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亮



[摘 ? ? ? ? ? 要]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醫療水平與質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時老齡化社會的進程加快,醫療成本不斷攀升,加劇了社會醫療問題和矛盾的發生。在實施臨終關懷以來,國內外有相關研究表明,臨終關懷能夠更好地提高臨終患者的生命質量,同時降低醫療消耗,但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臨終關懷的接受程度存在較大差異,臨終關懷的實施現狀也存在不同。立足少數民族文化,通過與同源文化相融合的生命教育活動,反向推動地區臨終關懷和社區護理相關工作,從而提高臨終關懷在實際護理工作中的價值和意義。
[關 ? ?鍵 ? 詞] ?少數民族;社區護理;臨終關懷;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076-02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職業培訓課程《生命教育導師》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并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充分肯定了生命教育在新時期的重要價值和地位。
臨終關懷是對臨終患者實施的全方位的照顧和治療,更多的以維持生命和舒適為主導,在這樣的理念下,生命教育的需要就顯得頗為強烈。基于我國傳統文化對死亡話題的禁忌,在尚未面臨生死問題的人群中進行系統的生命教育,有利于他們面對死亡時構建良好的生命觀,從而從容面對生死的話題。
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護理學生而言,結合少數民族文化與護理學相關技術和知識,在臨床實踐中運用臨終關懷,對臨終患者而言,是更貼近他們的心理、社會需要的。因此本研究立足黔東南苗侗文化進行生命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研究對象
(一)納入標準
以3~18歲長期定居在黔東南州凱里市的學生居民為研究對象。將3~18歲學生居民依據所處學習階段進行劃分,分為學齡前幼兒、小學兒童、中學生三大類。
(二)排除標準
1.隔代養育的居民家庭。
2.患有精神疾病和不適宜進行該項研究的特殊疾病居民。
3.不愿意參與本項研究的居民。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與地方志、博物館等文化傳承和記錄部門聯合,開發制作了《少數民族生命教育》校本課程,在課程中編寫了學齡前、小學、中學不同階段的生命教育素材,結合課外活動、參觀討論等不同的授課方式,構建了一套生命教育干預方法。
采用自設問卷進行方便抽樣調查,采集實施生命教育干預前后的數據進行成效分析。運用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的方法,對采集數據采用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學齡前幼兒生命教育干預情況
少數民族地區學齡前幼兒對生命教育的接觸相對匱乏,父母和幼師能夠引導幼兒進行相關話題的討論和學習也明顯不足。對堅持、樂觀、勇敢的態度理解,也因家庭和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呈現不同的理解。在進行生命教育課程干預后,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有了明顯提升,討論生命的話題也逐漸開展起來,對于堅持、樂觀和勇敢的態度培養,幼兒園與幼兒家庭都進一步開始強化,可見對幼兒人生的正能量影響是有促進作用的(詳見表1)。
(二)小學兒童階段生命教育干預情況
小學生對生命教育主題的接觸,如,家庭話題中涉及生命主題的情況偏少,學校和家庭購入有關的書籍很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家庭對小學生的健康意識培養越來越重視,在合理消費與幫助他人方面,也因為地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了比較不錯的表現。在小學實施生命教育課程干預后,家庭中父母的引導開始發揮作用,學校與家庭購入相關書籍的比例也有了一定提高,在健康意識、合理消費與幫助他人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太明顯(詳見表2)。
(三)中學生生命教育干預的情況
對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生學業的壓力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也減少了學生在戀愛方面遇到的困惑,這兩個部分相對更加明顯,而在親子溝通與個人發展方面,生命教育的成效并不明顯。對中學生個人職業的思考,有了明顯的觸動(詳見表3)。
四、研究討論
(一)少數民族地區生命教育現狀不容樂觀
少數民族地區在教育資源方面仍然相對不足,學校和家庭中購入書籍的覆蓋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家庭中父母的引導性角色發揮不夠,特別是在孩子的人生態度、積極心理狀態等方面,學校能夠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需要家庭中父母的合理引導,促進孩子的心智成熟。部分家庭的關系不夠親密,與孩子的互動較為缺乏,也可能與地區經濟不發達,父母外出務工或者不夠重視有關。
(二)相關生命教育課程開設不足
生命教育發展至國內已有近10年的時間,而黔東南地區地處我國的西部省份,在相關教育理念上還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地區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引導意識不足,推動相關活動和事務的意愿不夠強烈。師資和相關教學活動素材不足,也成為這類課程開設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少數民族地區生命教育模式探索
基于相關教育資源的不足,在少數民族地區以引用護理專業人員開展社區健康教育的過程為契機,推動社區生命教育活動,一方面能夠激發社區護士的專業發展和個人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社區內的健康水平和完善居民的生命態度,對醫患關系的改善和居民生命質量的提升,都能發揮積極的價值和作用。
綜上,少數民族地區通過社區護理服務,推動社區居民的生命教育水平提高,對探索未來社區居民的臨終關懷和轄區內不同年齡層生命教育的模式,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將醫療資源與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對少數民族地區而言,能夠降低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經費投入,同時對提高護理人員的個人價值體現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易佩.將生命教育納入職業教育的一點思考[J].中國培訓,2016(17):35.
[2]張靜.淺談醫用化學教育中聲明教育的滲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4):40-41.
[3]張美苑.淺談如何增強當代校園生命教育的實效性[J].才智,2015(27):155-156.
編輯 張 慧