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嵐
近年來,有不少熱衷探究氣味心理學的研究者,都在嘗試用現代的實驗方法,來解釋氣味與心理情緒的關聯。那么,氣味到底對我們有什么影響呢?
消費者心理學家曾表示,一旦某種氣味被嵌入大腦里,即使是視覺的線索,也可以讓它蘇醒,甚至讓人再次感受到它。這是一種奇妙的感覺,當嗅覺被打開后,我們的人生會從此經歷很多與眾不同的事件,哪怕是一件很不經意的小事,也可以被重新著色,放光異彩。比如說我們熟悉的薰衣草氣味,就擁有著能讓人放松的“魔法”。
民間醫學長期以來都認為,來源于植物提取物的有氣味化合物可以緩解焦慮。前段時間,一篇刊登于《行為神經科學前沿》雜志的研究首次表明,蒸發的薰衣草化合物芳樟醇能發揮鎮靜作用,可用來幫助人們減輕術前壓力和焦慮癥。研究者表示,在未來的臨床使用上,可以考慮讓焦慮癥患者使用芳樟醇來緩解病癥;在外科手術中,也可以利用蒸發的芳樟醇來制作口服液或栓劑,以此來替代抗焦慮藥物,減輕術前壓力,使患者能更順利地進行全身麻醉。
站在神經學的角度去看,大腦放松是由氣味引發的嗅覺信號引起的;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去看,氣味與我們的情緒之間也有著妙不可言的關系。
近代歷史中,人們使用精油的其中一種方法,就是香薰治療法——檸檬、迷迭香可以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甜橙、佛手柑、葡萄柚可以令人愉悅輕松;薰衣草、檀香、橙花可以減壓放松、幫助睡眠;安息香、大西洋雪松可以帶來安全感和支持感……
然而,在“薰衣草氣味可以減輕焦慮癥”的權威論證出爐之前,也曾有專家認為,我們之所以覺得精油具有功效,其實是受文化熏陶所致——不一定是精油帶來的預期效果,而是我們內心對精油的期望。在對待氣味的態度和感受上,“心理暗示”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大多數自然氣味和人的感受之間的關系,都是相對固定的,例如甜的味道讓我們愉悅,臭的味道讓我們難受。如果臭的味道也會進化出愉悅的感受,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極大的挑戰。”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黃健解釋道,人類對于氣味的感受,往往不受主觀意識的影響。有研究發現,如果在睡眠過程中處于更加好聞的氣味環境中(例如玫瑰花),我們的夢境會更加積極和愉悅。“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薰衣草本身能讓人產生更積極的情緒是合理的。”
但黃健同時也表示,我們必須注意的是,這里或許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某個氣味雖然可能會帶來比較穩定和一致的生理反應,但如果這個氣味對于具體個體而言,是伴隨著負面的情緒體驗和記憶,那么情況就會反轉。“如果是個失敗且窮困潦倒的薰衣草種植戶,那么薰衣草的氣味對于他來說,就會強烈地誘發過去種種不好的記憶,以及對應的負面情緒體驗。因此對于他而言,薰衣草再好聞也不會帶來積極的情緒,甚至還會增加焦慮。”他舉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