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隨著健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體檢行業快速發展,“一年一次體檢”已成為不少人的健康保障標配,但有的體檢價格動輒數千元。在體檢行業紅紅火火的背后,各種問題日益凸顯。
體檢行業在近年來的全面興盛,和國人健康意識的覺醒、健康素養的提升有著莫大的關系。很多單位、企業會把體檢作為一項福利提供給員工,而一些人也會自費購買和參加一些商業體檢項目。這當然是一件好事。對個人來說,身體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既可以避免小病變大病,危及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還可以減輕個人的經濟負擔。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來看,國人對體檢的認同,也可以有效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減少國家醫療資源的消耗等。
然而,要說到對體檢的看法,不少人的感覺卻是五味雜陳,又愛又恨。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的體檢亂象,既嚴重影響了體檢者的體驗,又損害了他們的權益,嚴重者甚至因為體檢而掩蓋了身體的疾病被及時發現,延誤了治療的機會。所以有人呼吁,目前體檢行業也應該來一次“全面體檢”,不但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也有利于整個行業的良性和健康發展。
目前體檢行業存在的市場亂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檢查項目過多過濫,導致過度體檢問題,既讓消費者多花了冤枉錢,也損害了整個行業的形象和信譽;其二,體檢效果欠佳,不但潛在的疾病檢查不出來,甚至連患者已經明確的疾病也檢查不出來,導致患者延誤了治療,造成嚴重的后果;其三,部分體檢機構的醫護人員缺乏資質,甚至存在以護士冒充醫生上崗,然后過度依賴機器的問題。
要改變這種現狀,既需要體檢機構的自覺、自律以及自我規范,同時更需要國家在監管層面的有所作為。目前,國家衛生主管部門發布的體檢目錄僅為參考,對體檢機構缺乏剛性約束力。各地衛生主管部門目前對體檢機構的監管,主要是每年核查基本資質,對日常業務缺乏有效的規范和約束,導致問題頻出。
鑒于此,當務之急是要明確政策規范,提高體檢行業準入門檻,建立統一的服務規范,明確體檢項目的設置,取消一些不適用于健康檢查的項目。要規范醫生診療行為,防止過度檢查。而作為單位和個人,也要摒棄“套餐越豪華、價格越貴越好”的觀念,根據個人年齡、性別、家族因素等綜合考量選擇合適的體檢項目,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體檢。
此外,健康體檢行業從業者應轉變經營觀念,摒棄低價競爭的經營策略,以專業性和規范化贏得市場。公立醫院尤應規范管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促使民營體檢機構規范發展。只有進一步釋放活力,才能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和優質的醫療資源進入健康體檢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