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1716~1798年),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進士,曾任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后僑居江寧,筑園林于小蒼山,號隨園。袁枚是歷史上的長壽作家之一,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
袁枚的身體一向硬朗,從未生過大病。但他64歲那年秋天,忽然大病了一場。剛剛痊愈,他便寫了一首詩,名為《病后作》。其中寫道:“無端秋一瘧,吾精竟消亡。覽鏡不相識,欒欒瘦異常。加餐輒腹悶,多言復氣傷。仿佛傅元言,欲舍形高翔。”可見他當時病得不輕:一照鏡子,瘦骨伶仃;多吃點東西,肚子發脹;多說幾句話,就氣喘吁吁,好像要死了一樣。他憶及病前的春天,自己還身體健壯、聽覺靈敏,甚至“上山不嫌高,坐夜不厭長”,不禁思緒萬千。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前后判若兩人,完全是因為“我羨我”,即自己貪羨于自己的健康,從而放松了保重身體的緣故。
這場大病給了袁枚深刻的教訓,他清楚地認識到:人到老年,真如枯黃的葉子、少油的燈,一定要時時刻刻愛護身體,注意保養,尤其是寒冬和酷暑,更要嚴防各種疾病的侵襲,確保身心健康。
袁枚康復之后,開始有計劃地進行自我保健。他的養生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行樂”。他在《書所見》一詩中寫道:“人生行樂耳,所樂亦分類。但須及時行,各人自領會。”意思是,行樂的方式方法很多,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和愛好。
二是勞逸結合。他在《喜老》一詩中寫道:“宴客必張燈,吟詩尚留稿。或栽雨后花,或鏟風中草。”但是他自己一旦感到勞累,就安安靜靜地睡上一覺。正如他所說:“一起百事生,一眠萬事了。”
三是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他在《八十自壽》中寫道:“瀟灑一生無我相,逢迎到處有人緣。桑榆晚景休嫌少,日落紅霞尚滿天。”尤其是在《老行》一詩中,更體現了他老當益壯、志在必得的英姿和氣概。他寫道:“老行千里全憑膽,吟向千峰屢掉頭。總覺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見不甘休。”也正因此,當時有位詩人贊譽他說:“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煙。”
四是研究烹飪。袁枚曾精心編著了一本專門談吃的書——《隨園食單》。在《隨園食單》中,還有一節關于火候的論述:烹飪食物,關鍵在于掌握好火候。煎炒必須用旺火,不然,炒出來的東西就疲軟;煨食必須用溫火,不然,煨成的食品就干癟;要收湯的食品,必須先用旺火,再用溫火。若一直用旺火,食物就外焦里不熟。
袁枚之所以健康長壽,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認準了的事便一如既往地做下去,決不受“名人效應”的影響和時俗的制約,從而又免去了許多煩惱。相反,由于所做的事利人又利己,倒增添了不少快活。
他在《書所見》一詩結尾處寫道:“七十茍從事,逾矩亦何妨!”這“七十”和“逾矩”,本是孔子“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中的詞。袁枚明確表示:倘若70歲還能做些事的話,即使打破一些慣例,又有什么妨礙呢!
袁枚打破習俗后,主要做的事便是寫詩,趁有生之年為后人留下一些言志言情的詩篇。他在《隨園詩話》中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基于這一心理而成的。
正是大病之后重養生,經驗遍布詩篇中,“八十精神勝少年”,袁枚無愧“文星兼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