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有人形容頸動脈斑塊是埋在人體內的一枚“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會“爆炸”,時刻威脅著生命健康的安全。
頸動脈斑塊的危險何在
頸動脈是將血液由心臟輸送至頭、面、頸部的大血管,是腦主要供血血管之一。頸動脈出現問題,會導致多種腦血管疾病的出現。頸動脈斑塊,醫學上稱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正常的動脈很光滑,但因一些危險因素導致頸動脈血管壁損傷,血流的一些成分聚集形成斑塊,斑塊增大,進而造成動脈管徑狹窄,如嚴重狹窄,則會造成血栓。
頸動脈斑塊的危險不僅在長大后堵塞局部頸動脈,更主要的在于不穩定斑塊,也就是血管壁上不牢固隨時易脫落的斑塊。當斑塊整塊或部分脫落后,會形成血流中的栓子,隨血流到達大腦,從而引發腦卒中。研究表明,頸動脈內膜的中層厚度每增加0.1毫米,患卒中的危險會增加13%~18%。尤其是超聲顯示的低回聲的軟斑塊,即不穩定斑塊,更容易導致腦卒中。所以,如果體檢報告中提示頸動脈有斑塊形成,就需要進一步通過對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及斑塊的形態學測定,來對頸動脈斑塊進行評價,判斷其危害性。
“三高”患者是高危人群
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子。高血壓致使血液沖擊血管內膜,導致管壁增厚、管腔變細。管壁內膜受損后易使膽固醇、脂質沉積,加重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另外,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也都是頸動脈形成的高危人群。除此之外,年齡增長、吸煙、肥胖、家族史等也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加速發展或提前出現。
不必聞之色變
許多人看見體檢報告中出現“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字眼后就慌了。專家表示,大可不必過于緊張,只要積極控制危險因素、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積極進行藥物干預,就可以有效控制并減緩頸動脈斑塊的進展,并能將斑塊的危險降到最低。
雖說不必聞之色變,但不管是高危人群,還是已發現頸動脈斑塊的人群,都應該積極做出干預或者上醫院找專業醫生診治。一般來說,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正常值應小于1.0毫米,如果查出厚度為1.0~1.2毫米,屬于內膜增厚,此時可以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生活調整,并定期復查;如果厚度為1.2~1.4毫米,可確定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先觀察斑塊的大小和性質,必要時醫生會建議使用他汀等藥物治療;如果內膜厚度大于1.4毫米,屬于頸動脈狹窄。若狹窄程度小于30%,病人沒有癥狀,可以先使用藥物治療,同時注意生活方式的改變;若狹窄超過50%,患者有腦梗病史或“小卒中”的癥狀(頭疼、頭暈、記憶力下降、視物模糊,一側肢體麻木無力等),需要考慮手術治療;若狹窄程度超過70%,無論有無癥狀,都要進行手術。當然,手術也要評估風險,現在都講究個體化治療的重要,看手術是否是最好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