在題型上,可以補充填空、判斷選擇、連線、找朋友、補缺題……習題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靈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飛”起來,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充分體現在現代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要開放,課堂要開放,學生思維要開放。當然,從練習的多樣性考慮,但還要根據學生練習活動中的信息反饋及時來調控我們的課堂,以獲得實施練習的最佳效果,從而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課堂練習設計要體現趣味性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玩。設計練習時要考慮學生的心里特點,避免陳舊、呆板、單調重復的練習模式,保持練習的形式新穎,生動有趣。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練習的趣味性,寓練于樂,練中生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而且能夠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效地提高練習質量和效果,真正達到練習的目的。
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于提高數學學習的愛好、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課堂練習設計要體現生活性
數學源于生活,又必須回歸與生活。練習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自己身邊的情境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此,在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性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并逐步形成一個知識的實踐者。例如在教完“圓的面積”一節之后,設計了如下練習:把一頭牛用5米長的繩子栓在四周都是草地的木樁上,請問這頭牛能吃到多大范圍的草?這樣的變式設計符合農村學生的生活環境,使學生一看就熟悉、來勁,能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教師還可以抓住一切機會設計問題情景,設計課后實踐題。例如“賣菜中的數學問題”“購房中的數學問題”、“最佳租車方案”、“生活中的24時在哪里?”。學生通過觀察、收集、記錄他們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將枯燥的數學練習還原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既鞏固了新知,又培養了能力。
五、課堂練習設計要體現實踐性
“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的、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動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動又是兒童的天性,對于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來說,數學是枯燥的、機械的、嚴肅的,重復的作業尤其令人乏味。根據這些特點,練習應轉變作業方式,把機械單調的練習轉變為學生自己的有聲有色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觀察、實引在實踐中去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讓學生通過操作來理解題意,解答習題,學生學得比較生動,不會出現干坐著一籌莫展的情形。如求圖形的面積,我通過“擺擺”、“拼一拼”、“畫一畫”、“放一放”等操作活動,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練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單一的“書面學習上。如教學了“千米的認識”,讓學生通過徒步走、家人用自行車、摩托車、小汽車帶等方法再次體驗千米的概念。我在教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就讓學生將本校按班級男、女生人數先調查好,再匯總成復式統計表,最后繪制成本校各年級男女生復式條形統計圖。這樣的練習設計,引導學生從小課堂走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學生學到的將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觀察、分析、合作、交流、創作、實踐等綜合素質得到了培養和訓練。
總之,練習不再是單純地做習題。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精心設計課前、課中、課后練習,精講、細練把數學知識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領域中去,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解題能力,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